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事做好,做到极致”
创始人
2025-03-02 22:22:36
0

原标题:“把事做好,做到极致”

“我们为什么不能是那个老头儿?”

张志清话锋一转,谈起了别人。

这里是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办公室简陋,但桌上的一台卫星模型分外显眼。那正是张志清和同事十多年努力的得意之作——风云四号气象卫星。

此刻,这位“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获得者、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正高级工程师,不谈“风云”,他想跟记者聊聊这个老头儿。

老头儿也是一名工程师。多年前,张志清去国外考察,遇到这个老头儿,年近七旬,仍然干得不亦乐乎。

他的工作很“小”——做速调管。速调管散热功能不好,大功率的信号发射机就会因过热而停止工作。全球畅销的某款速调管,就出自这位老头儿之手。

“你们的热控设计软件从哪儿买的?”张志清很好奇。做热控设计,要用到工业仿真软件。

“没地方买,我自己写的。”老头儿平静回答。

张志清震惊——老头儿工作了40多年,天天就琢磨这个管子。学机械出身,后来自学软件,编写热控设计软件。这不正是我们常说的“铁杵磨成针”,把一件极小的事情做到极致吗?

“40多年啊,那种坚韧和耐心,多么难得!”面对记者,张志清发出长长的感慨。

他敬佩这种坚韧和耐心。过去30多年,他也一直在做“一件事”——设计和建设风云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

天气预报离不开气象卫星,但卫星不可能自己做预报。操控卫星,接收、处理并用好卫星观测到的数据,从而做成天气预报产品,难度不亚于送卫星上天。

张志清的第一份工作是气象卫星数据接收,但这个“开始”,是失落的。

1986年12月,北京郊外,寒风从高耸的枯枝中穿过,留下刺耳的呼啸声。23岁的张志清站在一堵院墙前,对卫星数据接收的想象轰然坍塌。

农田,到处都是农田。被农田包围着的,是一座孤单的院子。院子足有100亩,但里面只有几栋楼,越发显得空荡和冷清。

这就是北京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张志清不解,然后是巨大的失落。他走进院子——设备在哪?看看天空——我们的气象卫星又在哪?

那时,地面站才刚开始建设。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上天,还要在两年后。

“那我们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张志清惶恐起来。

他有些动摇,甚至想过做别的。但很快,张志清发现自己忙了起来:铺设电缆、测量接地电阻、安装和调试设备、夜里爬上楼顶测定真北……对他来说,什么都是新鲜的。

“大家都没做过这些工作,什么都不会、什么都要做的时候,真的很长知识!”忆起往事,张志清流露出的是欣喜,以及一点小得意。

怎能不得意?

1988年9月7日,风云一号成功升空。很快,一条条线接续组成的卫星云图,滚动出现在地面站的图像终端上。

“那可是咱们自己的卫星,自己的观测数据!”这么多年过去,那一刻仍能让张志清激动。

接下来,是更深入的参与。学无线电出身的他,学起了自动控制和卫星轨道计算,还一度成为编程高手。他改进卫星轨道预报软件,使单轨道计算时间由30分钟缩短至2分钟。把专用的计算机控制系统,改为通用的个人计算机,并研制相关硬件和软件。在掌握这些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将人工操作的卫星接收设备,改成由计算机控制,在国内首次实现该类设备的全自动化运行。

从专用到通用,从人工操作到自动化运行,“既便宜,又容易掌握”。张志清颇会“计算”:一台好一点的个人计算机当时只要1万多块钱,一套接口电路也才几千块钱,而之前的专用控制系统差不多得50万元。

“用很少的钱,解决了一个大问题。”那种成就感无与伦比,让他觉得背后的艰辛不值一提,“那时候脑子挺活,敢想,也敢干”。

如此这般,从安装调试一套套设备,再到把这些设备组成一个个系统,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一点点建立起来。

然而,有一天,张志清和团队又一次面临“无事可做”。

那一天就如昨天那么近——1994年4月2日,即将发射的风云二号在基地发生事故。这是我国第一颗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可以在赤道上空与地球自转保持同步,24小时盯住一个地方,进行连续、高频次观测。

地面设备是专门为与静止卫星配套而设计研制的,卫星上不了天,什么都干不了。一夜之间,张志清他们仿佛无用武之地了。

“有人开始离开。”他怕的不是失业,而是担心多年聚集的地面系统团队就此散了,“没事干,人就会荒废”。

要想留人,必须有事可做。张志清振奋起来:没事,那就找事做!

