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万物自然和谐地栖居于大地之上,人类应回归到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原点。在古代中国,这一“原点”是古代哲人们描述的那个“至德之世”:人民“耕而食,织而衣”,自给自足、自得其乐;“不尚贤,不使能,行无迹,事无传”,无知无识,不图名利,不斗心眼;不但人与人之间如此和谐,而且大地上“禽兽成群,草木遂长”,人们“与禽兽居,与万物并”“会而聚之,无以相异”,人与动物、植物、自然万物的关系都是那么的和谐。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社会的发展,我们能够回到那个曾经的“原点”吗?
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之一阿多尔诺曾经密切关注过人类自然审美的严重危机,认为自然美从美学中消失与现存工业有关,具体说是与工业时代对待自然的态度相联系的。他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存在着三个层面:一、自然作为认知的对象,成了自然科学;二、自然作为实用的对象,成了生产资料的来源;三、自然作为“文化风景”,成了艺术作品,甚至成了艺术作品的楷模。而现代社会恰恰舍弃了自然与人之间审美关系的层面,更多的把眼光集中在了作为生产资料来源的自然,对自然采取的是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想尽一切手段、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所以所谓回归原点的含义,就是首先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从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的关系中解放出来,这种关系是人把自然作为实用对象、作为生产资料来源的二元对立关系,重新回归自然与人之间的那种审美关系,而不再只强调人对自然的主体性作用,回归人类从属于自然的完整的生态系统,恢复自然与人的二元和谐状态。
生态美学的兴起给文学作品的阐释提供了新的解读空间和理论资源。《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奇葩,具有多方面的审美价值,有不少篇目表达了作者蒲松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体悟,他以丰富而敏锐的感受力和超群的想象力表达了他的生态价值观。
《聊斋志异》对自然景物美的观照是多姿多彩的,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审美形态。这些奇异的自然现象都以其强大的震撼力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这些描写是作者对自然生态美的直接观照。如《婴宁》中对主人公婴宁居处的环境描写:“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下山入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北向一家,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作者这样写似乎是为了渲染一种清幽静僻的狐鬼氛围,但是它不但不恐怖,反而使人禁不住想屏息静气地体味那沁人心脾的清凉,嗅一嗅谷底野花的芳香。这里没有经过人工的雕琢,它们各自以自己本真的状态生存着,面对这样的自然存在,人在物质世界中紧张世俗的心情得到了放松,性情也得到陶冶。
《聊斋志异》对于美好物际生态的构想与反映,具有明显的理想化和人情化的倾向,对于自然美,蒲松龄不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加以描述和诠释,而是“对大自然进行情感性的观照、获得哲理性的感悟,然后再以这种充满情感、富于哲理的‘第二自然’反观人类,生发出诸多感悟,回归到审美主体自身以‘孤愤’为核心的审美情感上来。从这个意义上说《聊斋志异》尽管有时表现‘为艺术的艺术’,但主要还是‘为人的艺术’”。蒲松龄在其自然生态展现与现实社会人生之间建立了丰富的意义联系。正因为这样,《聊斋志异》对于美好物际生态的反映,其生态意义值得我们回到人际生态这一层面去重新加以审视。《聊斋志异》对于美好物际生态的反映,也寄予了作者期望自然与人之间审美关系回归的美好愿望。
《聊斋志异》中讲述了很多狐、花等物幻化而成的女性与书生之间的爱情故事,或浪漫凄美催人泪下,或美好团圆令人憧憬无限,都寄托了作者对原初人性的呼唤。《婴宁》中,婴宁纯真自然、童心未泯的形象成为文学史上的艺术典型。这是一个具有孩童般纯真美好心灵的女子,她天生爱笑、爱花,容颜亦如花,也正是这些吸引了王子服,以致他相思成疾。婴宁就是未被尘世污染的原初美好人性的象征。作者在篇末的异史氏曰中更是直接用“我婴宁”之语,可见对她的厚爱。蒲松龄的理想人格是:“其胸与海同其阔,其心与天同其空,其天真与赤子同其烂熳!(《读灌仲孺传》)”而婴宁就是蒲松龄心目中理想人格的一个侧面,蒲松龄把理想人格寄托于婴宁身上,体现了他自然平等的生态女性观。而婴宁的淳朴天真的人格也应是原初人性的典型代表,结尾婴宁的失笑,也是人类失去童心的预示。
