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毫无疑问,高铁的成功对于今日之中国是一个现象级的事件,它的成功是如此地惊人,如此地突兀,以致在几年前甚至现在,仍然有很多人在质疑它的成功。其实,中国高铁的成功并非忽如一夜春风来,而是经历了扎扎实实的五个阶段的发展历程。
中国高铁萌芽于对国外高铁技术的跟踪,1978年邓小平访问日本乘坐新干线的画面传回国内后,成了高铁概念的一次大普及。但是中国高铁真正的起点是1990年,《京沪高速铁路线路方案构想报告》于当年正式完成。后面围绕要不要建设高速铁路,要建设什么标准的高速铁路,什么时间动工建设高速铁路,“建设派”“缓建派”“磁浮派”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舆论大战。这个阶段从1990年开始,到1998年为止,主要是高铁的思想启蒙阶段,除了将广深铁路改造成时速160公里的准高速铁路外,并没有动工建设真正的高速铁路,所以这个阶段多被称为中国高铁的石器时代。
第二阶段从1999年开始,到2002年为止,可称之为中国高铁的青铜时代,标志性事件是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秦沈客专的开工建设,期间还经历了国产动车组的研发高峰,诞生了以中华之星、先锋号、蓝箭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国产动车组型号。数据统计显示,中国早期自主研发的动车组高达20多个品种,总产量达到67列,其中大部分都是在这个阶段完成的。这67列动车组中,内燃动车组47列,电力动车组20列;有46列在国内进行试验或交付运用,另外21列则出口到了国外。
第三个阶段从2003年开始,到2010年为止,中国高铁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标志性事件是“四纵四横” 高速铁路网的大规模建设以及高速动车组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个阶段最突出的成就是奠定了中国高速铁路网的主骨架,确定了中国高速铁路网的建设以及运营标准,这个框架与标准至今仍是中国高铁的基石,这就是黄金的真正成色。
第四个阶段从2011年开始,到2013年夏天截止,这是中国高铁的英雄时代。这个阶段中国高铁经历了降速与降标,经历了甬温线动车事故,中国高铁在起伏中艰难前行。这一阶段的主要成就是实名制购票以及互联网售票的推行,在大大缩短了人们旅行时间的同时也方便了人们的购票出行。
第五个阶段从2013年夏天开始一直到今天仍在继续,可称之为中国高铁的白银时代。这一阶段中国高铁重新恢复发展势头,铁路固定资产投资逐年恢复并接近2010年的水平,中国干线高速铁路重新恢复时速350公里的建设标准,运营高速铁路也分步骤稳妥地恢复到设计时速运营。这一阶段的另外一个重大成就是中国高铁重新赢得声誉,并努力开拓国际市场,成为我们国家的一张名片。
(摘编自高铁见闻《〈大国速度:中国高铁崛起之路〉序言》)
材料二:
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越来越多的中国高铁在亚洲、欧洲、非洲等地区落地生根,促进了国家间的互联互通,也让更多地区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得标准者得天下”这句话揭示了标准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中国高铁领跑世界,不仅体现在硬件标准上,更体现在软件服务上。在中国高铁“走出去”的过程中,输出“中国高铁标准”被视为最高追求。在2016年9月召开的第三十九届国际标准化组织大会上,“中国高铁标准”正式被确定为世界通用标准。近年来,“中国高铁标准”正逐渐超越过去的“欧标” “日标”, 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
不过,在中国高铁标准“走出去”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日益突出的问题和风险,尤其是中国与发达国家高铁标准竞争激烈,以及东道国政府干预的风险、高铁标准的本土化适应等问题,这极大影响了中国高铁海外投资的整体效益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如何认识和充分发挥中国高铁标准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进一步促进中国高铁标准国际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基础和支撑作用,真正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世界标准的转型升级,已成为中国高端制造“走出去”的共识。
