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随着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生产更多更好的手工业产品,手工业内部分工的细密化和手工业技术的规范化与科学化,就成了当时手工业发展的突出特点。春秋末年齐国人的著作《考工记》就很好地反映了这一发展趋势。
据《考工记》称,当时“国有六职”——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和妇功,表明手工业者在社会上占有较重要的地位。他们以“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为己任,担负着各种手工业的生产任务。仅据《考工记》所载,当时的官府手工业包括有三十项专门的生产部门,“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它涉及运输和生产工具、兵器、乐器、容器、玉器、皮革、染色、建筑等项目,每一项目又有更细的分工。如车辆的制作,除所谓“车人”外,还有专门造轮子的“轮人”,专门制车厢的“舆人”和专门制造车辕的“貈人”等。这种官府手工业生产专门化、内部分工越来越细的倾向,是手工业生产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它对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与手工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又有着深远的影响。
《考工记》记述了三十项手工业生产的设计规范、制造工艺等技术问题,是一部有关手工业技术规范的汇集。这显然是从大量的直接的生产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对手工业生产有一定的制约和指导意义,是手工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代表着当时技术发展的水平。更为可贵的是,作者不拘泥于一般经验的叙述,对其中若干技术环节还进行了科学的概括,力图阐明其内在的科学道理,使人们的认识向前推进一步。
如有关练丝、染色等加工技术,《考工记》这样作了记述。当时的练丝法是把丝麻布帛放在楝木灰和蜃灰汁里浸渍,利用灰渍中的碱性溶液清除油垢和去掉丝麻上残余的胶质,然后清洗脱水。白天利用阳光曝晒漂白,晚间浸于井水中,利用井水溶解丝胶。如此反复数次,即可完成这一工序。这是丝麻和丝麻织物染色前的预处理工艺,对于提高染色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当时的染色法有多次浸染的套色法,是把准备染色的丝麻毛纱或织物分几次先后浸入溶有一种或多种不同色彩染料的容器内,从而得到某一颜色的不同深度的近似色或其他各种新的颜色。所谓“三入为纁,五入为緅,七入为缁”指的就是这种浸染法。纁为深红色,是三次浸入红色染料而成;若将它又放入黑色染料浸染二次,便为舨(带红光的浅黑色);再多浸二次则为缁(深黑色)。这种方法虽然比较麻烦,但效果却比较好,所以直到近代,我国的染色手工业犹多沿用。
《考工记》较全面地反映了春秋以前及春秋时期手工业生产发展的状况,对各项手工业技术,它既记述其然,又多探索其所以然,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我国手工业技术早期总结和提高的真切情况以及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与科学理论的概括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只有在阶级社会出现之后,才使人们在长期生产活动中积累下来的经验有可能被记录下来,经过整理、系统化而成为经验科学。《考工记》正是这样一部著作。虽然古代科学一般没有超出经验科学的阶段,但它对于理论科学的产生却是必不可少的准备和条件。
(摘编自杜石然《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材料二:
远古时期人们就用矿、植物染料对纤维品进行染色,并在实践中,掌握了多种染料的提取、染色等工艺技法,创造出七彩斑斓的纤维品。这些纤维品,不仅是生活品,也是享誉世界富有民族风格的艺术品。居住在青海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地区的原始部落,就能将毛线染成红、褐、黄、蓝等色,织出色彩装饰纹样的毛布。