综上所述,在这本叙述鬼怪的故事书里,不仅显示了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儒家思想,更展现了生态美学的艺术感染力。其生态审美关照对于今天的生态观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中国古典生态美学精神从“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中来,现代生态美学强调这种整体性原则以及用一种新的方式解读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聊斋志异》中不论是人对动物还是动物对人都有着一种相互维持相互依赖的生存关系,这正是古人“天人合一”的生态价值观的完美体现。
(摘编自王利华《〈聊斋志异〉的生态美学解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对于人们能否回到曾经的万物和谐相处的原点,作者并不抱有信心。
B.阿多尔诺认为人类自然审美的危机产生的原因是现代社会只将自然视作生产资料来源并过度索取。
C.《聊斋志异》对自然景物美的观照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审美形态,这其中寄托了作者对原初人性的呼唤。
D.现代生态美学对中国古典生态美学既有传承也有发展,两者都对人类处理和自然的关系有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代哲人描述的“至德之世”,人民自给自足,大地上生物蓬勃繁盛,可见中国对生态美学的追求由来已久。
B.第二段将阿多尔诺认为的人与自然应有的关系与现代社会人类对待自然的错误做法对比,让观点更为鲜明深刻。
C.《聊斋志异》这朵古代文学的奇葩,具有多方面的审美价值,这可以证明其在中国古代生态审美上的引领作用。
D.蒲松龄在故事篇末直接用“我婴宁”这样的语句,佐证了婴宁应是他心目中理想的原初人性的典型代表。
3.下列选项,不属于以生态审美视角“对大自然进行情感性的观照”的一项是( )(3分)
A.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B.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C.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D.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
4.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第一段和第四段。(4分)
论证方法 论证的观点
第一段 ① ②
第四段 ③ ④
5.请结合材料谈一谈下面节选自《促织》的文字中折射了蒲松龄怎样的生态价值观。(6分)
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葬。近抚之,气息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壁上小虫忽跃落衿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喜而收之。
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永路捏驴
黄兢业
永路把两头驴从牲口屋牵出来,喧哗的会场霎时安静下来。社员们把目光集中到永路脸上,有的赞叹,有的羡慕,有的嫉妒,有的摇头。
生产队实行“联产承包”,按人头分罢耕地,牲畜也要分。咋分?老队长召开社员大会,众口一声:“捏蛋儿抓阄!”会计把牲畜名写在纸上,然后团成蛋儿,放在一口坛子里,让大伙儿捏。
“高音喇叭”早看中那两头驴了,在捏蛋儿前,双手合十,心里祈祷:“老天保佑,让俺捏着那两头驴,我割六斤‘大刀头’(连皮带骨的猪肉,供品)。就是捏着一头驴,我也割三斤‘大刀头’!”
两头驴竟都被永路捏走了。
两头驴,一头叫驴,一头草驴,都是六个半牙口,正当出活儿繁育的年龄。两头驴长得也一模一样,身体紧凑匀称,肌肉丰满,双脊背漆黑油光,白眼圈儿,白嘴头儿,白肚绷儿,四只白蹄儿。不同的是,草驴两耳中伸出一缕白毛儿,性倔强;叫驴脖子上挂着铜铃铛,一走响得叮叮当当,很威武。
那头叫驴在众人面前,叮叮当当地摆动两下脖子,停下脚步,扬起长脸,“哇儿——哇儿”地叫了几声。
有人说:“永路,叫驴喊你‘娃啊——娃啊’!”
众人发出一阵哄笑。
永路没有恼,眯着眼笑着说:“它不是喊我,草驴到八月就要下崽了,它是喊肚子里的娃儿呢!”
人们齐把目光转到草驴肚子上,发现草驴的肚子果真大了。有人说:“永路,一年三头驴,两年便是五头驴,你发了。”
这时候,人们才意识到永路捏到两头驴,发了,真的要发了。
永路说:“捏到这两头驴是俺的福,也是俺和它们有缘分。驴给俺拉套,俺要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它,养得它天天‘娃儿——娃儿’地喊,生个百十头驴娃儿来。”
永路说罢,牵着驴要走,“高音喇叭”上前叉开两腿、张开双臂拦住了。
“高音喇叭”播音了:“永路,你不能牵走!”