高铁标准本质属于知识,高铁标准“走出去”的过程实质上是知识转移的过程。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的大变局时代,变局中的中国企业国际经营效能与中国产业全球影响力也在与日俱增。中国高铁产业及中国高铁标准“走出去”,是这种变局的一个特殊观察窗口,它不仅是一种交通技术国际转移扩散,更是一种新的国际交往与合作模式的全球推进过程。高速行驶的中国高铁在推进各国互联互通的过程中,也在有力地促进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全球价值链模式下各参与方同生共荣的基本特征紧密契合,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价值链是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推动力。
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国高铁及中国高铁标准的国际化步伐将迈向更高层次。
(摘编自刘鸿武《〈从中国制造到世界标准:中国高铁标准“走出去”的知识转移研究》序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以1990年《京沪高速铁路线路方案构想报告》正式完成为起点,中国高铁进入思想启蒙阶段,此阶段并未建设真正的高速铁路。
B.伴随着“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网的建设以及运营标准的确定,中国高铁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展现了黄金的真正成色。
C.对中国高铁产业及标准“走出去”过程的了解,可观察大变局时代下中国企业的国际经营效能情况与中国产业的全球影响力状况。
D.中国高铁产业以及中国高铁标准的“走出去”,从根本上看是一种全球推进过程中新的国际交往与合作模式下的交通技术国际转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在1999至2002年中国高铁青铜时代,中国高铁的“走出去”步伐已悄然开启。
B.在经历降速降标、动车事故的艰难英雄时代,中国高铁提升了服务的效率和便捷性。
C.中国高铁在伴随着标准“走出去”的白银时代,获得了未曾有过的认可和赞誉。
D. 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国高铁及中国高铁标准的国际化将走向更高层次。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二中中国高铁标准“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的一项是 (3分)( )
A.经过与中国方面激烈竞争,2015年底,日本最终拿下印度首条高铁“阿默达巴德——孟买”高铁线建设合作项目。
B.2014年,中国和尼日利亚经过谈判后,签署了高铁线合作商务合同,该高铁线贯穿重要产油区,经济意义重大。
C.2018年2月,意大利总理朱塞佩宣布,出于环境评估、保护文物遗迹等方面的考虑,将终止中意高铁建设合约。
D. 雅万高铁项目建设中,针对印尼的国情和实际,中国铁路总公司提出了政府主导搭台、两国企业合作的新模式。
4.材料一把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分为五个阶段,请简要分析这种划分的阅读效果。(4分)
5.为什么说中国高铁是我们国家的一张名片 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的自然生活
北村
我对自然的记忆基本固定在童年,似乎以后就不再生长了。在我们那个年代, 自然意味着农村,它的基本含义是贫穷,而贫穷是需要逃离的。在仓廪未实之前,成年世界的自然是邪恶的,因为人要残酷地以体力和心力与其搏食。自然与城市相对立,城市高踞在它上面,不受风吹雨打和四时轮换的不测的威胁,旱涝保收地过着稳定的生活。
我为什么会对自然有这样的印象 原因是我从满月就被我当乡村医生的母亲抱到一个自然村,一直长到十岁,我与农村孩子无异。我的玩具只有水和泥巴。当然欲望未被释放前,我是很满足的,年幼的我无须像大人一样担心柴米油盐,所以我是能体会到自然的原始之美的。我喜欢紧贴大地,或者流水。我常常百无聊赖地躺在汀江边的沙滩上,我能闻到沙子散发的隐隐约约的腥味,你说它是香味也行,一个热爱自然的人首先不是用视觉描述与记忆自然,而是用嗅觉。