商周时期,宫廷手工作坊中设有专职的官吏,管理染色工艺。《诗经》里提到织物颜色有“绿衣黄里”“青青子衿”“载玄载黄”等。汉代,染色技术高超。湖南长沙马王堆、新疆民丰等汉墓出土的丝织品,虽已埋葬了2000多年,但色彩仍然绚丽如新。当时的染色法一是织后染,如绢、罗纱、文绮等;二是先染纱线再织,如锦等。新疆民丰东汉墓出土的“延年益寿大宜子孙”“万年如意”锦等,充分反映了当时染色、配色的高超技术,为研究古代丝印染色工艺,提供了宝贵的不可多得的史料。
我国古代染色用的染料,是天然矿物或植物染料。古代将原色青、赤、黄、白、黑称为五色。将原色混合得到间色。掌握了染原色的方法后,用套染不同的间色,提供了创作的源泉,丰富了纤维色彩。在传统的染绣织纹样中色彩深暗的锦缎,还使用金、银色线等极富装饰色彩的线来钩衬,反光强,富丽生动,它们处于织物的纹样边缘上,用其反光性对其他色相起着明显的衬托和对照反差作用。
我国传统染色最早可以上溯到旧石器时代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在远古,先民们已经发明了原始的染色技术,他们把穿了孔的贝壳、石珠等,连接起来并用赤铁矿研磨成红色制作装饰品,这是染色技艺的萌芽状态。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和仰韶文化,创造了器型优美的彩陶文化,编织了竹席、草席,也织造了鲜艳的红色麻布、丝帛。在新石器时代,青海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地区的原始部落,不仅能把羊毛漂染,织纤维艺术工艺成毛布,而且能把毛线染成红色、褐色或蓝色。他们还能织出带有彩色条纹的毛织品。古代的染色原料,除矿物质颜料如丹砂、粉锡、铅丹、大青、宝青、赭石等之外,还有植物染料茜草、红花、紫草、绿草、黄栀等。2000多年前,中国的染色技术已经有了严格的标准色谱,并以其区别尊卑贵贱。
(摘编自《纤维家族的历史》)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手工业分工的细化与技术规范化、科学化,能有效提升手工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B.“国有六职”体现了手工业者重要地位,跨领域协作、分工细化推动了手工业发展。
C.《考工记》既有一般经验的叙述,又有科学道理的概括,以期进一步推进人们的认识。
D.灰汁处理、晒浸工序,是丝麻染色前的预处理工艺,这一工序对提升染色质量很重要。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远古染色工艺使纤维品兼具了实用与艺术价值,为地域性艺术创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B.新疆民丰东汉墓出土的“万年如意”锦。色彩绚丽,采用了织后染的方式,技术高超。
C.古代用天然矿物或植物染料,原色较少,但在原色基础上套染让纤维色彩更加丰富。
D.旧石器时代染色技艺萌芽,河姆渡和仰韶文化中染色技术一脉相承,不断向前发展。
3.某生在阅读上述材料后,绘制了一幅思维导图。请结合材料,在思维导图的空白处填上适当的内容。(3分)
4.材料一第四段是如何帮助读者全面清晰地认识古代染色技术的?(4分)
5.我校计划开展关于古代染色技术的研究性学习,依据两则材料你可以从哪些方面开展研究?(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花灯调(节选)
刘庆邦
回到高远村,向家明得知,种核桃树的项目批下来了。好消息是区里的扶贫办公室主任告诉她的,她一听就禁不住激动,满眼含泪,一再向主任表示感谢。
到高远村的第一天,她想到的第一个项目就是种核桃。不承想,这个项目这么难产,她到高远村快两年了,项目才获得了批准。
向家明如此激动,还有一个原因,这个项目预留了两年空果期,在空果期间,国家有资金补助。一亩地一年补助一千元。一户人家要是种三亩核桃树呢,就可以得到六千元补助。好家伙,这是一笔多么可观的收入。
种核桃树的具体事宜,向家明交给夏支书办理。
我肯定要带头种,上一次就是我带头种的。夏支书说。
夏支书,您觉得还有什么困难吗?
夏支书说,农民特别讲实际,他们习惯当年喂鸡,当年吃鸡蛋;春天播种,秋天收粮食。让他们等,一等就是两三年才有收益,他们不习惯。还有,上一次种核桃没挂果,他们不想再上当,再吃亏。
那就辛苦夏支书了,有什么情况咱们随时沟通。
过了元旦是春节。往年过春节,有不少在外打工的人,选择留在城市过年。今年,村里的道路变硬了,家里的电灯明亮了,水管里的水变清了,手里的手机畅通了,刚过了小年,已经有人带着大包小包,回到了高远村,高远村早早就有了过年的喜庆气氛。
这时,向家明又得到了一个好消息。药物治疗的三个疗程结束,当最后一次活检报告出来,赵医师打电话告诉她病灶消失时,未等赵医师把话说完,她叫了一声“我的妈呀”,顿时泪流满面。
和赵医师通完话,她马上把电话打给丈夫郝思清,两人约定提前两天回家庆贺。
然而,就在腊月二十七的傍晚,夏支书给向家明打电话,说有八户村民反悔了。
向家明问:为什么?
