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须虫
“还您一个好孩子”!——暑期之际,有的家长忙于送孩子上暑托班、规划游学,也有家长因这句承诺,为孩子报天价戒网瘾特训课程。短视频平台上,“反游戏”的口号此起彼伏,甚至有以骂游戏起号的博主打出“北大育儿”的旗号来招揽生意。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以“救救孩子”为名,所谓“教育大师”提供的究竟是一种教育解决方案,还是为了卖课、收割家长的钱包?(据7月30日《南方都市报》)
游戏诱发的青少年网瘾沉沦,确实令人焦虑。在营销上,焦虑与饥饿都是心理刺激手段,但简单褒贬替代不了对背后问题的反思。青少年网瘾问题令人担忧,表现为自控力缺失、学业荒废、精神颓废,甚至导致身心与行为障碍。如何有效预防、干预与矫正,需要家庭、学校及社会形成合力,辅以科学理论与有效方法。但现实中,许多家庭面对孩子沉迷游戏束手无策,亲子关系恶化,对立冲突频发。
归根结底,青少年网瘾是成长中的心理与行为健康问题,亟待正视与有效帮扶。当需求催生供给,而供给短缺或难度较大时,焦虑便可能成为某些商家待收割的韭菜。
部分自媒体博主正是利用这一痛点,将“救救孩子”异化为牟利工具。他们以“骂游戏”起号,通过夸张渲染网瘾危害,包装成“教育大师”“金牌教官”,实则贩卖动辄上万元的戒网瘾课程。更有机构将国学、军训等内容杂糅包装,声称“管终身”,收款后却无合同发票,退费维权艰难。
商家套路背后,折射出更深层的社会问题。一方面,家长的教育焦虑被放大,将亲子矛盾、教育失败归咎于游戏,陷入“妖魔化互联网”的误区。另一方面,合规的教育支持体系匮乏,让家长不得不将孩子托付给“三无机构”。某些训练营采用体罚、封闭管理等粗暴手段,最终受伤的还是孩子。此类乱象屡禁不止,暴露出监管的灰色地带:教育咨询公司违规培训,师资无资质,市监部门难以评估教学效果,维权只能聚焦虚假宣传。
不能让网瘾焦虑沦为待收割的韭菜。治理需多管齐下:网络平台应严格核验教育类账号资质,标注服务范围与执业资格,遏制“骂游戏引流”的野蛮生长;监管部门需提升违规培训打击力度,对无办学资质、涉体罚的机构重拳整治;更重要的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应共同构建科学支持体系,加强青少年网络沉迷研究,完善心理咨询与行为矫正规范服务,帮助家长掌握教育方法、提供干预渠道。唯有多方合力,引导孩子正确认知网络,才能真正破解网瘾困局。
网瘾问题的解决,终究需要回归教育本质。构建起家庭、学校、社会协同的教育防护网,方能让青少年在清朗的网络环境中健康成长。
来源:河南日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