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四唯”立新标 人才评价用能力贡献“说话”
创始人
2025-03-06 21:42:06
0

原标题:“破四唯”立新标 人才评价用能力贡献“说话”

虽无论文发表,也未曾主持纵向科研项目,但凭借100多项专利授权和丰富的科研成果,王世波被引进为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教授。两年后的2023年,王世波以重大成果回报这场“双向奔赴”的选择。

“学校坚持‘破四唯’立新标,明确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类人才评价聚焦技术突破和产业贡献。”日前,王世波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得益于宽松的科研环境和多元的评价机制,自己牵头开展的全球首套石油基万吨级顺酐加氢制备丁二酸酐直接联产PBS项目取得重大进展,有效解决了生物可降解材料PBS及PBST产业快速发展的“卡脖子”难题。目前,该成果已在山东日照落地转化并实现规模化量产。

王世波的例子,只是我国近年来“破四唯”的一个缩影。

全国政协常委袁亚湘院士深有感触地说,在科技界呼吁建议和相关部门的重视推动下,人才评价导向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推进,数论文数量、看影响因子的现象进一步减少。

“唯论文”得到遏制

“国家层面在机构评估、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改革(以下简称‘三评’改革)中落实破除‘唯论文’不良导向的改革要求,并推动各单位推行代表性成果制度。在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任务中进一步开展分类评价,部署破除‘唯论文’要求。”科技部人才中心研究员林芬芬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目前“唯论文”倾向得到有效遏制,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进一步完善了分类和贡献导向的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

随着“破四唯”专项行动步入第七个年头,“一篇文章不发也能晋升职称”已不再是新鲜事。

“2018年,科技部等五部门开展‘破四唯’专项行动以来,最大的变化是在认识层面,大家对破除‘唯论文’逐步形成共识,这很不容易。”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伊彤表示,我国科技界、教育界、产业界结合各自定位和特色,对建立体现质量和贡献的评价体系进行了探索,取得一定成效。

记者采访中得知,一些单位淡化了论文要求,论文不再作为必备条件或前置条件。作为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单位,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在2023年职称评审中,未使用论文条件获评高级职称的人员占比为34.4%。

随着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基础研究类不把论文数量、影响因子高低等作为量化考核评价指标,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类不得以是否发表论文作为主要评价指标……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正在加快建立。

立新标尚需探索

从2013年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开始,袁亚湘的提案总离不开人才,并坚持为青年“发声”。

“前几天,西南某师范大学老师还说,学校发了一张表,明确一个年度要完成几篇文章、申请多少基金的任务。”袁亚湘叹了叹气,“彻底扭转‘唯论文’‘数项目’的倾向还任重道远啊。”

袁亚湘的说法得到了林芬芬佐证。在她参与的相关调研中,这也是科研人员集中反映的问题。

“个别单位看重文章数、专利数、引用率等量化指标,定指标、搞排名现象依然存在。”林芬芬解释,尤其是在大同行评价时,由于对细分专业领域不了解,难免会倾向于使用论文这些已被评价过的成果再来进行评价。

为什么破除“唯论文”这么难?在林芬芬看来,难点在于“破”后如何“立”,以及“立”什么,如何判断并体现科学价值、质量实效、贡献等新标,还需进行更多探索。

“人才科学评价的难点在于找准‘尺子’,但在实际操作中难度较大。”伊彤剖析,按照分类评价要求,要针对不同领域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既要有针对性,又不失公平性,还要便于度量、减少主观因素。她建议,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要多听听一线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建议,集思广益,科学合理地立新标。

袁亚湘则强调,针对衡量科研产出,当前国际通行的做法是“小同行评议”,即缩小评议专家范围,真正让懂行的人来评价。政府要放权,将人才评价交给专业的学会、团体,并充分尊重用人单位意见,压实主体责任、真正做到“谁用谁评”。

对此,林芬芬表示赞同:“人才评价改革的方向还是要坚持‘谁用谁评’,政府要加强对评价改革导向的引导,强化‘三评’改革联动,优化评价环境。”她建议,进一步向用人单位下放评价自主权,推动单位结合自身使命任务和科研发展需求来界定创新能力、质量、贡献和实效的内涵,构建符合自身特点和科研规律的新标,让更多科研人员各展其才。(记者 刘 垠)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新成果揭示植物病毒“作恶”过程 原标题:新成果揭示植物病毒“作恶”过程春天到了,万物复苏,但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病毒也开始“兴风作浪...
中澳科学家联手探寻中子星“体重... 原标题:中澳科学家联手探寻中子星“体重密码”中子星的直径仅为20多千米,切面相当于北京四环内区域大小...
神经炎症失控原因被揭示 原标题:神经炎症失控原因被揭示记者从清华大学药学院获悉,该院丁胜团队近日首次揭示限制小胶质细胞过度激...
我科学家提出单原子催化剂设计全... 原标题:我科学家提出单原子催化剂设计全新理论模型记者2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路军岭教授团队与...
本科生毕业考核方式应该多样化 原标题:本科生毕业考核方式应该多样化眼下,即将毕业的大学本科生正忙于毕业论文修改答辩。近期,北京邮电...
以前闷在教室里 现在跟着地图走 原标题:以前闷在教室里 现在跟着地图走“以前总闷在教室里,现在跟着云地图走,思政课变得完全不一样了!...
新项目探寻作物“滋味基因密码” 原标题:新项目探寻作物“滋味基因密码”  由湖南农业大学牵头,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中国农...
“花在哪里开,我就去哪里” 原标题:“花在哪里开,我就去哪里”经过连日春雨的滋润,位于赣西北九岭山脉西段的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
新一代超薄光帆具有高反射率 原标题:新一代超薄光帆具有高反射率  通过将超薄、高反射材料与人工智能(AI)优化的纳米级设计相结合...
2025年全国“百城千校万企”... 原标题:2025年全国“百城千校万企”促就业行动启动2025年全国“百城千校万企”促就业行动动员部署...
不让“项目等钱” 确保“学... 浏阳河畔,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东校区项目工地施工正酣。“国家超长期特别国债对一期项目支持5000万元...
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发... 本报北京3月31日电 (记者谷业凯)第十四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日前在北京颁奖。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科学家研制出毫秒级可集成量子... 3月31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团队的李传锋、周宗...
研究生复试招录改革走向多样化 原标题:研究生复试招录改革走向多样化2024年3月,浙江中医药大学应届毕业生邓楠(化名)以425分的...
2025年山西科技工作重点开展... 3月28日,山西省科学技术厅召开2025年科技工作会议。据介绍,2024年,山西省科技系统全面落实省...
遵循科学世界观方法论 扎实推进... 原标题:遵循科学世界观方法论 扎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近期...
抓早抓小抓关键 保护好孩子视力 原标题:抓早抓小抓关键 保护好孩子视力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更是感知外部世界的重要通道。然而,当前中国青...
教育部:有序实现2027和20... 人民网北京3月31日电 (记者郝孟佳)今天,教育部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
共筑安全防线 护航青春成长   校园安全连着千家万户,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石。保障孩子们的安全与健康,助力他...
中国人民大学发布两项重要指数 人民网北京3月31日电 (记者郝孟佳)28日,“人大指数”2025年3月发布会举行,会上先后发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