这帮捣蛋货,他们光笑,光摇头,就是不说原因,真拿他们没办法。
向家明明白,夏支书只抱不哭的孩子,哭闹得厉害的孩子,只有推给她抱。比如疙瘩眉不愿修路的事,她把疙瘩眉狠狠吼了一顿,气得哭了一场,才把疙瘩眉不愿修路的“疙瘩”解开了。
来到夏支书家,向家明看到夏支书已经把八户人家的村民代表召集来了。村民大都是上岁数的人,还有一位中年妇女。
向家明说:你们本来已经同意了种核桃,怎么又放弃了呢?
他们看来看去,目光最后都集中在那个戴鸭舌帽的人身上。果然,说话的是鸭舌帽。他是一位沉着的人,开口前,掏出烟和打火机,给自己把烟点上,吐了一口烟雾,才说话。他上来感谢了向书记,说向书记争取项目是为村民着想。
向家明听得出来,这是一个讲理的人。这样的人不像疙瘩眉,不能用吼解决问题。她说:咱们不必客气,有什么话,您就直说吧。
外面天有些阴沉,气温明显降下来了。鸭舌帽说:夏支书跟我们说,这次种核桃,第三年一定能挂果。我们不明白的是,人怎么能替树打保票呢?
向家明从容应对道:上次是不法中间商提供的种苗有问题,才导致失败。这一次,我多次请教专家,并和种苗公司签订了书面协议,挂果和收益是有保障的。
鸭舌帽接着说:据我们所知,驻村第一书记是轮岗制,两年轮一回。到明年3月,向书记就该回到市里去了。可是,核桃树要到第三年才挂果。假如到时候不挂果,我们去找谁呢?
向家明一时有些急,她问:谁说我要回市里?我的任务还没完成,回去不回去还不一定呢!
我们当然希望向书记留在高远村,我们巴不得呢!鸭舌帽继续说,据我所知,向书记能不能留在这里当第一书记,是市委组织部决定的,您本人并不能当自己的家。
嘿,这个鸭舌帽,他耳听八方,知道得可真多啊!向家明心里得承认,他的说法是对的。她看了看夏支书,可夏支书说是给煤火炉添点煤,就到门外取煤去了。她答应这八户人家不种核桃了行不行呢?当然不行,绝对不行。她倘若开了这个口子,随后可能还有八家,甚至八十家,都会打退堂鼓。她说:你们看看这样行不行,万一第三年核桃树不挂果,第一,你们可以立即把核桃树砍掉,第二,你们所遭受的损失,每亩地购买种苗的八百元,全部由我赔偿。
鸭舌帽说:我觉得这不太合适,您是为百姓办事,怎么能让您自己赔钱呢!
那位中年妇女楿话:我不管别人,我一分钱都不会要。
向家明说:这次种核桃的成功率很高,万一不成功,我一定一分不少地赔给大家。三百亩核桃的种苗费,我拿出家里的全部积蓄还是赔得起的。这样吧,我给大家写一份保证书。她让夏支书拿纸来。
夏支书说,他家里没有现成的纸。也许有纸,他不愿意拿,不愿意让向书记写什么保证书。
向家明拉开背包上的拉锁,取出笔记本,从上面撕下一张,垫在笔记本的硬皮上,把笔记本放在膝盖上,当众写开了保证书。外面的天黑下来了,湿冷的气息一股一股涌进来,在最后,她特别写道:如果种核桃失败,我将向所有种核桃的人家赔偿种苗钱,总共二十四万元。如果我不能及时赔偿,村民可以到法院起诉我。保证书写完后,她一字一句念了一遍。
听向书记念完保证书,那些村民互相看着,似乎一时无话可说。夏支书直搓手,说:你们还有什么可说的,还有什么可说的?你们拍着胸口想一想,向书记是为了什么,她想为大家办点好事容易吗?太不容易了!
