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政课文化底蕴更加丰厚
创始人
2025-04-22 09:02:28
0

原标题:【光明论坛】让思政课文化底蕴更加丰厚

4月16日出版的第8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文章强调,“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文化强国之‘强’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上。”“重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扎根于民族最深处,渗透在中华血脉中。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思政课兼具思想属性与文化属性,其充满生命力、保持鲜活度离不开持续的文化赋能与滋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多次就加强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提供了根本遵循。思政课面向广大青少年学生,要达到“进头脑”的效果,真正使青年学生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持续提高,就必须着力强化思政课的文化底蕴,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不断巩固育人成果,进一步强化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有利于帮助青少年坚定文化自信。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璀璨绚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体现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例如,家国情怀、大公无私、友爱助人等传统美德,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充分的表现;从采茶戏的一招一式,到陶艺的精雕细琢,再到剪纸书画的巧夺天工,都体现出令人景仰的工匠精神,能帮助学生丰富文化底蕴,提升综合素养,激发责任担当,理应成为思政课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选取传统经典中的名言警句,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民主等理念,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的内在联系。在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期间,开展主题班会或专题讲座,介绍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文化内涵。如在端午节讲述屈原的爱国故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中秋节,通过诗词赏析和文化活动,让学生感受团圆、和谐的价值观念,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感。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如参观西安的兵马俑、北京的故宫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红色文化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动力源泉。要将红色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促进思政课提质增效,切实发挥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方面,红色文化是在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奋斗过程中形成的,许多内容本身就是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红色文化主题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弘扬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红色精神,为学生启迪心灵、坚定信仰,这与高校思政课所肩负的引导大学生思想的使命互相耦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理想使命、人生目标,不断增强爱国情怀。可见,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是青年学生提高思想觉悟、精神境界、道德修养的重要抓手和路径。应当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建设高校思政课教学基地,让学生走出去,实现实地场景教学,促进知识结构的完善,加深学习体验,实现情感共鸣。以鲁迅美术学院为例,其中的红色艺术珍品不仅提高观展者的艺术修养,更能让青年学生“感动一下子,记住一辈子”,为思政课提供了宝贵教学资源。红色文化在学校要成为重要的文化工程,要多手段展现红色文化和高校思政课融合的成果,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创作中接受思政课的洗礼,不断加深对红色文化的认同。

我们还应通过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创新、师资队伍健全等途径,将文化资源与思政实践课程进行深度融合,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思政教学质量、促进文化高效传承。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科技的力量。可以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AR/VR等先进信息技术,举行诸如“古代礼仪文化体验”“红色革命遗址虚拟参观”等活动,让学生“走进”古代的礼仪场景,通过沉浸式体验感受文物背后的深厚内涵和隽永魅力。同时,通过在线课程平台,提供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如传统文化纪录片、经典解读视频等,供学生自主学习。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所授内容以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呈现出来,让文化动起来、活起来,增强学生对文化内容的记忆和理解。还应当广泛整合社会资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如举办传统文化讲座、传统技艺展示、参与公益调研、撰写实践报告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广大高校还可以着手打造文化传播的微媒体平台,建设大学生喜爱的思政教育环境。借助短视频、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介平台及时发布和更新相关文化内容,推送生动有趣的文化故事,分享思政知识,丰富线上教学资源,拓展思政教育的覆盖面。

(作者:李文珂,系辽宁大学哲学院博士生、鲁迅美术学院教师)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西北工业大学与西安工业大学签署... 人民网北京5月22日电 (记者李昉)为进一步探索“双一流”建设高校与省属高校对口帮扶机制,近日,西北...
全面推进数智技术赋能教育变革 原标题:【光明论坛】全面推进数智技术赋能教育变革通过水下机器人作业虚仿实践平台,船舶工程专业的学生可...
武汉大学举办於可训小说创作研...   本报电(记者张鹏禹)近日,“於可训小说创作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举办。活动由武汉大学文学院主办,武汉...
氯硅烷精馏提纯工艺点“石”成“... 原标题:氯硅烷精馏提纯工艺点“石”成“金”记者日前从天津大学获悉,该校化工学院科研团队将矿石中的硅元...
新职业涌现 新赛道开辟(四...   搭配服装、布置场景,旅游的乐趣和明媚的心情,在清脆的快门声中被相机记录下来,化作朋友圈的九宫格…...
林业院校校长齐聚北林大 共话林... 人民网北京5月19日电 日前,以“践行教育强国战略 林业教育的创新与突破”为主题的第六届全国林业院校...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人民网北京5月21日电 日前,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研讨会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举行。来自北...
最新观测数据揭示银河系古老天体... 原标题:最新观测数据揭示银河系古老天体“秘密”  近日,清华大学李菂团队联合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等...
新型基因编辑工具精准嵌入完整基... 原标题:新型基因编辑工具精准嵌入完整基因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博德研究所刘如谦团队联合哥伦比...
全球首例人类膀胱移植手术成功 原标题:全球首例人类膀胱移植手术成功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健康中心和南加州大学凯克医学院的外科医...
人形机器人能否走进千家万户 原标题:人形机器人能否走进千家万户 从泰山上执行垃圾清运任务的“机器狗”,到春晚舞台上扭秧歌的人形机...
科学家成功解析全球雪豹遗传结构 原标题:科学家成功解析全球雪豹遗传结构  记者5月19日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胡义波...
大连理工大学:年轻双手传承古老... 原标题:大连理工大学:年轻双手传承古老技艺“满族刺绣实用性很强,在日常生活用品和服饰上随处可见,其中...
探秘细胞再生,“生物界孙悟空”... 原标题:探秘细胞再生,“生物界孙悟空”飞入太空前段时间成功发射的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有一些“神秘乘客”...
首届“中社杯”全国大学生社会服... 人民网北京5月20日电 (记者李依环)16日-18日,首届“中社杯”全国大学生社会服务实践技能大赛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 人民网北京5月19日电 (记者孙竞)近日,教育部组织中国人民大学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
第二届首都高质量健康老龄化国际... 人民网北京5月19日电 (记者郝孟佳)18日,第二届首都高质量健康老龄化国际会议在京召开。本届会议以...
中国政法大学召开高素质纪检监察... 人民网北京5月19日电 (记者孙竞)18日,高素质纪检监察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专家研讨会在中国政法大学召...
我学者提出全新DNA存储系统 原标题:我学者提出全新DNA存储系统记者19日从天津大学获悉,该校应用数学中心的吴华明教授团队在DN...
一种小分子可精准阻断细胞凋亡 原标题:一种小分子可精准阻断细胞凋亡  澳大利亚沃尔特和伊丽莎·霍尔医学研究所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小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