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飞:推进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创始人
2025-04-15 09:42:43
0

2025年是教育强国建设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人民网教育频道联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共同开展策划,推出“建设教育强国”系列访谈栏目,邀请高等教育领域专家学者畅谈思考体会、凝聚发展共识。

4月12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第十次会议在京举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理事长徐飞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谈到,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应注重破解就业市场的“供需错位”难题,进一步从优化专业设置、改进教学方式、加强就业指导等方面发力,推进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革新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徐飞认为,面对当前的新需求、新变化,高等教育要革新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从更新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平台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等四个方面重点发力。

对于课程体系建设,徐飞表示,要增加跨学科课程,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跨领域解决问题的能力;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系统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定期更新课程内容,将行业最新技术和研究成果纳入教学,使学生所学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

“在教学方法、实践平台建设方面,可以采用项目式教学,以具体的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综合能力;建立校内创新创业实验室和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和设备支持;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真实的商业项目等。”徐飞说。

一流师资队伍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因素。徐飞谈到,要鼓励教师参加创新创业培训和实践,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同时还可聘请企业专家和创业成功人士担任兼职教师,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指导和帮助等。

破解就业市场“供需错位”,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就业市场的“供需错位”,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突出症结。徐飞认为,高校应加强市场调研,建立动态专业调整机制。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人才需求变化,改造升级传统专业,及时增设新兴专业,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淘汰或调整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当前要通过改进教学方式、加强就业指导、深化产教融合、完善评价体系等方式,进一步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徐飞说。

具体而言,一是注重实践教学,加强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基地、联合开发课程,引进企业师资;推动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二是打造专业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强化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精准化就业指导服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鼓励其到基层、中小微企业及国家重点领域就业。

他进一步谈到,还可组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推进供需对接项目建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改革教育评价方式,破除“五唯”藩篱,设立产教融合与学科、科研、人才等纵横向交叉评价指标体系,突出贡献和质量导向等。

深化产教融合,助力重点学科与企业拓展新增长点

“高校可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助力重点学科与中小微企业拓展新增长点,为毕业生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徐飞表示,一是聚焦重点学科,打造“学科+产业”协同创新平台;二是精准对接中小微企业,破解“人才荒”与“转型难”;三是创新合作模式,构建长效共赢机制。

徐飞谈到,高校可依托优势学科,联合龙头企业共建产业研究院、实验室等实体平台,围绕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同时,以项目制驱动人才培养,鼓励学生深度参与企业真实课题,毕业后可无缝对接产业链关键环节。

“针对中小微企业技术迭代与人才短缺痛点,高校可组建‘企业服务专班’,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例如共建‘订单班’、推动教师团队入驻企业担任技术顾问、设立‘中小企业孵化基地’等,不断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拓展创新创业类岗位。”徐飞说。

徐飞还建议,可推行“双导师制”,企业导师参与课程设计与实践指导,高校教师定期赴企业挂职,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双向渗透。同时,探索“产业学院”模式,校企联合制定培养标准、共享师资与实训资源,形成“招生-培养-就业”闭环。此外,搭建数字化就业服务平台,实时发布企业用人需求与毕业生技能画像,提升匹配效率。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主知识体系... 人民网北京4月24日电 近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主知识体系联盟启动仪式暨2025年全国马克思主义学...
中国矿业大学在吉林、辽宁开展人... 人民网北京4月25日电 近日,中国矿业大学在辽宁、吉林分别举行人才培养大中衔接座谈交流会,与师生进行...
毕业生找工作,住宿有优惠!两部... 人民网北京4月25日电 (记者李依环)记者从教育部获悉,针对当前毕业生跨地区求职增加、出行住宿成本高...
中国科学家研制出世界最小最轻...   据新华社北京电(记者魏梦佳)驱动器是一种具有可控变形能力的器件,也是微型机器人的“心脏”。清华大...
“中国通”,“通中国”   近年来,一些精通中文的外国青年活跃于中国社交媒体,他们用优美的文笔、生动的图片或者幽默的视频内容...
甘肃武威:三级体系打通科普服务... 原标题:甘肃武威: 三级体系打通科普服务“最后一公里”甘肃省武威市科技馆内,孩子们通过VR设备探索...
合成分子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 原标题:合成分子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和寿命由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科学家领衔的国际团队,通过在...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 原标题: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启动4月23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
我科学家绘制“野生稻—栽培稻...   据新华社电(记者张建松)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获悉,该中心韩斌院士团队完成14...
进一步强化对国家战略急需的快速... 原标题:进一步强化对国家战略急需的快速响应4月23日,记者从教育部了解到,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
视网膜揭示心理健康遗传风险 原标题:视网膜揭示心理健康遗传风险瑞士苏黎世大学等领导的一项新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结...
泰晤士河的运动活力   蓝天、白云、暖日、阵风。如此美好的一个伦敦春日,泰晤士河上近日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牛津剑桥赛艇对抗赛...
2025年首都大学生系列读书活... 人民网北京4月23日电 (记者李昉)今天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发布“书香青春 阅见未...
中国语言文学自主知识体系联盟成... 人民网北京4月22日电 (记者郝孟佳)近日,“立足中国式现代化 构建中国语言文学自主知识体系”学术研...
原创著作比例提升 作者群体更加... 原标题:原创著作比例提升 作者群体更加多元4月21日晚,“相信阅读的力量——第二十届文津图书发布暨国...
地球水或为“自产”而非“外来” 原标题:地球水或为“自产”而非“外来”  一组包括英国牛津大学在内的国际团队在探索地球水起源方面取得...
活性分子卡宾在水中稳定生成 原标题:活性分子卡宾在水中稳定生成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化学家首次在水中稳定生成活性分子卡宾,并将其分...
大脑学习新事物如何“各司其职” 原标题:大脑学习新事物如何“各司其职”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天,学习新事物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无论是新的...
实验室有了24小时“管家” 原标题:实验室有了24小时“管家”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推出了专门为实验室设计的AI智能体——“园艺...
新疆农科院成功转让6个农作物品... 原标题:新疆农科院成功转让6个农作物品种  4月21日,记者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