还是鸭舌帽说话:向书记,实在不好意思,我们这样做,是不是太过分了?是不是显得我们太自私了……
没有没有,你们这是在维护自己的权益,是法治观念增强的表现。向家明说。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夏支书是农村基层干部,从他讲述项目推行困难、在鸭舌帽质疑时取煤等行为,可以看出他工作并不积极。
B.文中写高远村的基础设施改善,及春节打工人员早早返乡的场景,点面结合,写出了脱贫工作已初步取得成效。
C.文中两次写到冷湿的气温,既记录了春节前高远村的天气情况,也衬托了向书记和村民此时复杂而沉重的心情。
D.村民对“轮岗制”的担忧和对个人权益的维护,既体现了扶贫工作的复杂性,也反映了现代法治观念对乡土社会的渗透。
7.关于文中“鸭舌帽”这一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鸭舌帽”与“疙瘩眉”的称呼都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以特征代本体,突显了人物的特点。
B.“鸭舌帽”开口前点烟与吸烟的细节描写,既表现出他的沉稳和冷静,也显示出些许傲慢。
C.“鸭舌帽”是村民代表中较为理性的人,他提出的问题直指种核桃树项目存在的潜在风险。
D.“鸭舌帽”话语中的歉意,展现出高远村村民在向书记的努力下,态度由质疑到理解的转变。
8.本篇小说在叙述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9.小说多次写到向家明的哭与泪,但这并没有削弱她作为扶贫干部的形象,请简要说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公明仪问于曾子曰:“夫子可以为孝乎?”曾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君子之所为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
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众之本教曰孝,其行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没慎行其身不遵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乐自顺此生,刑自反此作。”
乐正子春下堂而伤其足,数月不出,犹有忧色。门弟子曰:“夫子之足瘳矣,数月不出,犹有忧色,何也?”乐正子春曰:“善如尔之问也!善如尔之问也!吾闻诸曾子,曾子闻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养,无人为大。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故君子顷步而弗敢忘孝也。’今予忘孝之道,予是以有忧色也。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壸出言而不敢忘父母。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壸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
(节选自《礼记·祭义》,有删改)
材料二:
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所谓本者,非耕耘种植之谓,务其人也。务其人,非贫而富之,寡而众之,务其本也。务本莫贵于孝。人主孝,则名章荣,下服听,天下誉;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临难死;士民孝,则耕芸疾,守战固,不罢北。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
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从者,惟孝也!故论人必先以所亲,而后及所疏;必先以所重,而后及所轻。今有人于此,行于亲重,而不简慢于轻疏,则是笃谨孝道。先王之所以治天下也。故爱其亲,不敢恶人;敬其亲,不敢慢人。爱敬尽于事亲,光耀加于百姓,究于四海,此天子之孝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孝行》,有删改)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父母A既没B慎行C其身D不遗E父母F恶名G可谓H能终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壹,每,与《大学之道》中“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壹”意义不相同。
B.“不羞其亲”中的“羞”与《苏武传》中“单于壮其节”的“壮”用法相同。
C.“寡而众之”中的“而”与《核舟记》中“峨冠而多髯者”的“而”用法不同。
