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国学院与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
创始人
2025-10-27 09:02:11
0

原标题:百年清华国学院与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

2025年9月,清华国学研究院迎来百年华诞。回首1925年,清华设立大学部和研究院国学门(即国学研究院),自觉肩负起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使命,书写了孜孜求索、薪火赓续的隽永篇章。百年后的今天,复建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己任,努力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新的清华力量。

巩固大学根本,寻出中国国魂

一百年前,面对时代激荡与西方思潮的冲击,梁启超指出,“一国之政治独立及社会生活独立,俱以学问为之基础”,这也是当时清华人的共识。1925年9月9日,在清华学校开学典礼上,时任校长曹云祥指出国学研究院(后简称“国学院”)“必须本中国文化精神”,要“巩固新大学之根本”“寻出中国之国魂”。国学院主任吴宓介绍开办宗旨时说,要建成“研究高深学术之机关”,“为中国养成通才硕学”。清华的大学部与国学院同年成立,正如冯友兰后来回顾说,“清华校史不仅有一校的意义,而且反映中国近代学术逐渐走向独立的历史”。

清华国学院“组织办法颇有不同”,“在中国实属创举”。其中最令人称道的是确立非一流学者不聘的标准,由此形成了名师荟萃的格局。国学院坚持不慕虚名、不唯学历、重真才实学,聘任了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四位大师,除赵元任外,其余三位都没有博士头衔。据陈寅恪弟子陈哲三回忆,梁启超向曹云祥推荐陈寅恪为导师时,曹云祥问:“他是哪国博士?”梁启超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什么著作?”梁说:“也没有著作!”曹云祥犯难:“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办了。”梁启超听后生气地说:“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正是因为一流人才的聚集,国学院才具备了研究“高深学术”的可能。

国学院强调对“中国固有文化之各方面(如政治、经济、哲理学),须有通彻之了解”,同时“值兹新旧递嬗之际,国人对于西方文化宜有精深之研究,然后可以采择适当,融化无碍”,“尤注重正确精密之方法(即时人所谓科学方法)”。在国学院期间,王国维提出了“二重证据法”,梁启超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历史研究法,陈寅恪开启了汉藏佛教语文学的学术新风,赵元任创立了中国现代语言学方法,共同构建起现代国学研究的方法论体系。

国学院要求学生既要熟读经史子集,又要通晓西学方法,四大导师设立和讲授《古史新证》《历史研究法》《西人之东方学之目录学》《中国音韵学》等课程,并开创了具有经典意义的教学范式。国学院教师悉心培养学生,“不仅给学生以广博的知识、高深的学问,而且教会学生做学问的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特点指明研究的方向,最后让你自己独立研究”。除了学业外,四位导师在日常生活中也让学生如沐春风。有一次国学院学生姜亮夫到王国维家里请教词作,两人一直讨论到晚上九点,王国维点着灯笼把姜亮夫送过桥去才肯返回。他对姜亮夫说,“你的眼睛太坏,过了小桥,路便好走了。”国学院开创了“导师制”先河,提出“教授学员当随时切磋问难,砥砺观摩,俾养成敦厚善良之学风,而受浸润熏陶之效”,为后来中国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

因历史条件所限,清华国学研究院于1929年停办,但在短短四年之间却培养出了70余名学生,其中王力、姜亮夫、王庸、陆侃如、徐中舒等杰出人才成为新中国人文研究的中流砥柱。以“四大导师”为代表的清华学人集传统学术之大成、汇西方文化之精粹,奠定了清华“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为中国人文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将中国学术发展与民族文化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

深化中国主体,拓展世界眼光

2009年,在民族复兴的时代召唤下,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在一代代清华人的期盼中、在国学研究领域广大学者的关注中复建。国学院将根植清华文化与观照时代主题紧密结合起来,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中国主体,世界眼光”的宗旨,这不仅是对老清华国学院治学风格的继承弘扬,更是对近代以来“中西体用”等诸多争论的积极超越。复建十多年来,国学院坚持“面向世界、勇于进取,树立自信、保持特色”,锐意进取、砥砺前行,已建设成为人才荟萃、成果丰硕、享誉海内外的学术重镇。

国学院持续深化“中国主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立足的根本。国学院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既重视古典中国的文化资源,也重视当代中国人的观察视角和问题关切,持续以中国文化资源诠释中国历史、中国社会。坚持不陷溺于传统、不故步自封,自觉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之中,扎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在世界文化体系中锚定属于中华文明的坐标,让中华文化的璀璨光辉照亮国家民族和人类社会的前行之路。