我最喜欢的就是选一块浅至脚踝的溪水,在黄昏时躺下来,身体呈“大”字排开,这时你的周身都是溪水在哗哗哗流淌,天空在你上方极遥远处,像哲学一样移动……直到太阳西斜,我从溪水中起身,浑身冷得颤抖。我回到了现实,想着怎么对付即将责问的父母。自然和父母,就在我的两端,我一端连通着自然,一端连通着父母,前者是我的脐带,后者是我的义务。成长是与自然的远离相对应的,直到我成长为一个作家,入驻城市,自然就基本只留在笔端了。我不说城市看不到星星月亮等套话,真相是:就算能看到,你也不会去看了,你心里的尺度变了,你经常出差,即使又到了乡村,再见草木,你也并未看见自然,这些草木在风景名胜中强烈地呈现美貌,但与我小时候感受的自然相去甚远,完全不是同一个东西了。
城市是一个欲望容器。所以,在城市不要说自然的事,城市人眼中看不到自然,只有标的、人群和速率。我的身体慢慢地从清凉的溪水中置换到单元房的套内面积之后,“体”在渐渐隐退,“魂”在隆隆升起,就是我的心思、情感和意志显形了,成为我的显在人格。
我觉得到了改变生活方式的时候了,不是让自然生活成为我的观念或缅怀的内容,而是直接进入它,活成一个“自然的人”。我决定放下在北京的编剧工作,回到“贫穷”的自然生活中去。我一头扎入我的故乡长汀,开始了我的“自然生活田野实践活动”,我称之为“翻山越岭,追鸡赶猪”。我几乎隔几天就下乡,不到两年就跑遍了故乡每一个乡镇的田野和山峦。我那昔日只与知识分子辩论的口舌,现在能自然对接到任何地方不同文化层次的农民,多数是山民。他们无法识别我那个作家“北村”的城市标记,只知道我姓“康”,是一个老乡,我与他们的无缝转换,让我从逼仄的文化困境中解脱出来。
我在田野实践中发现,在南方的多山地区,最好的耕作方式就是“自然农法”。在我的一个小黄姜试验区内,整个山坳形成了一个“自然生态环”:山上放养的家禽,啄食自然植被中退耕还林后果树掉落的自然野果,它们释放的粪便,经过自然发酵,形成多酶的堆沤自然肥料,以此施放给姜田和生态稻田,避免了使用化肥,产生的虫子又被除草鸭啄食,这种稻米我们叫它“稻鸭米”。我在田间使用光媒除虫,使这块地区实现了有毒灭虫剂和除草剂的零释放,不使用化肥又让土地净化率增高, 自然农法让真正的自然得到扩张。这个自循环的生态圈,从土地到空气到水,都得到了自然净化。这是我在自然生活实践中最震撼的看见!
很自然地,我们的实践成果显赫,连一片小小的果干,都要实现一个目的:还原到其本味。何谓“本味”,就是大自然本身的味道,它是缓慢生长后才能蓄积和释放的。所以,食物的本味是最丰富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食用自然食材的原因,不光是为着身体,更是为着真理。我对那些孩子说:当你画一棵树上的一万片树叶时,重复率绝对大于自然生长的一万片树叶,因为真正的树由一个神秘的生命导出的多样性,是最丰富广阔和延展的,这就是自然生命中最奥秘的基因密码,是创造之秘中最令人感动的部分!正如一个大字不识的孕妇,照样能孕育出最精密复杂和充满感情及智慧的生命体。
我流连于自然之中,并非是流于表面的浅尝辄止的情感体验,我是深入到它的生命内部,窥见自然的至深奥秘。在自然生活的第一年,我会为我的河田鸡们,每天日暮都振翅飞到树上栖息而兴奋不已!河田鸡是一种保有较多野性的自然鸡种,无论公鸡母鸡,一律上树睡觉,我戏称之为“满树开满了河田鸡”。随着逐年深入,我发现这个“自循环生态圈”才是最宝贵的真相!在这里,天、地、人,以及一切活物,按照命定的法则在生活着,循环着,延续着。天是为着地,地是为着人,人反过来要遵循天地,而且终归于天地。
我在世间行走诸年,得到一个启示,就是我们一切的生活以及生活方式,都是天造地设的结果。天为着人,以地上一切的果蔬来养活人,按着正确的命定。对于自然,人类拿捏的度在于:认识上天的创造并合理运用,不混乱它的法则。人类得到授权的同时,也被赋予了责任,而这个责任的力量,来源于对生命认识的深度。这也许就是敬畏的方向和意义。(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在“我们”那个年代,和农村相关的自然,贫穷是它的基本含义,所以童年的“我”渴望逃离自然,向往城市的稳定生活。
B.“我”躺在溪水中自在地感知溪水、遥望天空,起身后想着怎么应对父母的责问,通过前后对比写出父母对孩子天性的压抑。
C.“我”以作家的身份入驻城市后,由于自己内心的某些变化,即使再次来到乡村,也已经找不到小时候接触自然的那种感觉。
D.“满树开满了河田鸡”,用拟物手法描写河田鸡在树上睡觉的状态,突出河田鸡的野性,展现以儿童视角观照自然的新奇发现。
7.关于文中我们的实践成果显赫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还原一片小小果干的本味,是“我们”在追求还原大自然本身的味道,需要耐心地等待。
B.通过人描摹树叶与自然生长树叶的对比,突出如今孩子与自然的隔阂,呼唤回归大自然。
C.一个文化不高的孕妇,也能孕育出让人惊叹的生命,表达了“我”对自然创造力的赞叹。
D.这段文字蕴含着关于生命的哲思,是“我”自然生活的实践成果在精神层面的独特感受。
8.作者以哪些生活方式再次进入自然生活,活成一个“自然的人” 请概括分析。(4分)
9.本文的标题为“我的自然生活”,但文中却花了不少笔墨写自己曾经在城市的生活,这样处理有何用意 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37分)