D.“行于亲重”与《屈原列传》中的“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句式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子认为行孝道要先养活父母,不让父母蒙羞,最终使父母受到敬重。
B.曾子认为仁、义、礼、信、强等道德观念,无一不是孝道的推广扩充。
C.乐正子春脚伤痊愈后仍面有忧色,是因为他认为让身体受伤有违孝道。
D.材料二认为士民勤于耕作,英勇作战,不疲困败逃,是以孝为基础的。
13.读完《陈情表》后,晋武帝为什么同意李密拒官尽孝?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4分)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爱敬尽于事亲,光耀加于百姓,究于四海,此天子之孝也。(4分)
(2)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别郑明府①
韩翃
长头大鼻鬓如雪,早岁连兵剑锋折。
千金尽去无斗储,双袖破来空百结。
独恋郊扉已十春,高阳酒徒②连此身。
路傍谁识郑公子,谷口应知汉逸人。
儿女相悲探井臼,前功岂在他人后。
劝君不得学渊明,且策驴车辞五柳。
【注】①明府:对县令的尊称。②高阳酒徒:高阳,古乡名,在今河南杞县西南,秦末郦其食即此乡人,他对刘邦自称“高阳酒徒”,终受重用。后用以指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明府是一位传奇人物,他曾上阵杀敌,建立过超人的功勋,也做过县令。
B.千金散尽家无余财,衣服破旧以结相连,可见郑明府不重钱财,不拘小节。
C.诗人用郑明府、高阳酒徒、郑公子、汉逸人、君指称同一个人,颇具匠心。
D.诗人认为郑明府不应归隐田园,而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改善家庭生活。
16.这首诗在塑造郑明府形象时运用了多种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登高望远,就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视觉对比,在《登泰山记》中,“ , ”写出了日观峰以西的山峰在晨曦的映照下红白错杂,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
(2)“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承载着丰富而独特的文化意蕴,既是物理空间的缩影,也是精神世界的隐喻,陶渊明用“ ”以表现田园生活,辛弃疾用“ ”来寄寓历史兴亡之感。
(3)电影《哪吒2》的热播引起了人们对神话传说的兴趣,而诗词中的神话传说既能很好地抒发感情,又别具浪漫色彩,例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母亲翻火,把一根铁棍子,往灶火中间,往火里捅,烧成灰了的炭,A“嚯”一声,都往下面掉了,一灶灰。灶底头有洞,洞通灰屋。江南的灶,旁边都挖了一间平米见方的坑,坑连通灶,灶灰都往坑里扒。捅火,清灰,炭灰都升腾缭绕。母亲头戴毛巾,便是防灰。灰,掉了灰洞,扒进了灰屋。
①的炭火,吸了清晨空气,又活蹦乱跳,火苗如蛇舌子窜。母亲持一把烂菜刀,敲下一块几块炭粑,横的,竖的,架角的,将新炭接旧火,蓝色火苗呵呵呵呵,笑起来。火,也是有生老病死的。夜晚被封的火,病火,病恹恹的;母亲给火输了气,输了能量,大清早的火,活火,②,精力旺足得很。
炭粑?对,炭粑。父亲人细小,牛大的劲。十天半月,挑着一担簸箕,带着姐姐们,往二十开外的金竹山煤矿挑煤,我蛮姨夫在这煤矿当B“窑弓子”(这称呼是极形象的,下窑的煤矿工人,挖起煤来,比所有的驼背都驼背),每月有多余煤票。我外婆崽女多,一男六女,外婆有外婆的智慧,晓得姐妹多了,不亲,便一对一,将我娘托付与蛮姨来扶贫。蛮姨尽职尽责,有煤票给煤票,有豆腐票给豆腐票。蛮姨每次来我家,都给我带包子来。包子真好吃啊,我记得我曾经豪情万丈,一口气吃了七个。蛮姨以工带农,我娘也以农助工。蛮姨家孩子多,除蛮姨夫外,都吃黑市粮。父亲常是担半簸箕米去,换一担子煤来。
18.下列词语中“一”的意义和用法,与“一灶灰”中的“一”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一对一 一丝不苟 B.一口气 一文不名
C.一把抓 一把好手 D.一身汗 一路平安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母亲持一把烂菜刀,敲下一块几块横的、竖的、架角的炭粑,将新炭接旧火,蓝色火苗就笑起来。”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21.分别说明文段中A、B两处引号有怎样的表现力。(4分)
22.文章在用词方面有鲜明特色,请结合选文第三段简要分析。(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青年人,要能惊赞热烈的失败,能欣赏一般人所嗤笑的呆气和空想,能景仰不计成败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 B(“跨领域协作”错)