国学院不断拓展“世界眼光”。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孤立发展,只有不断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国学院立足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坚守中华文明自古以来重视“和而不同”“多元一体”的文化底色,充分吸收世界各文明的优秀成果,主动承担中国学术对世界应有的文化责任,用体系化的学理、创造性的表达讲好中国故事,让清华学问、中国学问走出国门时既有文化底气,又具世界温度。打造高层次学术交流平台,在国际上加强学术平等对话、不断提升话语权与影响力,不仅与世界文化合流,更要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

唤起大地清华,谋求天下大同

一百年前,清华国学院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自觉承担起了民族学术独立与民族学术现代化的历史使命。今天,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清华国学院必须主动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积极回应关乎全人类的重大命题,自觉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推动中国话语从“讲述自身”走向“启发世界”,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永恒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更好提炼并展示出来,不仅讲好“中国之学”,更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让国学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精神纽带,树立起“化成天下”的文明观。

我们身处一个科技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时代,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重塑了全球政治经济版图、文明文化形态与社会治理模式。人工智能时代,更要讲人文。国学是变革时代中的文化定盘星。国学研究要在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以扎实的、结构化的、跨学科的创新探索,实现认知方式、价值观念和哲学思辨的深层重构,建立扎根中国、融通中外、具有主体性的知识体系。要用人文精神引导科学探究方向,不能让技术算法束缚甚至禁锢人的多元认知,也不能让便捷的技术削弱甚至替代人对自身及天地苍生的追问与反思,避免科技沦为“无魂之器”,使技术发展始终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持续进步。要促进其他学科为人文研究注入新的方法和视角,摆脱“空疏之弊”,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交叉融合,不断创造新观点、新理论、新范式,让中国古典智慧焕发新的活力,为人类社会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提供中华文明的思考与启迪。

百载水木弘道,一派人文日新。王国维在《人月圆·梅》一词中写道,“殷勤唤起,大地清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将坚持在传承中创新、在开放中守正,推动人文与科学融合,促进传统与现代贯通,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图卷上续写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精彩篇章,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谋求天下大同。

(作者:邱 勇,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教育部,“10条 ”来了! 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出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通知如下: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
国家公务员局郑重提醒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6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网上报名与资格审查工作分别于2025年10月24日18...
18考研真题获取指南 一、官方渠道是首选 在寻找18考研真题时,首先应该关注教育部考试中心以及各高校研究生院官网。这些平...
371.8万人通过2026年国...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6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网上报名与资格审查工作分别于2025年10月24日18...
2026届湖南省金太阳十月份高... 2026届湖南省金太阳十月份高三阶段监测联合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
教育部:利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北京商报) 北京商报讯(记者 吴其芸)10月24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
在扎根西部中践行强国担当 原标题:【连续报道·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在扎根西部中践行强国担当辽阔西部,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在这... 原标题: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在这里,领悟科学家精神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有一座特殊的“图书馆...
胸怀蓝色梦想 培育时代新人 原标题:胸怀蓝色梦想 培育时代新人“希望大家赓续一代代海大人的家国情怀,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本报北京10月26日电 (记者闫伊乔)为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水平,近日,教育部办公厅...
百年清华国学院与中华文明的传承... 原标题:百年清华国学院与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2025年9月,清华国学研究院迎来百年华诞。回首1925年...
技术赋能黑龙江东北虎种群精准监... 原标题:技术赋能黑龙江东北虎种群精准监测记者从东北林业大学获悉,近日,黑龙江省正式建成首个人虎冲突智...
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在温... 原标题: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在温州举行24日至26日,以“汇聚天下英才 共创美好未来”为主题的...
我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11... 近日,山西省公布202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有关事项,明确报名时间、条件、流程及相关要求,...
考公放宽限龄是大势所趋 近日,国家公务员局发布国考公告,明确报考年龄从原来的35周岁以下调整为38周岁以下,对于2026年应...
创新行业高校“在地化”人才培养... 近年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依托林业工程学科优势,先后开设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化学等材料大类专业。学...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将报名 记者从河北省教师发展与资格认定事务中心获悉,河北省202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报名将在11...
这样的“爬树课”不妨多一些 邱凌 秋日午后,在同学们此起彼伏的加油声中,一名学生噌噌爬上两米多高的树杈……充满童趣的“爬树课”,...
花引娣:做乡土间的“一座桥”(... 寻访皖美青年 花引娣:做乡土间的“一座桥” 近年来,花引娣积极投身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改革中,她结合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