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教育是关乎国家未来、民族希望的战略工程,必须置于教育强国建设的优先位置谋划和推进。日前,教育部举办全国中小学科技教育校长局长专题培训班,旨在推进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广泛实践,引导学生激发科学兴趣、学习科学方法、培育科学精神,为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强保障。
“科技教育代表了一种面向真实世界问题的跨学科学习方式,核心内涵在于让学生在真实问题中通过科学原理理解现象、运用工程思维提出解决方法、借助技术工具实现设计、以数学逻辑分析验证。”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STEM教育智库主任蔡三发认为,以问题驱动和跨学科结合为核心逻辑的科技教育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理念、结构和动力,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工程思维、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
为创新人才培养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就要将科技教育作为一项根本性、长远性的大计来抓。科技教育高质量实施的关键在于推动先进理论在课堂落地。“面向科学思维培养的科技教育实践,第一要动脑、第二要动手、第三要动心,要以科技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思考能否让学生对教授内容产生情感体验和心灵感受。”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跨学科科技课,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科学教育与传播系主任郑旭东分享了自己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对于不少学校面临的资源不足等挑战,郑旭东建议可以通过馆校结合、校企合作、家校协同等方式获取多方面资源支持。
“工程思维是一种以工程实践为导向的思考和问题解决方式,强调科学理论与实际需求的结合。”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晓军指出,实施工程思维导向下的科技教育,在顶层设计方面要制定勾画全局图景的区域性文件,建立工作协调机构并形成有关研究的机制,在课程内容方面要与国家课程互相融合、与地方优势产业双向奔赴。
技术与工程所蕴含的创意、设计、实践等要素,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广东省广州市电化教育馆教研员龙丽嫦以“创意智造”为例,分享了她对技术思维培养导向下实施科技教育的思考。作为STEM教育载体和人才培养竞争的新赛道,“创意智造”项目面向真实场景,让学生从智能产品中学习技术设计思维,在学习做“产品原型”的过程中实现从模仿到创新。
跨学科项目式课程凭借其重实践、面向真实世界的天然属性成为落实科技教育的有效途径。“围绕科技活动目标,课程选题要聚焦科学前沿、结合社会问题和学生兴趣。”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总校长陆云泉认为,项目化教学要以科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责任四大科学核心素养为锚点,教师以“引导者”角色介入,针对学生遇到的技术难题、协作问题提供指导,通过构建多维度、过程性评价体系有效识别学生的科研潜质。
科技教育的实施场景不限于课堂,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都可以成为学生随时随地进行非正式学习的空间。在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闵景看来,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学科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协同,“如今科技发展的速度远超学科内容的变化速度和个人的学习速度,而非正式学习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展示新技术与新发现,从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特定时期的植物拍照、种子发芽实验的统计等重复性劳动,鸢尾花分类、小区域的天气预报等前后关联、需要寻找规律的数据……科技教育中有许多适合使用AI解决的问题。浙江省温州科技高级中学正高级教师谢作如认为,作为科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使用人工智能能够提升教师和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此次培训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武向平以面向未来的青少年科学教育为主题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本次培训组织周密、安排严谨,规格高、水平高,让我既系统把握了科技教育政策方向,又收获了实践路径指引,更明晰了育人使命。”河南省洛阳市东升第二初级中学党委书记胡承勇说,作为学校管理者,未来将以跨学科项目、教师数字能力提升为重点,推动科技教育常态化、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