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不是“说走就走的旅行”
创始人
2025-03-02 23:42:34
0

近年来,研学越来越火热。暑假刚到,琳琅满目的研学信息令家长眼花缭乱。研学,是行走的课堂,集体验、实践、探究、旅行于一体,既有利于丰富视野、提升文化素养,又有利于增强实践能力、促进个性化发展,使中小学生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培养综合能力。但是,面对五花八门的研学产品,家长和孩子到底应该怎么选、怎么做,才能让研学学有所获、研有所得?

研学并不是“说走就走的旅行”,家长更不能以为给孩子花了钱、报了名就“万事大吉”。要想增强孩子的获得感,使研学价值最大化,就要在研学中突出快乐性、探究性、体验性三种感受。

研学要深化快乐性。有些研学产品生怕学生学得不多,几乎把研学变成了户外的知识学习:研学开始前和过程中,孩子需要在博物馆里阅读很多文字材料、查看图片、背诵知识;研学结束后,孩子还要完成调查报告、做研学PPT……这样的研学不仅没有给孩子带来快乐,反而给他们加重了负担,致使孩子望而生畏。因此家长在选择研学产品时一定要以快乐为出发点,让孩子感到研学是“向快乐出发”。

研学要强化探究性。突出快乐性并不是忽略探索性,只有“游”没有“研”,就失去了研学的本质意义。学习更多知识,发挥主动性去探究问题,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研学的主要目的。强化探究性不仅要根据预设的研究主题进行,而且要针对在旅行中孩子们提出的鲜活问题持续推进,这样才能让孩子们深入探究。研学的组织者要善于捕捉孩子们感兴趣的研究主题,鼓励孩子去探索,避免只学不研,或者研究流于形式。

研学要内化体验性。孩子在研学中会自然产生一些体验,但往往停留在感官体验上,属于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浅表性体验,深度体验往往较为欠缺。因此,在设计和开展研学时,要注意把浅层次的体验引向深入,将深度体验内化为价值观、世界观等。例如,孩子在感受乡村生活、学习乡村文化后,还可以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辛勤劳动、乡村振兴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让体验更加深入。

好的研学产品,要把快乐性、探究性、体验性三要素有机融合在每个环节里。家长为孩子选择研学产品时要重点考察这三个要素,避免研学只游不学、只学不研、只研不游等误区。这样,孩子才不会浪费时间,家长也不会花冤枉钱。

研学项目的设置要以孩子为出发点。市场上各种研学产品五花八门,家长和孩子在选择时不要盲目追求价格高的研学产品,所选择的产品要与孩子的兴趣、年龄、需求相符合。家长不仅要考察研学机构的资质、师资、费用、安全性,更要充分尊重孩子的需求和兴趣,和孩子共同做出选择。家长要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在研学课程、地点、路线的选择上让孩子多发表意见。所选择的研学项目,还要与家庭经济条件、孩子的时间安排等相匹配。研学并非时间越长越好、价格越贵越好、地点越远越好。只有符合孩子年龄特点、贴近孩子情感需要、满足孩子兴趣的项目,才是真正的好项目。例如,研学未必要选择欧洲十日游、豪华游等价格较高的项目,只要把握住快乐情绪、探究实践、深度体验这三个要素,即使在故乡、在当地、在附近小城,一样可以让研学很优质。家长还可以鼓励孩子为自己量身定制研学项目,使研学游中有乐、学中有研、研之有物。

家长要帮助孩子在研学中深化快乐性、体验性、探究性。对于已经选择好的研学项目,家长要在出发前激发孩子对研学主题、研学路线、研学任务的兴趣,比如和孩子聊聊相关话题,提前看一些纪录片、电影、小视频等,或者讲讲自己对这些地点、主题的见闻,使孩子增加对相关主题的了解。孩子旅行后回到家,研学也没有结束。家长要多与孩子聊聊研学中的见闻,捕捉孩子的研学感受并加以引导。例如,可以鼓励孩子制作旅行短视频给亲戚们观看,或在家里布置一个旅行照片展请邻居小伙伴来参观,请孩子给爷爷奶奶、同学朋友讲讲旅行故事,或根据旅行见闻制作微短剧等。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使孩子再次回味旅行中的快乐,把浅表性的体验转化为沉浸式的体验,让孩子的研学游体验完成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家长还要重视对研学后的评价,用鼓励式的评价将研学的快乐性、探究性、体验性再向前深推进一步,使研学的效果更加优化。