(一)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贾谊说上曰:“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者甚众,生之者少而靡之者多。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今驱民而归之农使天下各食其力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可以富安天下。”上感谊言,春,正月,上亲耕以率天下之民。夏,四月,除盗铸钱令,使民得自铸。贾谊谏曰: “今令细民人操造币之势,各隐屏而铸作,因欲禁其厚利微奸,虽黥罪日报,其势不止。今农事弃捐而采铜者日蕃,释其耒耨,冶熔炊炭,奸钱日多,五谷不为多。”上不听。时匈奴数为边患,晁错上言曰:“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要害之处,调立城邑,毋下千家。先为室屋,具田器,乃募民,予冬夏衣、禀食,能自给而止。其民如是,则邑里相救助,赴胡不避死。非以德上也,欲全亲戚而利其财也。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无系虏之患。”上从其言,募民徙塞下。错复言:“下吏诚能称厚惠,奉明法,存恤所徙之老弱,善遇其壮士,和辑其心,则民相募而劝往矣。古之徙民,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然后营邑、立城,先为筑室家,置器物焉,民至有所居,作有所用。此民所以轻去故乡而劝之新邑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文帝除盗铸钱令,使民得自铸。能铸者非贫民。奸富者益富,朴贫者益贫。铸钱之利,坐收逸获,以长豪黠而奔走贫民,为国奸蠹者乎!晁错徙民实边之策伟矣!寓兵于农之法,可行于塞徽。滇、黔之民, 自足以捍蛮、苗,而无逾岭以窥内地之患。虽然,有未易者。沿边之地,肥硗不齐,徙而授以瘠壤,不逃且死者寡。吏失其人,绥抚无术,必反而为北狄用。错之言曰:“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始事之不可不密也。地诚硗矣,虽有山溪之险,且置之为瓯脱[注],而移塞于内,无忧也。法善以待人,则人之失者鲜矣。若移守令之最贤者以为吏,宽其法制,俾尽其材。以轻徭赋以安之,通商贾、教树畜以富之,广学宫之选以荣之,则其必不为北狄用以乘中国之衅者。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
[注]瓯脱,指土堡岗哨。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
10.今驱民而归A之农B使天下C各食其力D则畜积E足而人乐F其所G可以富安天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狼,像狼一样,名词作状语,与《鸿门宴》“吾得兄事之”的“兄”用法不同。
B.被,遭遇,多指不好的情况,与《屈原列传》“被发行吟泽畔”的“被”意思不同。
C.“能自给而止”与《湖心亭看雪》“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的“而”用法相同。
D.“地诚硗矣”与《苏武传》“陵见其至诚”的“诚”用法不相同,意思也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朝廷废除禁令,允许民间自行铸钱,贾谊认为很难禁止百姓铸钱时为获厚利而舞弊的现象,原因是如王夫之所言的“坐收逸获”。
B.参与铸钱的百姓越来越多,增加的是质量低劣的钱币,而五谷粮食却没有增加,王夫之认为这样会加大官府与百姓间的贫富差距。
C/为应对匈奴扰边之患,迁徙一定数量的百姓到边境,这是晁错根据当时边境的实情提出的策略,王夫之认为此策略“可行于塞徼”。
D.“徙民实边”不仅仅是一项复杂的军事策略,也包含着民生工程,牵涉到外在的因素和主观的人心,王夫之认为“有未易者”。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农事弃捐而采铜者日蕃,释其耒耨,冶熔炊炭(4分)
(2)若移守令之最贤者以为吏,宽其法制,俾尽其材(4分)
14.材料一中晁错“徙民实边”的哪些举措,使王夫之发出了“徙民实边之策伟矣”的赞叹 请简要概括。(5分)
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南阳夏日
寇 准
绿杨阴密覆回廊,深院帘垂昼景长。
人静独闻幽鸟语,风来时有异花香。
世间宠辱皆尝遍,身外声名岂足量。
闲读南华真味理,片心惟只许蒙庄[注]。