做什么事?寻找地面系统的薄弱环节,也就是给自己“找茬”。

卫星不能上天,便模拟卫星上天——研制卫星模拟器,模拟卫星在天上工作,构成星地回路;模拟可能出现的各种故障,然后一一破解。

那是忙碌又孤独的。天上没有卫星,他们只能跟自己较量,跟自己脑海中的那个“风云”较量。

“卫星终会上天,我们地面系统不能拖后腿!”张志清的想法很简单。

1997年,风云二号第一颗试验星A星成功上天;2000年,第二颗试验星B星升空。终于,迎来这一天——2004年10月19日,风云二号C星发射成功,没有“试验”二字,是第一颗业务星,而且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全球地球观测业务卫星序列。这也意味着,我国静止气象卫星建立了稳定的业务应用系统。

与气象卫星观测系统一起成长的,是张志清自己:从一名普通的工程师,到总设计师。2010年,他被同时任命为风云二号和风云四号地面应用系统的总设计师。

一个人同时担任两个工程的总设计师,不多见。有更多事情等着他——实现风云二号到风云四号的升级换代。

风云四号集辐射成像、闪电监测和高光谱红外大气探测于一体,既要给地球云系和闪电拍照,还要给晴空大气做“CT”。想实现这些功能,需搭载带有指向镜的成像仪和高光谱大气探测仪。但它们会相互干扰,导致卫星一直在天上“晃”。

怎么办?有人建议借鉴欧洲方案——做两颗星,分别搭载大气探测仪和成像仪。但两颗星的成本,显然比一颗星高。一名老科学家站了出来:两个仪器放在一颗卫星上!

万一失败了呢?

“为什么就不会成功?没做,怎么知道会失败?”长期钻研技术的张志清,心里有底气。

他钦佩前辈科学家的担当和气魄。这也正是他的愿望——不想“跟在别人后面干”。

没有前例可循,没有捷径可走。图像定位与配准技术,长时间对目标“驻留”闭环控制技术,多仪器、多任务和高时效星地系统控制技术……一个个技术问题需要突破,张志清喜欢“做别人没做过的事”。

2016年,风云四号A星成功发射,在世界上首次实现静止轨道高光谱红外大气探测,我国第一次实现星载闪电监测。这是全新技术体制的静止气象卫星观测系统,与第一代相比,除了新增功能外,观测效率提高18倍。

“直到现在,还没有第二个国家把静止轨道高光谱探测卫星‘摆’上天。”张志清不再“谦虚”,欧洲、日本也想“摆”,但都得几年以后。

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如今,我国已成功将21颗风云卫星“摆”上天,在轨运行的有9颗。我国天气预报准确率从20世纪70年代的约50%,提高到现在的约90%。

这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拼搏换来的。在张志清看来,他们这代人身上有一股劲儿,“就想做事,而且把事做好,做到极致”“就是往前冲,有多高冲多高”。

坚韧、耐心,张志清也成了这样的老头儿。去年,他退休了,但身上仍有劲儿——继续研究太赫兹遥感及应用技术,弥补气象卫星光学遥感的不足。

“有了太赫兹技术,天气预报的准确率还可以更高!”他眼中仍有光。

(记者 陈海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西南大学将举行建校120周年系... 人民网北京4月18日电 (记者孙竞)今天,西南大学正式发布120周年校庆公告(第一号)。2026年4...
点亮小听众的科学梦想 原标题:点亮小听众的科学梦想   4月15日至16日,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昆明...
我国首个林草行业大模型研发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智慧林草创新团队近日以DeepSeek大模型为底座,成功研发出我...
粤西核电运维产业学院成立 原标题:粤西核电运维产业学院成立记者4月15日获悉,粤西核电运维产业学院日前在广东阳江技师学院挂牌成...
葛道凯:扎根中国大地 全面汇聚... 2025年是教育强国建设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人民网教育频道联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共同开展策划,推出...
赵险峰:高校要坚持特色发展、各... “教育强国,‘强’的使命任务在高等教育。高校如何做到自强卓越?在我看来,一定要坚持特色发展、各展所强...
教育部:将加快建设国家数字大学 人民网北京4月16日电 (记者李依环)教育部今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 原标题: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开赛16日,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在湖南省长沙...
人工智能:如何握好这把“双刃剑... 原标题:人工智能:如何握好这把“双刃剑” 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世界。但它如一把“双刃剑”,既带来巨大机...
积极推进全民国家安全教育高质量... 原标题:积极推进全民国家安全教育高质量发展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
百余名博士扎根老城区   “感受到了满满诚意!”毕业于厦门大学的博士潘思同,搬进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提供的人才房,看着宽敞明...
“小胖墩”为何越来越多   “我家孩子才9岁,这半年体重增加了20斤”“孩子胖了,非常不喜欢动”……近期,首都儿科研究所成立...
把科技人才“送”到企业创新一...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企业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更多创新型科技...
以人工智能服务教育变革   本报北京4月16日电 (记者丁雅诵)记者从教育部获悉:为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发展新优势,全...
为青年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环境   青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
大连理工大学:塑造扎根基础学科... 原标题:大连理工大学:塑造扎根基础学科的名师近日,大连理工大学开展了“数艺交融,创想未来”系列活动。...
小麦基因组完整图谱绘制成功 原标题:小麦基因组完整图谱绘制成功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潍坊现代农业山东省实验室、小麦育种全国重点...
湖南:政策“雨露”浇灌大学生创... 原标题:湖南:政策“雨露”浇灌大学生创业梦想“当全国首支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总规模达5.05亿元的...
吉首大学:“四大行动”促学生全... 原标题:“四大行动”促学生全面发展“原来,制作一斤绿茶竟要56000多颗芽头,茶农要在枝头上采摘56...
人勤春来早 科特派助农忙 原标题:人勤春来早 科特派助农忙“我们刚从洛川调研回来,在那里的苹果树干上发现了一种新病害。”4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