“你咋不让俺牵走?”
“我说不让你牵走,你就不能牵走!”
“高音喇叭”一边说着,一边往永路手里去夺驴绳。
永路趔趄着身子,一边把驴绳往怀里揽,一边看着老队长喊:“老队长,你说句公道话啊!这驴俺捏着了,咋不让俺牵回家啊?”
老队长走过来说:“‘高音喇叭’,你不让永路牵走驴,总得有个说法吧!”
“高音喇叭”说:“那当然有说法,这蛋儿捏得不公!”
老队长说:“咋捏得不公?白纸黑字团的蛋儿,大家都看着哩,布袋里买猫——凭手气兴背。”
“高音喇叭”说:“我说不公就不公!这草驴肚子里的娃儿,是公家的,凭啥不让大家捏?这草驴生下娃儿,就成他永路家里的啦?大家说说,我说得合理不合理?”
有人附和说:“说得有理,这草驴肚里的娃儿,得让大伙儿捏。谁捏着了,这驴娃儿将来归谁。”
永路把驴绳丢地上,拍拍手,说:“俺不要了,谁要谁牵走吧。”
没有人上前牵驴。
“高音喇叭”说:“你不要我要。”说着捡起拴草驴的绳,往自己怀里拉。那草驴犟着脖子昂着头,一动也不动。“高音喇叭”使劲儿往前拽,草驴使劲儿往后挣。
“高音喇叭”说:“这犟驴,还认生哩!”
永路朝草驴的屁股上拍了一下,草驴顺势往前一松,“高音喇叭”摔了个仰面朝天。
人们哄地笑了。老队长说:“‘高音喇叭’,你把叫驴、草驴分开,就像让你和‘山猴子’分开,你愿意吗?”
“山猴子”是“高音喇叭”的男人。
“高音喇叭”从地上爬起来说:“吃的谷草豌豆料——放驴屁!”
老队长说:“啥事儿得讲理,这对儿驴永路捏着了,就是永路的。至于草驴肚里的娃儿,怨我考虑不周。既然‘高音喇叭’提出来捏驴娃儿,就得问永路同意不同意。”
“高音喇叭”说:“他不同意也得同意,不然他牵不走驴。”永路说:“老队长,这对儿驴我捏着了,谁家要是磨面拉碾,牵走请用咧。草驴肚子里的娃儿,捏吧!谁捏着了,生下来俺先养,养大了他再牵走,俺不为难他。”
会计又撕纸、团蛋儿,只在一个纸蛋儿上写了“驴娃儿”,放在坛子里,让大伙儿捏。
队长说:“永路高风亮节,让永路先捏。”
永路说:“大家先捏,俺捏最后一个蛋儿。”
“高音喇叭”说:“勒着胡须过河——谦虚(牵须)过度(渡)。没人先捏,俺可先捏了。”说着双手合十,对着坛子拜了拜,然后伸手向坛子里捏出一个纸蛋儿,伸开一看是空白,扔在地上,“呸”了一声,用脚把纸蛋儿踩进土里。
众人排队,一个一个把手伸进坛子里,都没有捏到驴娃儿。
只剩下永路一人了。
永路说:“俺不用捏了。”
“高音喇叭”说:“不行,你必须捏。”
永路把手伸进坛子里,捏出最后一个纸蛋儿,向大家展开,纸蛋儿上写着“驴娃儿”。
“高音喇叭”无可奈何,说:“永路手上抹香油了。”
老队长说:“不是永路手上抹香油了,是永路和驴有缘啊!永路当儿童团团员时,牵着这对儿驴的祖奶,把信藏在驴的耳朵里,上跑马岭给新四军送情报;金刚寺战役时,永路赶着这对儿驴的爷爷,给解放军送干粮支前,回来就入了党;新中国成立后,永路当了生产队的饲养员,让驴一代一代地繁衍,是驴不愿和永路分开啊!”