[注]蒙庄,即庄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诗歌的首联以浓密的绿杨树阴展现了回廊的清凉,描写出夏日庭院的宜人环境。
B.颔联写鸟的鸣叫和不同寻常的花香,运用多感官描写,增添了夏日的生动气息。
C.颈联转向诗人的心境,“世间宠辱皆尝遍”表达了对自己各种经历的悲叹、感伤。
D.尾联“闲读南华真味理”一句中,作者看似在闲读,实则深谙书中真正的思想。
16.司马光《温公续诗话》认为寇准诗的特点是“融远”。融,即融合、通透之意;远,即境界高远。请分析本诗是如何体现“融远”的 (6分)
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在《劝学》中认为学习要善于借助外力,要“ ”,并且要持之以恒,要“ ”,方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2)《论语·里仁》中,孔子对君子和小人在面对“义”与“利”时的评价是: , 。
(3)诗歌意象具有鲜明的暗示性和联想性,“落木”和“江”两个意象以其独特的内涵而倍受喜爱,小张想引用包含这两个意象的诗句“ , ”,用于渲染作文的环境描写。
三、语言文字运用 (本题共5小题,18分)
(一) 语言文字运用 ( 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 小题。
太阳下山了,又是一日之程,步行人,也觉得有点疲劳了。
你走进一个荒僻的小村落——这村落对你很生疏。看看有些人家的大门已经闭起,有些也许还在半掩,有几个人正迈着沉重的脚步回家,后面跟随着狗或牛羊,有的女人正站在门口张望,或用了柔缓的声音在招呼谁来晚餐,也许,又听到几处闭门声响了,“如果能到哪家的门里去息下呀”,这时候你会这样想吧。但走不多远,你便会发现一座小店待在路旁,或十字路口,虽然明早还须赶路,而当晚你总能作得好梦了。
“ , ”,这样的对联,会发现在一座宽大而破陋的店门上,有意无意地,总会叫旅人感到心暖吧。在这儿你会受到殷勤的招待,你会遇到一对很朴野,很温良的店主夫妇,他们的颜色和语气,会使你发生回到了老家的感觉。但有时,你也会遇着一个习狡的村少,他会告诉你到前面的村镇还有多远,而实在并不那么远; 他也会向你讨多少脚驴钱,而实在也并不值那么多。然而,他的刁狡,你也许并未看出刁狡得讨厌,他们也只是有点拙笨罢了。什么又不是拙笨的呢。一个青生铁的洗脸盆,像一口锅,那会是用过几世的了; 一把黑泥的宜兴茶壶,尽够一个人喝半天,也许有人会说是非常古雅呢。饭菜呢,则只在份量上打算,“总得够吃,千里有缘的,无论如何,总不能亏心哪。”店主人会对了每个客人这样说。
18. 根据语境,将以下词语组合成一副对联,填到文中画横线处,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宜 野店 起 风霜 迟 荒村 眠 雨露 早 要
A.荒村雨露眠宜早 野店风霜起要迟
B.荒村野店眠宜早 雨露风霜起要迟
C.野店风霜要迟起 荒村雨露宜早眠
D.荒村雨露宜眠早 野店风霜要起迟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这村落对你很生疏”,有人说表达不当,有人说运用巧妙。你的看法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理由。 (3分)
20. 行文中运用的第二人称“你”,如果改为第一人称“我”,效果不好,为什么 (4分)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小题。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习惯,一看到手机信号格数满了,就自信地认为网速肯定会飞快,刷视频、发文件会迅速完成。但其实, ( 甲 )。
首先,信号格数显示的是手机和基站之间的连接强度,类似于你和基站的“交情”有多好,但这只是故事的一部分。网速却像一场多人共享的“流量盛宴”,不仅取决于信号强度,还为很多其他因素左右。基站的拥塞状况是其中的关键之一。所以,在基站过度拥挤的情况下,即使信号满格,你也可能会面临网络“塞车”,网速直线下降。
其次,网络类型也至关重要。即便你的4G信号满格,它的网速也无法和5G抗衡。就像一辆满油的老式汽车,尽管动力十足,但终究比不上新一代的超跑。所以,在4G网络下,即使信号强劲, ( 乙 )。
最后,别忘了环境因素的干扰。无论是高楼大厦、电磁波,还是风雨雷电,都会影响信号的稳定性。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4分)
22.义项是词条编写的主要内容,文中加点词“左右”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请根据句例,仿照示例,任选两处,在相应的序号横线上,编写“左右”一词的义项。 (4分)
句例①:在这种布置中,往往左右均齐对称,构成显著的轴线。
句例②:他吩咐左右退下。
