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教师点评2024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
创始人
2025-03-02 07:41:27
0

廖蔚芬:陕西省西安市第八十五中学高中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今年的高考试题,在立德树人和服务选才方面,体现得非常充分。试题材料的选择,具有时代性,贴近现实生活,试卷的形式稳中有变,体现了考查的灵活性。下面我重点谈谈对全国甲卷语文试题的感受。

试题在引导教学方面有逐年优化的趋势,增强对教材的关联,促进教考衔接。今年高考试题,与课程标准、统编教材同向同行。试题选材涉及人类命运共同体、乡村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生活等主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传承文化。其中有不少内容在中学各个学科教材中都有体现,这样的选材体现出语文学科综合性强的特点。与课程标准、国家统编教材一样,高考语文的设计也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本立足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在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同时,考查其他三个核心素养的形成水平。例如,实用类文本阅读是关于古建筑修缮的,与教材中梁思成《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由文到图都关联密切。全国甲卷文言文阅读第11题,考点与初高中的文言文课文衔接。名篇名句默写试题设置的旅游、观景的情境,都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语言文字运用试题,从多个角度考查语言建构与建构的水平,关联到学生课内所学,关联到课文的原句。让学生在一个熟悉的情境中开展语言实践,对学生考试情绪是很有帮助的。语文是高考的第一科考试,情绪稳定有利于学生后续更好的发挥,也有利于深入思考。

目前,很多一线师生都在尽力学习课程标准,但由于各种原因,教学还常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高考试题在尽力去扭转这种不良倾向。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统编教材使用的推进,很多高中老师心里没有底,不知道怎么将新理念和新要求落到实处。高考试题在引导教学和促进改革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年的试题注重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将对知识的考查融入思维活动、情感活动中。即使要求学生有知识的回顾,也不是死板的,而是情境化的。

夏智: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高中语文特级教师

新课标Ⅰ卷的语文试题,有几个鲜明的特点,特别能打动我。

一是亲和力特别强,心中有学生,紧贴学生的实际去命题。比如说信息类文本阅读,平时的训练题和模拟题中的信息类文本阅读试题经常难度很高,使用陌生的专业术语,很多同学有畏难情绪。今年新课标Ⅰ卷的信息类文本阅读选了毛泽东主席的《论持久战》,有高度,又清晰明白,学生作答起来会很顺畅,相信以后畏难情绪可以得到一定的消解。在考场上,学生可以更好更快进入状态。文学类文本阅读节选的是当代作家徐则臣的散文《放牛记》,很接地气,感情真挚,语言幽默。古代诗文阅读也充分照顾到学生,材料是真正的浅易文言诗文。文言文中李陵的故事为中学生所熟悉,有利于学生消除对文言文阅读的恐惧。作文试题“答案和问题”极简、瘦身,没有太多干扰性的语言,在简洁中又有情境感,思维含量很高。我个人很喜欢这道题。

二是教考衔接进一步加强。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显性的如文言文第11题,分别与教材中《老子》《孔雀东南飞》《爱莲说》《项脊轩志》相联系。隐性的如古代诗歌阅读中,考查学生能否由试题给出的诗句联想到《兰亭集序》,联想到《琵琶行》。这样的试题设计能够引导一线重视语文课文,打破刷题的怪圈,促使老师真正重视手头的教材使用,而不是去猜题押题刷题。

三是有强烈的语文的学科特色。首先是跨学科的素材比较多,但考点设计、学生答题运用的能力依然是语文学科的。试题在打破题型界限上做了很多的探索。比如,信息类文本阅读第4题体现了与语用题的融合,要求学生分析《论持久战》中使用的设问句和反问句的论证效果。再比如,语言文字运用题采用的是“一拖五”的模式,随文设题,因文命题。试题开放性度也非常高,如第5、9、17、22题等,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破除答案唯一性,破除思维固化,有极好的作用,可以体现学生的个性特点。

总体来说,对新课标Ⅰ卷的感受:稳中有变,高站位,高质量,不断有惊喜。

高嵩博: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务处主任,高中语文一级教师

我对新课标Ⅱ卷的整体感受是:注重素养,立德树人,贴近生活,守正出新。

一是厚植家国情怀。

信息类文本阅读材料“探月”是关于中国航天科技飞速发展。材料一的主题是第一次人类登月,都是外国人的名字,材料二和材料三谈的是嫦娥四号首次月背登陆,考生能够真切感受到中国航天科技迎头赶上的进步,会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第5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分析“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 在中国航天人身上是如何体现的,更能激发青年学子的爱国热情。文学类文本阅读选自红色新经典、当代小说《千里江山图》,写到了青年人参加革命、在斗争中成长、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能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古代诗歌选的是叶梦得《雨后为山亭独卧》,诗人致力于抗金,诗中饱含爱国热情。第16题要求学生阐释诗中的“白头心事” ,不仅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也引领考生思考,诗人为什么“白头”,通过知人论世,带领考生体会浓浓的爱国之情和收复失地之志。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很好地体现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命题思路。