孩子要在研学中发挥自主性。孩子是研学的主角,家长要有以孩子为主体的意识。发挥孩子的自主性,对培养独立意识、提高综合素质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孩子不仅要在选择研学产品时发表意见,还可以根据兴趣爱好细化研学主题。很多研学项目在报名时已经设置了大主题,如“红色文化游”“乡村体验游”“非遗民俗之旅”等,但是这些主题往往比较笼统、开放。家长可以在已有的大主题下,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再进一步细化研学主题,将研学主题聚焦到自己喜欢的内容上,形成个性化的子课题,这样可以使每个孩子在研学中都更有收获。例如,报名了“逐梦之旅”后,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梦想选择航天航空、人工智能、民间绘画等不同内容,并在出行前多聚焦相关内容。同时,孩子要尽可能自己做研学准备。体验和探究不仅仅发生在研学途中,行前准备同样是研学的重要部分,自主安排研学的用品,更有利于形成难忘的记忆。比如,有些灵活的研学项目还可以自己安排交通、住宿和路线等。研学是生活中的教育,不仅要把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也要在生活中发现更好的自己、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作者系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西南大学将举行建校120周年系... 人民网北京4月18日电 (记者孙竞)今天,西南大学正式发布120周年校庆公告(第一号)。2026年4...
点亮小听众的科学梦想 原标题:点亮小听众的科学梦想   4月15日至16日,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昆明...
我国首个林草行业大模型研发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智慧林草创新团队近日以DeepSeek大模型为底座,成功研发出我...
粤西核电运维产业学院成立 原标题:粤西核电运维产业学院成立记者4月15日获悉,粤西核电运维产业学院日前在广东阳江技师学院挂牌成...
葛道凯:扎根中国大地 全面汇聚... 2025年是教育强国建设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人民网教育频道联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共同开展策划,推出...
赵险峰:高校要坚持特色发展、各... “教育强国,‘强’的使命任务在高等教育。高校如何做到自强卓越?在我看来,一定要坚持特色发展、各展所强...
教育部:将加快建设国家数字大学 人民网北京4月16日电 (记者李依环)教育部今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 原标题: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开赛16日,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在湖南省长沙...
人工智能:如何握好这把“双刃剑... 原标题:人工智能:如何握好这把“双刃剑” 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世界。但它如一把“双刃剑”,既带来巨大机...
积极推进全民国家安全教育高质量... 原标题:积极推进全民国家安全教育高质量发展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
百余名博士扎根老城区   “感受到了满满诚意!”毕业于厦门大学的博士潘思同,搬进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提供的人才房,看着宽敞明...
“小胖墩”为何越来越多   “我家孩子才9岁,这半年体重增加了20斤”“孩子胖了,非常不喜欢动”……近期,首都儿科研究所成立...
把科技人才“送”到企业创新一...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企业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更多创新型科技...
以人工智能服务教育变革   本报北京4月16日电 (记者丁雅诵)记者从教育部获悉:为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发展新优势,全...
为青年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环境   青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
大连理工大学:塑造扎根基础学科... 原标题:大连理工大学:塑造扎根基础学科的名师近日,大连理工大学开展了“数艺交融,创想未来”系列活动。...
小麦基因组完整图谱绘制成功 原标题:小麦基因组完整图谱绘制成功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潍坊现代农业山东省实验室、小麦育种全国重点...
湖南:政策“雨露”浇灌大学生创... 原标题:湖南:政策“雨露”浇灌大学生创业梦想“当全国首支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总规模达5.05亿元的...
吉首大学:“四大行动”促学生全... 原标题:“四大行动”促学生全面发展“原来,制作一斤绿茶竟要56000多颗芽头,茶农要在枝头上采摘56...
人勤春来早 科特派助农忙 原标题:人勤春来早 科特派助农忙“我们刚从洛川调研回来,在那里的苹果树干上发现了一种新病害。”4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