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
尊敬的家长朋友们:
校外培训退费纠纷时有发生,为有效保护广大家长与学生的切身利益,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损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现就校外培训消费安全发出如下温馨提醒。
一、谨慎选择培训机构
查看证照资质:务必选择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以及相应《营业执照》或《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的校外培训机构。证照不全的机构,不仅资金未受有效监管,易出现“卷钱跑路”现象,其经营场所的安全状况往往也未经验收,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家长可通过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校外培训家长端”APP查询合规机构信息,或直接要求机构出示相关证照进行核实。
核实教师资质:任课教师应具备相应的从业资格,家长可要求机构在办学场所显著位置公示教师姓名、照片、任教班次及教师资格证等信息。通过“校外培训家长端”APP查看的教师信息,均已通过从业资格审查。对于无法提供资质证明或师资频繁变动的机构需谨慎选择。
了解机构口碑:通过询问其他家长、查看网络评价、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培训机构的教学质量、服务态度、经营稳定性等情况。若机构存在大量负面评价或近期频繁更换经营地址、负责人等情况,应提高警惕。
二、拒绝隐形变异学科培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双减”政策,校外培训机构严禁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开展学科类培训。家长切勿让孩子参加利用居民楼、酒店、咖啡厅等场所开展的“一对一”“一对多”学科类培训,以及以“素质拓展”“托管照看”“幼小衔接”“预科班”等名义开展的隐形变异违法培训。同时,不要轻信以重点高中包过、本科上线包过等虚假承诺开展的学科类培训,更不要相信签约保提分、精准提分、中高考提分等虚假宣传的学科类培训。
三、规范签订培训合同
使用示范文本:如需参加培训,应与培训机构签订《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2021年修订版),该合同由教育部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制定,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能有效保障家长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仔细阅读条款:认真阅读合同中的每一项条款,特别关注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地点、收费标准、退费条件及违约责任等关键信息。对于模糊不清或不合理的条款,应要求机构进行修改或补充说明后再签字。例如,明确退费的具体情形(如因机构原因导致课程无法正常进行、学生因特殊情况无法继续学习等)、退费的时间节点(如在提出退费申请后的多少个工作日内完成退费)以及退费的计算方式(按剩余课时比例退费还是有其他扣除规则)。
四、合理缴纳培训费用
遵守收费限额:一次性缴费金额不要超过5000 元,缴费时间跨度(培训周期)不要超过3个月或60课时。一些机构以“多买多赠”“年卡优惠”等噱头诱导家长大额缴费,一旦机构经营不善,家长将面临巨大损失。
选择正规支付渠道:缴费时,要通过“校外培训家长端”APP进行支付,确保费用进入专用监管账户。切勿直接进行现金交易或转账给机构账户及任何私人账户。
五、妥善留存消费凭证
缴费后,务必妥善保管培训合同、缴费凭证、课程安排表、宣传资料等相关证据。这些凭证是在发生纠纷时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依据。
六、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若与培训机构发生纠纷,可按以下步骤维权:
与机构协商:首先尝试与培训机构进行友好协商,依据合同条款,明确表达自己的诉求,争取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寻求监管部门帮助:若协商无果,可向当地教育、市场监管或民政等相关部门投诉,由监管部门介入调解。
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若纠纷仍无法解决,可依据相关证据,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请广大家长和学生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理性选择校外培训,让孩子在健康、有序的环境中成长和学习。
绥化市“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办公室
2025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