二是教考衔接进一步强化。

信息类文本阅读材料和统编教材必修上册《喜看稻菽千重浪》,都体现了中国科学家的精神。与教材的衔接在文言文阅读的考查中体现更为明显。教师在课堂上会重点讲到的意动用法、报国壮志未酬的诗歌主题等等,在试题中都有所体现。如何使用好国家统编教材,高考已经给出明确答案。

三是重视融入情境。

试题在情境中考查核心素养,这一命题思路越来越清晰:考查了什么知识,解决了什么问题,在什么情境中解决的。名篇名句默写的三道小题,每一道都有明确的情境。无论是同学们去郊游,或是爸爸牵挂旅游的女儿,还是古人写离情,都是学生熟悉的,体现了无情境不命题的思路,也引导学生注重古诗词的运用。语言文字运用则选择与生活相关的内容,比如说看云、运动让我们心情愉悦等话题,在情境中考查学生语言积累和运用,减少死记硬背。

作为一线教师,面对这样的试题,我会思考如何在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今后将更加重视课堂质量的提升,注重帮助学生夯实必备知识,提高关键能力,同时也更重视学生思维的训练。我也会思考,如何做一名好的语文老师。带学生大量刷题猜题押题的并不是好的老师,要带领学生用生命去感悟语文的魅力。

来源:教育部教育考试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 8月28日,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在陕收官。陕西参赛选手何雪艳、梁瑞淋、马翠、焦洋洲分...
抓牢关键问题 彰显规划效度 区县科学编制“十五五”教育规划,需在复杂教育生态中聚焦重大问题、核心问题、真实问题、未来问题,确保规...
“萌新”驾到,准备好了! (来源:新安晚报) 转自:新安晚报 本报讯 8月28日上午,朝阳为校园镀上金边,合肥市师范附属第二小...
高二成人礼妈妈送儿子高考真题随... 高二成人礼妈妈送儿子高考真题随时练一套 和家里种的向日葵 仪式感满满
完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信息时代,人文社会科学面临的挑战,使创新成为其面向未来的关键。当前,要着力完善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
新学期将至 孩子厌学?心理专家... (来源:沈阳晚报) 转自:沈阳晚报 新学期即将到来,一些家长却发现孩子出现了厌学情绪。8月27日,沈...
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为哪般? 近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对深...
中国农业大学迎万余名新生入学 ...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欧媚)8月27日、28日,中国农业大学10107名新生入学报到,...
大学新生,如何快速适应新角色 新学年开学季如约而至,众多新生将要带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对未来人生的梦想走进高校校园。作为“强国一代...
【平安校园创建】事关开学,致全... 尊敬的家长朋友: 您好!随着暑假的结束,孩子们即将重返校园,开启新的成长旅程。而“平安”是一切美好的...
沽源县检察院暑假线上普法助成长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河北法制报) 本报讯 (郎丛岭)沽源县人民检察院聚焦青少年暑假期间法治教育,...
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 近日,由全国总工会、教育部主办的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在陕西师范大学举行,来自31个省...
合肥市双岗小学一年级“阳光分班... 尊敬的家长朋友: 您好!首先衷心感谢您对学校工作的信任和支持! 为促进教育公平,保障每一位学生平等接...
免费学前教育释放“幼有所育”新... 本文转自【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8月29日电 8月29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免费学前教育释放“...
庆祝第41个教师节,这些尊师惠... 2025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主题是“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 为...
重要提醒,即将施行!第一条就能... 注意!2025年9月起 将有一批新规施行 涵盖社保、租房等多个热点话题 快看看哪些将影响你我生活 ↓...
自考讲堂 | 自考转考相关问题 一、自考生如何办理省内转考手续? 省内不需办理转考手续,只需在当地重新注册报名即可。 二、2025年...
学科专业优化三年行动方案出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 北京报道新一轮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启动。近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思政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挺膺担当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新华日报) □ 李树玲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