(选自《百花园》2021年第7期,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前后一共写到了两次捏驴,每一次都是永路最终捏到了驴,可见永路捏到驴是命中注定,体现了宿命的主题。
B.叫驴发出“哇儿——哇儿”,被众人起哄看作是叫驴喊永路“娃啊——娃啊”,反映了大家没有捏到驴而不甘的心理。
C.当“高音喇叭”看到永路捏出最后一个纸蛋上写着“驴”娃儿时说“永路手上抹香油了”,说明她输得心服口服。
D.老队长面对“高音喇叭”的刁难和群众的质疑,出于息事宁人的心理听从了重新捏蛋儿的提议,随后众人抓阄。
7.下列对小说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捏驴”为中心事件,展示了“联产承包”时期农村的生活风貌,塑造了社会转型时期复杂的农村群像。
B.小说语言简洁明快,多用短句,句式灵活多变错落有致,多用口语化的村言土语和歇后语,生活气息扑面,艺术表现力强。
C.小说结尾通过老队长的一番话,再现永路在不同时期和驴的故事,让读者对永路有了进一步了解,为的是说明永路和驴有缘。
D.小说叙事一波三折,永路捏驴的过程充满了刺激、紧张的感觉,两次捏驴都能顺利捏到的大团圆结局,符合读者的心理期待。
8.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小说画线部分揭示了永路和众人怎样的心理。(4分)
9.“山药蛋”派代表作家赵树理有“走进农民,也让农民走进自己的文学”的文学观点。本篇小说很好地体现了这种主张,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牙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
10.材料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3分)
鲍叔A既进B管仲C以身下之D子孙E世禄F于齐G有封邑者H十余世
11.下列选项中,对加粗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善,友善,与《庖丁解牛》中“善刀而藏之”的“善”用法不同。
B.死,为……而死,和《老子四章》:“死而不亡者寿”中的“死”意思不同。
C.恶,厌恶,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非恶其声而然也”这句话的“恶”用法不同。
D.进,推荐,和《论语十二章》中:“进,吾往也。”中的“进”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鲍叔牙与管仲交往时,多次受骗却始终相信管仲,是因为他知道管仲会当上宰相。
B.管仲富贵得可以跟国君相比,拥有三归台和“反坫”,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僭越。
C.齐国能够崛起,通过努力成为春秋一霸,离不开桓公的贤明和管仲的智谋。
D.文章通过叙述管鲍之交等事迹,活画了人物形象,叙议结合,强调了识才举贤的重要性。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2)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14.孔子感叹:“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体现了孔子对管仲政治才能的肯定。文中管仲有哪些施政之宝?请简要概括。(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秋雨夜眠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②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①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大和六年(832)秋,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此时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②瓶:烤火用的烘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用“三秋”点明时序,意同《滕王阁序》中“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B.颔联写雨声淅沥,老翁仍能安然“睡美”,体现他心无所虑的闲适情怀。
C.取暖的燃料已化为灰烬,老翁却“香添暖被笼”,与“睡美”形成照应。
D.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以景结情,突出秋霜的冷酷,表达愤懑无奈之情。
16.本诗中“老翁”的形象与诗人在《琵琶行并序》中塑造的“江州司马”的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昌龄《出塞》中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与高适《燕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都表明了对李广的追忆与敬仰。
(2)梁思成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详细分析了中国古建筑的特点。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对建筑的直接描写,比如,《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一句指出连接不同建筑的主要构件是回廊,“_________”一句则指出“屋顶的四角是翘起的”。
