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 珊
非遗是指各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以口头、表演、手工艺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遗产,包括传统的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手工技艺、社会习俗、节庆活动等内容,是一个民族或地区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越来越多地区开始致力于将其融入教育体系,特别是高等院校音乐教育教学实践。非遗音乐文化中的旋律、节奏、演唱形式等,可为现代高校音乐教育提供新的素材和灵感,在丰富课程内容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非遗的理解。
创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加强师资培训。高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非遗相关的培训课程,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民俗专家和相关学者进校授课,帮助教师了解传统音乐、民间舞蹈、手工艺等不同类型的非遗,掌握非遗的内涵、特点和传承现状,明确非遗融入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价值;安排教师深入非遗发源地进行实地调研,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交流互动,亲身体验非遗音乐的创作和表演过程,积累第一手教学素材,提升对非遗的认知深度。完善教师激励。设立专门的奖励制度,对在非遗与音乐教育融合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教师积极性;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方面,将教师在非遗教育方面的贡献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强化教学反思。建立教师教学反思机制,定期组织教师反思总结非遗融入音乐教学的效果,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搭建教师交流平台,开展集体备课、观摩教学、经验分享会、评课等活动,让教师分享各自在融合教学中的经验和困惑,互相学习和启发。
融入课堂教学,强化融合教育保障
完善课程体系。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构建涵盖非遗音乐理论、实践和欣赏等多方面内容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开设“非遗音乐概论”“民间歌曲演唱”“传统戏曲表演”等必修课程,让学生系统学习非遗音乐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如“非遗音乐与地域文化”“非遗音乐的创新与发展”等,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学习需求。此外,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和整合,避免内容的重复和脱节。丰富教学资源。加强与非遗保护机构、民间艺术团体和文化场馆的合作,收集整理大量非遗音乐资料,包括乐谱、音像制品、实物等,并建立数字化资源库,方便师生查阅与使用;编写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系统梳理非遗音乐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传承现状等内容。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受非遗音乐的魅力。例如,通过播放非遗音乐的演出视频、讲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非遗音乐的世界。运用项目教学法,组织学生开展非遗音乐的调研、创作和表演等项目,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对非遗音乐作品进行分析、讨论和创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优化校园环境,全面渗透非遗
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为非遗与高校音乐教育的融合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例如,建设专门的非遗展览馆或陈列室,展示丰富多样的与非遗音乐有关的实物、图片、音像资料等,使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和了解非遗音乐的历史渊源和艺术特色;建造具有专业声学效果的音乐教室和排练厅,为学生学习和实践非遗音乐提供优质的空间。注重校园景观的文化塑造。在校园的园林规划、建筑装饰中融入非遗元素,比如以传统音乐乐器为造型的雕塑、蕴含民间音乐故事的壁画等;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校报等渠道,广泛宣传非遗知识和相关活动信息,让非遗在校园中随处可见、可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对非遗音乐的热爱。鼓励和支持学生自发成立非遗音乐社团和兴趣小组,为其提供必要的场地和设备支持,并组织学生开展各类非遗音乐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深化学习,增进对非遗音乐的理解和热爱。
整合社会资源,凝聚广泛传承力量
加强区域合作,共享优质资源。加强与地方政府、文化部门、非遗保护机构、其他高校的合作,共同开展非遗研究、创作和交流活动,如组织非遗节、研讨会等,获得最新的非遗项目动态、政策支持以及资源共享。充分调动企业资源,拓展非遗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学校可以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同开发非遗相关的课程内容和教材,如举办非遗项目工作坊、大师班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直接接触并学习非遗技艺。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市场推广能力,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产品设计,如制作非遗主题音乐专辑、组织非遗音乐节等,从而提高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宽传播平台。高校可以通过建设非遗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账号等平台,发布非遗相关的视频、音频、图文资料,并鼓励学生结合自身所学,创作出富有创新性的非遗作品,如改编传统曲目、设计非遗主题艺术品等,发掘学生的创造潜力,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贡献新生力量;组织线上非遗体验活动,如虚拟现实(VR)非遗展览、在线非遗音乐会等,吸引更多的学生和公众参与其中,扩大非遗音乐的受众范围。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