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为媒“听”瓷声
创始人
2024-04-28 20:41:21
0

  翁彦俊(前排左一)与同事在进行考古发掘工作。

  翁彦俊在工作中。

  世界各大博物馆珍藏的传世古瓷,许多生产于景德镇御窑厂及其周边古代窑场。作为明清时期的皇家用瓷生产场所,景德镇御窑厂的制瓷技艺在中国制瓷史上极富代表性。如今,留美回国的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翁彦俊希望能通过数字技术,让制瓷这项古老的传统技艺更好融入时代和生活。

  

  解读瓷片“密码”

  2000年,翁彦俊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攻读金融方向的管理学博士。完成硕士阶段课程后,他提前毕业,并在芝加哥一家跨国公司工作了3年。彼时,家乡景德镇有一个投资项目吸引了他,翁彦俊动了与朋友和同学一起回国创业的心思。

  回到因瓷而生、因瓷而兴的景德镇后,一直痴迷历史的翁彦俊对陶瓷考古萌生了浓厚兴趣,备考两年后,他得以前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攻读考古学博士。“第一次接触考古,是2011年参与密歇根大学人类学博物馆调研的时候,当时那里有一批菲律宾群岛出土的中国瓷器。”此后,翁彦俊对考古的兴趣愈发浓厚,2017年,他又继续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做博士后访问学者。

  回国后,翁彦俊一直从事文博相关工作,担任了景德镇御窑厂遗址、落马桥窑址等考古队领队或执行领队以及御窑文化策展人,他还在国内外不少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出版专著和译著。

  入职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后,翁彦俊开启了他愿“择一业终一生”的事业。留学经历让他接触到国际化的学术氛围,大学时的理工科训练让他对前沿技术较为敏感,经济学背景帮助他更好了解市场和产业发展。正是这些多元化背景,让翁彦俊在面对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传承和创新时,既能够宏观把握大局,又能在细节上深入挖掘。

  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从御窑厂、落马桥、湖田窑、南窑、南市街等当地瓷业遗址里,发掘出土大量唐代至民国时期的古窑业标本和丰富的文化遗存。为了让这些深埋于地底的文物碎片“活”起来,2022年,翁彦俊带领景德镇御窑博物院联合多家国内顶尖院校、机构,创立世界首个“古陶瓷基因库”,集资料存储、考古研究、科技分析、保护修复、成果展示于一体。

  “传世品拥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但受限太多。但是,当一块碎瓷片放到研究人员手里,可以从表面观测纹饰、拼接还原器型、切片了解坯胎、磨粉分析材料乃至烧成温度等,至少能解析出上百条信息。”翁彦俊说,古瓷片的价值并不逊于同时期的传世品。

  “基因库不仅研究器物本身,而是透过器物去解析古代陶瓷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变迁,进而推演还原出制瓷巅峰时代的真实面貌。”翁彦俊表示,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仪器设备,一片古瓷片至少能解析考古、胎料、釉料、成型等上百条信息。通过数字技术,还可以构建起可用于陈列展示、文物保护及3D打印的精细化模型,为陶瓷历史文化研究、古代工艺复原及文创产品开发、数字博物馆建设、文旅融合发展等奠定基础。

  “过去一年,我去了中东、欧洲的一些国家参加博览会、学术交流等,洽谈未来展览和学术合作。法国吉美博物馆、荷兰代尔夫特王子博物馆等都曾提议,希望共同研究景德镇的古陶瓷文化。”翁彦俊说,依托古陶瓷基因库和去年10月景德镇御窑博物院牵头设立的“国际瓷器研究联盟”,将与国内外学术机构开展积极合作,推动古陶瓷研究数据的全球共享,探讨全球陶瓷文明课题,搭建陶瓷文化交流的国际平台。

  让古陶瓷能“说”会“动”

  近年来,数字化重塑着博物馆的形态。一些场馆通过声、光、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实体展品虚拟化,“人工智能+”等智慧场景应用很大程度上延展了游客的认知感受。景德镇御窑博物院打造了陶瓷艺术数字展览等一批沉浸式陶瓷文化体验项目,制作线上展览、陶瓷主题游戏,让陶瓷文化“活”起来。

  以“御窑天下·青花秘境”特展为例,翁彦俊说,该展从2022年国庆节假期开始开放至今,博物馆内的主展厅分为“瓷的巨变”“微观竞演”“幻花水月”“碎与永恒”四大章节,以通行世界的中国符号青花瓷为主角,借助各种展陈手段,将波澜壮阔的世界文化交流史画卷在观众面前徐徐展开。如今,该展已吸引了数十万海内外游客参观,并有10万余人参与“青花秘境”线上游戏。