(3)古代传说中,东海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座仙山,古诗文中也常对这些仙山进行想象性描写,以寄托情感、抒发怀抱,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莎士比亚,这位英国文学史上的巨匠,其作品犹如璀灿星辰照亮了世界文学的天空。他出生于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特福镇,一生创作颇丰,留下了诸多经典之作。
在创作时,莎士比亚总是能(A)地将复杂的人性和社会百态溶入他的戏剧之中。他的戏剧情节跌荡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每一个角色都仿佛有血有肉地站在读者和观众面前。无论是悲剧《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的犹豫不决,还是喜剧《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贪婪吝啬,都刻画得(B)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而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作家都从他的作品中汲取灵感,学习他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绘和对戏剧冲突的巧妙构建。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以宏大的历史背景为依托,展现英国不同时期风云。例如《亨利四世》,生动描绘了宫廷与民间的生活场景,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反映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他的悲剧更是震撼人心,往往通过主人公的悲惨命运,揭示人性的弱点与社会的黑暗。《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一对恋人的爱情悲剧,让我们看到了家族世仇对美好爱情的毁灭,也引发对人性与命运的思考。
①因而他的喜剧充满了欢乐与智慧,②以巧妙的情节设置和幽默诙谐的语言,③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与希望。④例如《仲夏夜之梦》中奇幻的梦境与浪漫的爱情故事,⑤观众沉浸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
18.下列点词语与文中加粗的“风云”构词方式最接近的一项是( )(3分)
A.画卷 B.狮子 C.发怒 D.师生
19.文中第一、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修改。(3分)
20.请在文中A、B两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1.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请用一组排比句对莎士比亚的作品作简介,要求概括其主要特点,语言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是有了兴趣才能做好,还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年秋高三开学摸底检测
1. D
解析:A.“作者并不抱有信心”错误,原文提到“我们能够回到那个曾经的‘原点’吗?”是疑问而非否定,因此“作者并不抱有信心”表述不准确。
B.“原因是现代社会只将自然视作生产资料来源并过度索取”错误,第二段提到阿多尔诺认为“更多的把眼光集中在了作为生产资料来源的自然,对自然采取的是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想尽一切手段、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可见“只将”表述绝对。
C.“这其中寄托了作者对原初人性的呼唤”错误,原文中“对原初人性的呼唤”是第六段内容,与第四段“自然景物美的观照”无直接关联,选项混淆了段落主旨。
故选D。
2. C
解析:C.“引领作用”错误,原文只说“其生态审美关照对于今天的生态观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未提《聊斋志异》的“引领作用”,选项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C。
3. B
解析:A.“寒烟衰草”是自然景象的情感投射,属生态审美。
B.“神鸦社鼓”是历史场景描写,无自然情感观照。
C.“万象为宾客”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属生态审美。
D.“黄花堆积”借自然抒怀,属生态审美。
4.第一段:①引用论证,②论证人类应回归万物和谐相处的原点;
第四段:③举例论证,④论证《聊斋志异》对自然景物美的观照多姿多彩,呈现纷繁复杂的审美形态。
解析:第一段:①引用论证,引用古代哲学描述,人民“耕而食,织而衣”,“不尚贤,不使能,行无迹,事无传”。
②论证人类应回归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至德之世”的原点。
第四段:③举例论证,“如《婴宁》中对主人公婴宁居处的环境描写”,举例分析《婴宁》中的自然环境描写。
④论证《聊斋志异》通过自然描写展现生态美,寄托人与自然审美关系回归的愿望,呈现纷繁复杂的审美形态。
5. ①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促织的命运与人物命运紧密相连;
②反映了对生命的尊重,即使是小虫也有其价值;
③暗含对过度追求功利而破坏自然平衡的批判。