2. B(“采用了织后染的方式”错)
3.①手工业分工细密化 ②发展历程 ③钩衬
(评分参考:共3分,每处1分。意思对即可)
4.①说明顺序清晰。按照特定工序,依次介绍了练丝等预处理工艺和套色法。②说明方法多样。如运用作诠释、引用等说明方法对套色法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评分参考: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5.①研究技术发展史。梳理从旧石器时代到汉代染色技术的发展,如《考工记》记载、汉代成果。展现其演进历程。②研究染色工艺。研究练丝、浸染等的具体流程和工艺,了解其科学原理。③文化解读。探究染色与等级、审美的关联,如颜色等级象征、图案审美表达,挖掘文化内涵。
(评分参考:共6分,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 D(A“可以看出他工作并不积极”错;B“点面结合”错;C“沉重的心情”错)
7. B(“也显示出些许傲慢”错)
8.①以时间为序叙述故事,穿插村民种核桃树失败、向家明生病、农村新气象等故事背景。②以对话展开故事,向家明、夏支书和鸭舌帽等人围绕种核桃树展开多重对话,在对话中展开向家明的扶贫故事。③以突发事件推动情节,八户村民在种核桃树的项目上反悔,让向家明的扶贫故事 -波三折。
(评分参考:共6分,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项目获批落泪和因疙瘩眉不愿修路而哭泣落泪,体现获批的喜悦、工作受阻时的无奈焦急,展现向家明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②病灶消失落泪,体现向家明得知病情好转的喜悦,侧面反映她即使患病仍坚持扶贫的坚韧。③这些内容使人物更加真实鲜活,丰富和深化了向家明为扶贫事业全力以赴的扶贫干部形象。
(评分参考: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10. BDG
11. B(“用法相同”错)
12. A(“先养活父母,不让父母蒙羞,最终使父母受到敬重”错)
高三语文试题答案 第1页(共4页)
13.①治国必务本,务本莫贵于孝,晋武帝把以孝治天下作为治国之策。②人臣孝,则事君忠,晋武帝认为李密先尽孝再尽忠的选择符合这一准则。
(评分参考:共4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14.(1)把热爱尊敬全都用在侍奉父母上,把光明施加在百姓身上,推广到普天之下,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啊。
(评分参考:共4分,一句1分。)
(2)(有的人)在室中晤谈,互相倾吐心里话;(有的人)把情怀寄托在所爱好的事物上,言行不受拘束,狂放不羁。
(评分参考:共4分,一句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 D(“改善家庭生活”错)
16.①通过外貌描写,如“长头大鼻鬓如雪”“双袖破来空百结”,寥寥几笔,刻画出郑明府奇异的外貌特征。②运用对比。杀敌勇士和隐居高士的身份对比。巨大功劳和清苦生活的对比,使郑明府形象丰满立体。③运用典故,如用“高阳酒徒”突出他的杰出才能和放荡不羁,用“五柳”代指隐居生活,言简意赅,含蓄蕴藉。
(评分参考: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2)狗吠深巷中 寻常巷陌
(3)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地崩山摧壮上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金风玉露 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18. D
19.奄奄 一息 生机勃勃
(评分参考:共2分,每处1分。意思对即可)
20.①原句“横的,竖的,架角的”。单独成句(多用短句)。强调炭粑的不同形状。活泼灵动。
②原句用拟声词“呵呵呵呵”,以声写形,展现蓝色火苗的形态,生动形象。
(评分参考: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1. A处的引号具有着重强调的作用。“嚯”着重突出了烧成灰的炭急速下落的声音。B处的引号是特定称谓,“窑弓子”形象生动地体现出煤矿工人挖煤时驼背的状态。
(评分标准: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2.①多用方言,亲切活泼。“蛮姨”“崽女”等方言地域色彩浓厚,体现民风民俗,生动自然。②大词小用,饶有趣味。“豪情万丈”形容吃包子的状态,“以工带农”“以农助工”指两家物品交换,幽默风趣。
(评分参考:共4分,每点2分。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亦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