  以全域、跨界、数字共生为核心理念,“御窑天下·青花秘境”特展打破了博物馆的空间局限,将景德镇陶阳里御窑景区内的考古遗址展示区和历史文化街区全部纳入展览之中,以创新的展陈形式和艺术互动装置,让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和首都博物馆、云冈研究院、扬州博物馆等馆藏的元明时期青花瓷“走”出博物馆,为观众带来奇妙的“秘境”观展体验。

  “在我们研发的游戏小程序里,不仅有线上看展、制作陶瓷数字藏品或文创产品等功能,还可以在其中扮演工匠、商人等角色,游戏地图与现实中的陶阳里御窑景区相对应,从而实现线上、线下空间互联。观众可以在趣味十足的游戏中了解青花瓷的缘起、瓷石与高岭土的区别,获知中国陶瓷对外贸易史、陶瓷文化发展史等知识。”翁彦俊说,特展以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数据为基础,呈现了一部以青花为纽带的中外文化交流史,让古陶瓷能“说”会“动”,还十分“好玩”,用新潮有趣的方式讲述文物的厚重底蕴。

  打造更多文博IP

  “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景德镇市留学生联谊会会员们联合“洋景漂”用多国语言唱诵“数鸭子”;用3米高的魔方“拼对”鸭形香薰……前不久,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博IP发布会在景德镇御窑博物馆举行。这只伸颈昂首、尾巴上翘的可爱小鸭子,是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选定的吉祥物——“岁岁鸭”。

  翁彦俊介绍,“岁岁鸭”的设计灵感源自镇馆之宝——烧造于大明成化年间的“素三彩鸭形香薰”。该瓷器曾被打碎深埋珠山500余年,1987年经考古出土现身。

  “岁岁鸭”IP形象非常漂亮,以绿、黄、紫为主配色。文物原型的色彩和视觉特征得以完美保留,设计师还为“岁岁鸭”赋予了独特的性格特性、丰富的角色变化,让IP形象更为丰满,富有网感,为后续创作以及多场景应用打下扎实基础。

  “当前,‘文物+文创+文旅’是很受青睐的一种文物保护方式。我们希望能挖掘文物内涵,点亮文化创意,推出更多原创IP。这是如今景德镇御窑博物院的工作重点,未来还会有更多独具匠心的文化产品。”翁彦俊说。

  为了吸引更多国内外“Z世代”用户参与陶瓷文化交流,景德镇御窑博物院正在挖掘培育一批陶瓷文化交流使者,围绕“Z世代”青年、留学生、陶艺家等群体,通过短视频、微电影记录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讲述陶瓷历史、现状和未来,在海内外平台传播推广。翁彦俊说:“希望能以瓷为媒,共绘文明交流新画卷,让陶瓷文化更好‘走出去’。”

  

  本文照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全国首所,“新大学”,正式成立... 9月1日,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揭牌仪式举行。这标志着陕西首所全日制公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正式成立。同时...
好的家庭教育,离不开这7句话!... 01 陪伴在先,教育在后 生活中,不少父母往往把时间安排得很满,却没有留给孩子的专属时间。 其实,陪...
姚润英:扎根边疆三十余年 用爱... 9月2日,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第一中学的初中物理课堂上,物理老师姚润英提出了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让...
汉江师范学院本科生在国际知名期...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程墨 通讯员 石琰鑫)近日,汉江师范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传来喜...
一场跨越时空的课堂问答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中工网) 9月1日,“红色”成为不少学校迎接新学期的主色调。 今年是中国人民...
中学三年,遇见的英语“引路人” ■ 马霁雯 王柯懿 夏彦潇 韩逸星 初识:启蒙之光 记得刚踏入中学校门时,英语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座遥...
实施“免费”政策后幼儿园质量如... 国新办8月7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政策有关情况。很多家长都关心实施“免...
黑龙江全力推进“校园餐”专项整...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曹曦)近日,黑龙江省教育厅组织召开全省“校园餐”突出问题专项整治...
学会以下几点,帮孩子轻松迈出小... 孩子进入小学,是成长中的重要一步。对许多家庭来说,如何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是个现实问题。其实,只要方法...
通知 | 图书馆关于2025级... 图书馆关于2025级 新生入馆教育的通知 2025年新生入馆教育 2025级新同学: 热烈欢迎大家成...
我省学子观看《开学第一课》反响... 铭记奋斗史 薪火永相传 我省学子观看《开学第一课》反响热烈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熹 通讯员 王安琪...
温暖奖学金助力梦想 T3出行关... 正值开学季,网约车司机陈师傅接到了一通特殊的电话。“陈师傅您好,您提交的信息已通过审核,恭喜您的孩子...
将社团活动与思政育人深度融合 原标题:将社团活动与思政育人深度融合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是高校扩展育人路径、增添育人活力的必然要求,也...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高等教育、职... 9月2日,中国—上海合作组织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合作中心揭牌仪式在天津举行。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