解析:①文中有“《聊斋志异》中不论是人对动物还是动物对人都有着一种相互维持相互依赖的生存关系”,《促织》中成名因促织差点家破人亡,又因促织而飞黄腾达。据此可分析出,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促织的命运与人物命运紧密相连;
②文中有“《聊斋志异》对于美好物际生态的反映,其生态意义值得我们回到人际生态这一层面去重新加以审视”,《促织》中“虫忽跃落衿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不起眼的小虫勇猛善斗,救了成名一家。反映了对生命的尊重,即使是小虫也有其价值;
③文中有“把眼光集中在了作为生产资料来源的自然,对自然采取的是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想尽一切手段、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促织》中为了应对差事或者图谋利益,人们几乎把促织捉没了,暗含对过度追求功利而破坏自然平衡的批判。
6. B
解析:A.“体现了宿命的主题”错,本文并不是为了宣扬宿命论,而在于利用这一看似奇妙的情节来表现永路与驴之间的“缘分”赞扬永路的奉献精神。
C.“高音喇叭”是无可奈何,不是心服口服。
D.“出于息事宁人的心理听从了重新捏蛋儿的提议”错,丑化了老队长的形象,老队长并非想要息事宁人,而是尊重永路的意见。
故选B。
7. C
解析:C.“为的是说明永路和驴有缘”错,不是为了说明永路和驴有缘,而是丰富永路的形象。
故选C。
8. ①永路原本捏到了驴却因“高音喇叭”的无理取闹无法牵走驴的无奈和无意与众人争抢,但又不愉快的负气心理;
②众人虽内心遗憾自己没捏到驴但也认可抓阄结果,认为驴是属于永路的,又不好意思(答犹豫、羞愧也是可以的)。
9. (1)主题选择上,本文从农村普通日常生活现象“捏驴”出发,以小见大地展示“联产承包”这样重大的社会主题,反映了农村生活。
(2)人物形象塑造上,本文作者热情讴歌永路这样高风亮节、为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牺牲小我顾全大局的新农民,也对“高音喇叭”等稍落后的农民进行善意的讽刺,塑造了典型的农民形象。
(3)叙述语言上,如本文“会计把牲畜名写在纸上,然后团成蛋儿,放在一口坛子里,让大伙儿捏。”语言通俗,口语化,具有乡土气息。
(4)人物语言上,如本文当中常常使用“勒着胡须过河——谦虚(牵须)过度(渡)”等歇后语,朴实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把农民说话时的口气和精神生动呈现出来。
10. CDG
解析:C处属于主语做完一件事后,再做另一件事,中间断开;D处主语前断开;G处属于主语做完一件事后,再做另一件事,中间断开。
11. C
解析:A善刀而藏之,善指擦拭;B死而不亡者寿,死指死亡;D进,吾往也,进指前进。
12. A
解析:A选项,“目光长远,知道管仲会当上宰相。”是无中生有,鲍叔牙认为管仲贤能并举荐他,文中并未提到鲍叔牙预见管仲会当上宰相。B选项由“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可知。C选项由“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可知。D结合文本内容可得出。
13. (1)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正并使天下安定下来,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2)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经商,分财利时常多给自己,但鲍叔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生活贫困。”
14. ①发展经济,富国强兵。
②顺应民心,施行礼治。
③善于抓住时机,变祸为福。
④贵轻重,慎权衡。
⑤持守诚信,有舍有得,取信于诸侯。
15. D
解析:D.“表达愤懑无奈之情”“直抒胸臆”错误。尾联写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老翁的闲适无事、孤寂淡泊;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扫得飘零满阶,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无情。诗人从树木移情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所以“寒”一语双关,既指环境,又指情感。所以并非是“直抒胸臆”。故选D。
16. 相同:本诗中“老翁”的形象与诗人在《琵琶行》中塑造的“江州司马”的形象都是年老体衰、孤独寂寞的形象。本诗中颈联燃料经夜化为灰烬,夜已过去,老翁却“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睡,体现老翁的体衰闲散;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的孤独寂寞。《琵琶行》中“谪居卧病浔阳城”“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写诗人年老体衰、孤独寂寞之感。
不同:本诗中“老翁”的是安闲清静、闲散无事形象。颔联“卧迟”写老翁年老瞌睡少,不喜早睡,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却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适的情怀。《琵琶行》中塑造的“江州司马”是被贬谪在偏远的地方,感觉孤独而委屈,内心凄凉、郁闷、悲伤的形象。“我从去年辞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写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这就是他耳闻目睹的一切,无不使人感到悲哀。
