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
创始人
2025-03-06 17:42:33
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在当前全球化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科技创新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不仅是推动创新发展的基础性机制,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面对国际科技创新领域竞争愈加激烈的态势,如何构建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新格局,成为国家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深化教育改革:筑牢创新人才培养根基

教育是科技创新与人才发展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科技人才队伍呈现年轻化、多元化、高学历化的发展态势,但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现行的高等教育模式强调学历认证,对创新能力的关注相对不足,加上课程体系相对滞后,市场需求与人才供给的匹配度还不尽如人意,公平教育、普惠教育与拔尖人才培养选拔尚未形成有机协同。这不仅制约了创新型人才的成长,也影响了科技研发的核心竞争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是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路径。

一是优化课程体系,推动学科交叉融合。高校应进一步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趋势,优化专业设置,更新课程内容,加强对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关键领域的前瞻性布局,鼓励发展特色专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育内容和形式的个性化、精准化,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定制化学习方案,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同时,大力促进跨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是促进产学研协同,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探索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模式创新,完善联合培养模式,建设实践基地和创新实验室,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使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对接。

三是创新人才评价体系,激励学生多元发展。构建全面、多元、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注重将科研能力、创新思维、实践贡献、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纳入考核范围,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单一评价模式,通过强化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给予反馈,发掘不同特长和潜力的人才。

优化科研环境:厚植原始创新发展土壤

良好的科研环境是孕育创新型人才与颠覆性科技成果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研发依然面临诸多瓶颈,科技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不足,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突出,这与缺乏持续稳定的原始创新能力密切相关。解决这些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引入科研经费市场化机制,完善学术信用体系。推进科研经费市场化改革,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科研活动,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减少低水平重复投入。提高科研项目管理各环节的透明度,构建学术信用体系,严厉打击学术不端行为,防范科技资源分配的马太效应。完善科研资金使用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多经费支配权,激发一线科研工作者的创新动力。

二是夯实基础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平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之间的关系,提高基础研究经费在研发总预算中的比重,为基础研究创造良好的硬软件环境,建设高水平科研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健全科学研究的劳动报酬机制,处理好短期绩效和长远目标的关系,支持科研人员开展长周期科研项目,营造宽松开放的环境,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三是平衡自主科技攻关与国际科技合作的关系。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与全球科技前沿,集中优势科技资源,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发挥“大装置、大数据、大模型”在科研中的中坚作用,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团队。深化与国际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强化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提升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健全人才体系: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人才是教育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主体,在教育和科技之间发挥桥梁作用。目前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出现“量增质缺”的结构性矛盾,基础科研人才短缺,高精尖人才结构失衡,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机制尚不健全,战略科学家数量匮乏,高端科技人才流失风险加剧。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合理流动机制,有助于形成更加灵活、高效、创新、务实的科技人才生态,推动教育、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一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增强职业发展保障。改革收入分配机制,推动劳动、知识、技术、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打破以学术头衔和职称等确定薪酬待遇与学术资源配置的传统分配方式,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人才的激励机制,坚持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相结合。同时,注重老一辈科研人才的经验传承,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防止重要核心领域出现人才断层。

二是推动人才流动机制改革,优化人才配置。破除人才流动壁垒,支持科技人才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合理流动,提高人才资源利用效率。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人才到企业挂职锻炼,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支持企业技术人才到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平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的人才分布,真正做到让人才在科学“无人区”奋勇争先,探索未知边界;在技术“应用区”百舸争流,践行成果转化;在试验“发展区”先行先试,引领创新潮流。确保关键领域与核心技术的人才安全,为国家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三是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吸引全球顶尖人才。构建开放包容的人才引进环境,拓展国际科技合作渠道。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建立国际联合实验室、实施人才引进计划等方式,吸引全球顶尖人才来我国工作。提升我国科技人才的全球竞争力,鼓励我国科技人才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竞争,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科技人才的风采。

总之,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是推动国家创新发展的关键支撑,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的重要保障。面对当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和挑战,我们应坚定不移地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持续优化科研创新环境,不断健全人才发展机制,增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全国首个人参科技小院集群在吉林... 原标题:全国首个人参科技小院集群在吉林启动建设5月22日,记者从吉林农业大学获悉,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
《教育强国——土木建筑类大学行... 人民网北京5月22日电 日前,新时代土木建筑类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大会在北京建筑大学召开。会上,《教育强...
在这所学校,“生态绿”成为新潮... 原标题:在这所学校,“生态绿”成为新潮流   初夏时节,湖南理工学院的一场特殊的党员教育活动在长江边...
大规模人群非接触式高精度房颤诊... 原标题:大规模人群非接触式高精度房颤诊断实现  记者22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陈彦教授研究团...
西北工业大学与西安工业大学签署... 人民网北京5月22日电 (记者李昉)为进一步探索“双一流”建设高校与省属高校对口帮扶机制,近日,西北...
全面推进数智技术赋能教育变革 原标题:【光明论坛】全面推进数智技术赋能教育变革通过水下机器人作业虚仿实践平台,船舶工程专业的学生可...
武汉大学举办於可训小说创作研...   本报电(记者张鹏禹)近日,“於可训小说创作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举办。活动由武汉大学文学院主办,武汉...
氯硅烷精馏提纯工艺点“石”成“... 原标题:氯硅烷精馏提纯工艺点“石”成“金”记者日前从天津大学获悉,该校化工学院科研团队将矿石中的硅元...
新职业涌现 新赛道开辟(四...   搭配服装、布置场景,旅游的乐趣和明媚的心情,在清脆的快门声中被相机记录下来,化作朋友圈的九宫格…...
林业院校校长齐聚北林大 共话林... 人民网北京5月19日电 日前,以“践行教育强国战略 林业教育的创新与突破”为主题的第六届全国林业院校...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人民网北京5月21日电 日前,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研讨会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举行。来自北...
最新观测数据揭示银河系古老天体... 原标题:最新观测数据揭示银河系古老天体“秘密”  近日,清华大学李菂团队联合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等...
新型基因编辑工具精准嵌入完整基... 原标题:新型基因编辑工具精准嵌入完整基因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博德研究所刘如谦团队联合哥伦比...
全球首例人类膀胱移植手术成功 原标题:全球首例人类膀胱移植手术成功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健康中心和南加州大学凯克医学院的外科医...
人形机器人能否走进千家万户 原标题:人形机器人能否走进千家万户 从泰山上执行垃圾清运任务的“机器狗”,到春晚舞台上扭秧歌的人形机...
科学家成功解析全球雪豹遗传结构 原标题:科学家成功解析全球雪豹遗传结构  记者5月19日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胡义波...
大连理工大学:年轻双手传承古老... 原标题:大连理工大学:年轻双手传承古老技艺“满族刺绣实用性很强,在日常生活用品和服饰上随处可见,其中...
探秘细胞再生,“生物界孙悟空”... 原标题:探秘细胞再生,“生物界孙悟空”飞入太空前段时间成功发射的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有一些“神秘乘客”...
首届“中社杯”全国大学生社会服... 人民网北京5月20日电 (记者李依环)16日-18日,首届“中社杯”全国大学生社会服务实践技能大赛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 人民网北京5月19日电 (记者孙竞)近日,教育部组织中国人民大学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