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使命,教育引导、帮助支持广大青年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高等教育责无旁贷。本期大家谈,我们关注高校如何发挥所长,助力青年学子逐梦西部沃土。
——编 者
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韦 蔚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更是推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基石。近年来,我们探索实施“强师工程”,以“优师计划”和“启航计划”为抓手,持续为中西部输送优质师资,助力当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强教必先强师。作为国家“优师计划”首批实施高校,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招生人数每年稳步增加,至今累计已达2770人。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优师计划”师范生的回信中勉励他们,“毕业后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这为我们继续做好这项工作指明了方向。
培养优秀师资,师范教育必须更加注重学用贯通、德才同育。在学生培养上,我们创新覆盖城乡两种教育环境的“双实践”模式,强化课堂学习和支教实践,引领学生坚定到基层教书育人的信念。首届“优师计划”师范生熊国锦,来自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正是多次回家乡宣讲、支教,帮助他坚定了自己的理想:再回到大山,做山里孩子的引路人。在他的影响下,多名同学也报考了“优师计划”,立志成为家乡教育的播种者。薪火相传、梦想接力,教育的意义更加彰显。
让青年教师在基层“扎下根”,还需构建全链条支持体系。学校创新实施“启航计划”,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一线从教,践行“扶上马,送一程,服务终身”的理念,构建系统化的跟踪帮扶机制,为师范生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提供一揽子支持。例如,对相关毕业生进行专项奖励,组织教育教学专家等对毕业生进行指导,组织毕业生参加集中培训,打造业务交流与研讨共同体,加强与毕业生及其所在单位的联系、协助建立“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从招生、培养、输送到职后支持、教育质量监测诊断、奖励的全流程、闭环式、系统性举措,让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源源不断为西部地区培养、输送青年教师,使命光荣、意义重大,我们将继续为之付出努力。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珠海校区党委书记,本报记者吴月采访整理)
回答好“为什么”“怎么做”
陶 甄
为什么要到西部去、去西部能干什么,是存在于不少学生内心的困惑。引导学生找到答案,正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抗日战争时期,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先生带领师生西迁办学,与贵州遵义、湄潭结下缘分。立足校史和国情,我们讲好西部故事、援教故事,让学生们感知学校与西部地区文脉相通、紧密相连。在历史的感召下、时代的呼唤下,截至去年底,浙江大学支教团先后有300多名学生赴西部开展支教。
借助“浙江大学智慧互联网+教室”,将浙江大学与社会各界的优质教育资源引入西部校园;联络爱心单位,引资建设标准足球场、修缮校舍、资助困难学生;举办“新年同心”爱心传递活动,通过“心愿认领”与2600公里外的浙江大学师生结对,累计帮助500多名贫困学生圆梦……扎根这片土地,支教团成员想方设法为当地教育作出自己的贡献,更亲身寻找到了“为什么”“怎么做”的答案。
在四川凉山,彝族孩子在支教老师带领下朗读文章、品悟生活;在广西大化,孩子们与国家运动员、奥赛金牌得主零距离接触;考上大学的云南景东学生给支教团来信,“希望将来有能力,将感受到的关爱传递下去”。“在西部大地,在三尺讲台,我看到了脱贫攻坚、乡村全面振兴如何让西部基层焕然一新,也感受到国家政策如何在个体上显出成效”,有支教团成员写下这样的心得。正是在支教过程中,青年学子看见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的结合,感受到了肩膀上沉甸甸的使命,这些经历和感受无疑是受益终身的宝贵财富。
将青春挥洒在西部大地,将理想根植于祖国热土,这前赴后继的接力,定能汇成推动西部地区蓬勃发展的澎湃动能。
(作者为共青团浙江大学委员会副书记)
青春接力源自榜样引领
周林伟
2000年,保定学院15名毕业生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且末县任教,由此开启一段绵延25年的深厚情谊。而今,支教的主体已变成00后。2024年保定学院前往新疆且末任教的11名毕业生中,10名是00后。
为何能薪火相传?赴疆任教学生这样回答:“听着师兄师姐们的故事上完大学,现在我来接力了。”身边的典型最具说服力。我们通过讲好支教故事影响人、感召人,引导在校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学成之时到基层一线建功立业。学校建设了西部支教主题展馆,并在这里开展“入学第一课”,不少学生一入学就在心中埋下了到西部教书的种子。一些学生在大三时就选择来到且末开展顶岗实习支教。校园生活的潜移默化、熏陶感染,让“到西部去”成为不少学生自然而然的选择。
有方向,还要有清晰的实现路径。出台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的举措;设立西部支教爱心救助金;建立继续教育学院且末分院、援疆支教图书馆,为西部支教毕业生进修提升本领提供支持……我们持续打造全链条服务西部人才培养体系,帮助青年学子的梦想落地生根,汇成边疆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力量。
对历史最好的致敬,是书写新的历史。我们将持续做好人才培养和服务工作,引导更多青年学子用火热的奋斗,书写服务人民、奉献祖国的壮丽诗篇。
(作者为保定学院党委副书记,本报记者史自强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15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