17. (1)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2)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3)示例: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18.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词语构词方式的能力。
文中“风云”是由两个意义相关的语素“风”和“云”组成的并列式合成词。“风”和“云”都是自然界中的现象,它们在意义上是平等并列的关系。
A.“画卷”是偏正式合成词,“画”修饰“卷”,表示“画着画的卷轴”。
B.“狮子”属于附加式合成词,“狮”是名词性语素,指动物“狮”,“子”是后缀,无实际词汇意义,起到构词作用。
C.“发怒”是动宾式合成词,“发”是动作,“怒”是“发”的对象。
D.“师生”是由“师”和“生”两个语素组成的并列式合成词,“师”指老师,“生”指学生,二者是不同的身份,在意义上也是并列关系,与“风云”的构词方式最接近。
19. ①“璀灿”的“灿”应改为“璨”。
②“溶入”的“溶”应改为“融”。
③“跌荡起伏”的“荡”应改为“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①“璀灿”的“灿”应改为“璨”。璀璨:用于形容光彩夺目,常用来描绘星辰等发光物体的耀眼状态。
②“溶入”的“溶”应改为“融”。融入:强调的是融合,混合,侧重于抽象意义上的结合,比如将复杂的人性和社会百态融入戏剧,是一种思想,内容的融合;而“溶”主要指物质在液体中溶解,不符合此处语境。
③“跌荡起伏”的“荡”应改为“宕”。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声忽大忽小和故事情节的曲折。
20. A.得心应手 B.入木三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处,文中说莎士比亚在创作时能将复杂的人性和社会百态融入戏剧之中,说明他在创作方面技艺娴熟,能够轻松自如地驾驭素材,将自己的想法通过作品很好地展现出来,用“得心应手”来形容非常恰当。得心应手: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比喻技艺纯熟或做事情非常顺利。
B处,这里用来形容莎士比亚对角色的刻画,无论是哈姆雷特的犹豫不决,还是夏洛克的贪婪吝啬,都被刻画得非常深刻,能让读者和观众清晰地感受到角色的特点,仿佛这些角色真实存在,所以用“入木三分”来形容他的刻画功夫十分贴切。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对文章或事物见解深刻,透彻。
21. ①删去“因而”(或“因面”修改为“而”)
②在“观众”前加上“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不合逻辑,“因而”使用不当,上文阐述的是“他的悲剧”的特点,此处开始说“他的喜剧”的特点,前后并非因果关系。删去“因而”(或“因面”修改为“而”)。
⑤成分残缺,这句话缺少使前后成分产生关联的谓语动词,导致句子结构不完整,应在“观众”前加上“让”,这样就有了明确的谓语动词“让”,句子的语义也更加清晰。
22.答案示例:莎士比亚的作品,是记录时代的画卷,呈现社会万象;是洞察人性的镜子,剖析灵魂幽微;是传递情感的桥梁,演绎爱恨情仇。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对文章内容概括的能力。
首先,从文中“以宏大的历史背景为依托,展现英国不同时期风云”等语句,提炼出其作品具有反映时代、呈现社会的特点;由“将复杂的人性融入他的戏剧之中”“揭示人性的弱点与社会的黑暗”等内容,归纳出剖析人性的特质;从悲剧、喜剧对情感的展现,总结出传递情感的属性。
然后,为生动展现这些特点,选择“画卷”喻指作品对时代社会的呈现,体现其丰富性与直观性;用“镜子”比喻作品对人性的洞察,突出清晰、深刻的剖析;以“桥梁”象征作品在情感传递上的作用,强调其沟通与承载功能。
最后按照“是……,……;是……,……;是……,……”的结构,将喻体与概括的特点相结合,形成句式整齐、节奏明快的排比句,在60字内简洁流畅地概括出莎士比亚作品在时代、人性、情感三个维度的主要特点。
23. 略
解析: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题目中的“兴趣”指个体对事物的积极喜好和探究倾向,是内在驱动力;“做好”意味着达成目标、取得成果。二者看似形成非此即彼的因果关系,但实则暗藏辩证空间。我们不能简单判定“兴趣”与“做好”的先后顺序,它们可能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兴趣能激发行动力,推动人做好事情;而做好事情带来的成就感又会强化兴趣。需跳出单一因果思维,从辩证角度思考两者的动态联系。考生可以联系现实立意,如结合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探讨如何利用兴趣与成就的关系实现个人成长,也可延伸到社会现象,如教育领域对兴趣培养的重视等,使立意更具现实意义。
写作思路:开头通过生活现象、名人名言或典型事例引出“是有了兴趣才能做好,还是做好了才有兴趣”的论题,点明文章将从辩证角度探讨二者关系。主体部分先论述兴趣是做好事情的重要前提,说明兴趣能提供持久动力,助力达成目标。然后阐述做好事情能催生兴趣,体现成就对兴趣的反哺作用。最后强调兴趣与做好事情是相互促进的螺旋上升关系,比如以科技创新、艺术创作等领域为例,说明人们在兴趣驱动下取得成果,成果又激发新的兴趣,如此循环推动个人和社会发展。结尾处总结兴趣与做好事情的辩证关系,呼吁读者在生活中善于利用二者的互动,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升华文章主题。
立意:
1.兴趣为帆,破浪前行。
2.成就作引,点燃兴趣之火。
3.兴趣与成就: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