(本文节选自真心爸妈《阅读手册》上册第五章《孩子3岁前的阅读活动》)
孩子3岁前的早期阅读需要以“自主”的方式开始,由孩子主导。此外,父母还需要留意以下5个操作细节。孩子的一些表现,比如抢书、看起来毫无目的地随手翻阅、坐不住、记不住……可能会影响父母引导孩子早期阅读的信心。父母会质疑:孩子这样,是不是“不对”“不好”,我要不要纠正?
在真心爸妈看来,这种疑虑主要来自父母对早期阅读的误解和不当操作。如果能在引导孩子早期阅读过程中注意以下这些操作细节,你对孩子的阅读会更放心,也会更有信心。
1. 不要求孩子输出
有的父母希望孩子看了书马上能输出,两三岁的孩子在父母问到“这本书讲了什么”时,最好能讲得头头是道。如果孩子做不到,父母就会很忧虑。比如有妈妈问:“我的孩子2岁了,拿书让我给他讲故事,今天讲过了,明天让他给爸爸妈妈讲讲,他完全说不上来,怎么办啊?”
这种期待的心理机制和很多父母喜欢教孩子背古诗非常相近,孩子能流利地背诵很多古诗会让父母特别有成就感、特别骄傲:“看,我家孩子多聪明!学东西多快!”
但是,我们非常不建议父母总是要求孩子看书后输出点什么。孩子阅读的成果是潜移默化的。看完一本书,父母也许看不到明确的收获,但是孩子读过几十本、几百本之后,效果自然就会显现出来。
如果孩子每看一本书,父母都要问他记住了什么,会让孩子倍感压力、产生抵触,会干扰孩子阅读和思考的节奏,更会让孩子误以为阅读是为了有好表现,让父母惊喜。
“不要求孩子输出”的原则,不但适合孩子的早期阅读,也需要贯穿于孩子幼年、童年、少年时代阅读的始终。
2. 启发式互动
我们不主张生硬地要求孩子输出,但孩子要求父母陪他看书时,大人能适时地和孩子做启发式互动,鼓励孩子思考和表达,却非常必要。
如果孩子还不会说话,父母可以在陪他阅读时问他“××在哪里”,让孩子来指认;如果孩子已经能做简单的口头表达,父母可以问“这是什么呀”,孩子可能会说出来或者指给大人看,父母可以接着再问“那个是什么呢”。通过这样简单的互动,孩子会很有兴趣地继续和大人一起看下去。如果孩子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已经比较强,父母可以在陪孩子看书时做更充分的问答和互动。
爸爸/妈妈:“宝贝,小熊在做什么呀?”
孩子可能会回答:“小熊在和小朋友一起玩。”
爸爸/妈妈:“他们在玩什么呢?”
孩子可能会说:“捉迷藏。”
爸爸/妈妈:“那看看他们都藏在哪里了呢?”
孩子可能就会马上去找。
经常和孩子做这样的互动,孩子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会得到充分发展。当然,这样做的前提仍然是“孩子要求父母参与”。如果孩子并没有要求父母参与,我们不建议父母主动介入。
3. 不要求长时间专注认真
经常有3岁以内小宝宝的父母提问:“我的孩子看书的时候不专注、不认真,怎么办?”
我们认为,3岁以内的孩子阅读时,大人就不能对他有专注、认真之类的要求,因为这么大孩子的专注时间本来就非常短。研究表明,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随年龄增长而延长,1岁以内的宝宝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超过15秒,1岁半的宝宝对有兴趣的事物可集中注意力5分钟以上,2岁孩子集中注意力的平均时间约为7分钟,3岁平均约为9分钟,4岁平均约为12分钟,5岁平均约为14分钟。
而父母对孩子专注、认真的时间长度要求,显然不止这么短。不少父母认为,两三岁的孩子能持续阅读半小时才叫专注,这就是对孩子要求太高了。
4. 不要求识字
有读者问:“孩子现在才3岁,都不识字呢,怎么可能做到自己看书?”
孩子的阅读不一定是读字的,读图也是阅读,而且适合3岁以下孩子的童书,基本上是以图为主,即便孩子一个字都不认识,也完全不影响他通过读图理解大部分内容。
如果父母简单地把阅读当成“读文字”,认为孩子有了一定的识字量之后才能开始阅读,对于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来说,已经太晚了。
但让还不识字的孩子做早期阅读,父母需要避开一个误区,就是希望孩子通过阅读来识字。如果3岁的孩子一边看书,大人一边在旁边教他“这个字念什么”“那个字念什么”,孩子会觉得阅读过程乐趣全无。
我们主张孩子尽早开始阅读,但不主张孩子尽早识字。我们尤其不主张在阅读时通过“指读”方式机械地教孩子识字,因为把识字生硬地植入阅读,既损害孩子的阅读生活,也不是有效的识字方法。关于阅读和识字更深入的分析,请参看《阅读手册》上册第14章《阅读与识字》内容。
5. 不给孩子提要求,但配合孩子的要求
不少父母一旦开始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就会急于把孩子的阅读活动导入“正轨”,给孩子提各种要求,以让孩子的阅读符合父母的期待。
我们的建议是让孩子的早期阅读自然萌芽、自然发展,可以通过及时为孩子提供适当的读物、制造孩子与书相处的时机等方式,做潜移默化的引导,但不对孩子提任何具体的要求,包括什么时间看书、看多长时间、看什么、怎么看,等等。
但如果孩子在阅读过程中向父母提出要求,比如“妈妈给我读”“爸爸给我讲”“给我读这本,不要读那本”,父母都要积极配合。
在成人看来,孩子可能有一些行为难以理解,比如连续一个月,要求父母反反复复给他读一本书,或者一次抱好几本书,要求父母一本一本讲给他听。这都没有问题,孩子精密的头脑中肯定有他自己的想法,尊重他就是了。
父母越少“纠正”孩子的阅读行为,孩子自主阅读的兴趣越容易保持。相反,对孩子要求越多,孩子越容易失去兴趣。
相关:
真心爸妈(徐智明 / 高志宏)
孩子向前,父母退后
著有《育儿基本1、2》、《阅读手册(上、下)》。以“让孩子自主、与孩子合作、让孩子满足”三理念打造家庭教育底层逻辑;以“全学科自主阅读”成就孩子学习力。北大本科,中传硕博,两孩父母,现居北京。
上一篇:全国导游资格考试7月31日起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