句例③:网速却像一场多人共享的“流量盛宴”,不仅取决于信号强度,还为很多其他因素左右。
句例④: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
句例⑤:我左右闲着没事,就陪你走一趟吧。
【左右】zuǒyòu
示例:①名词,左和右两方面。
② 。
③ 。
④ 。
⑤ 。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诗文在一些同学的写作中已成为装饰品了:举例论证必是三个“君不见”导入,联系现实言必称“揆诸当下”,结尾呼吁必引“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这种现象不仅在写作中出现,社会生活中也屡见不鲜。那么在 当下,我们究竟为什么要学习古诗文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D 原文为“高铁标准本质属于知识,高铁标准‘走出去’的过程实质上是知识转移的过程”“它不仅是一种交通技术国际转移扩散,更是一种新的国际交往与合作模式的全球推进过程”,故“从根本上看”的说法有误。
2.C 原文为“这一阶段的另外一个重大成就是中国高铁重新赢得声誉”,“重新赢得声誉”暗示中国高铁之前也获得了认可和声誉,故“未曾有过”说法错误。
3.B 根据文本内容,材料二列举了中国高铁标准“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尤其是中国与发达国家高铁标准竞争激烈,以及东道国政府干预的风险、高铁标准的本土化适应等问题”,分别与ACD项对应,其中D项是中国铁路总公司为适应印尼的国情和实际,为雅万高铁量身定制的合作新模式,属于本土化适应问题;B项是中国高铁的经济效益与价值。
4.
①内容上:读者可以从整体上全面了解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起伏变化和各个阶段的突出特征;
②结构上:读者可以更清晰、快速地把握按时间顺序表述的文本逻辑和结构;
③心理上:读者可以获得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体验。
评分细则
(1)能从“全面、整体把握文本”、“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起伏变化”、“各个阶段的突出特征”等类似的意思答题,即分别可得1分。
(2)答出“清晰、快速把握文本内容”“按时间顺序表述”“结构严谨、逻辑严密、思路清晰”等类似的意思答题,即分别可得1分。
(3)从序言的作用角度答出“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可得2分,只笼统答“激发阅读兴趣”只能得1分。
[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5.
①中国高铁在硬件标准和软件服务上领跑世界;
②中国高铁标准正式被确定为世界通用标准,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
③中国高铁推进各国间的互联互通,促进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评分细则
(1)能从“硬件标准”、“软件服务”等类似的意思答题,即分别可得1分。
(2)能从“被确定为世界通用标准”“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答题,即分别可得1分。
(3)答出“互联互通”或者“促进合作共赢”,可得1分;答出“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可得1分。 [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C A项,“所以童年的‘我’渴望逃离自然,向往城市的稳定生活”错误,根据原文“所以我是能体会到自然的原始之美的”“我喜欢紧贴大地,……”“一个热爱自然的人……”等语句,可看出童年的“我”是很喜欢自然的,并没有想逃离自然;B项,“写出父母对孩子天性的压抑”错误,父母责问“我”黄昏晚归,并非是对“我”天性的压抑,而是一般的管教;D项,“展现以儿童视角观照自然的新奇发现”错误,此处是作者回到故乡长汀后,在开展田野实践活动中对河田鸡的观察和描绘,发生于作者成年之后,故“儿童视角”不恰当。
7.B “突出如今孩子与自然的隔阂,呼唤回归大自然”有误,通过人描摹树叶与自然生长树叶的对比,突出大自然神秘、丰富、多样的创造性。
8.
①改变地点:“我”放下城市的编剧工作,回到故乡;
②融入乡村:“我”积极与村民交往交流,获得他们对“我”老乡身份的认同;
③参与劳动:“我”开展建立生态稻田和姜田试验区,养殖除草鸭、河田鸡等田野实践活动。
评分细则
(1)答出“回到故乡生活”、“回到农村生活”或者“放下北京的编剧工作,回到贫穷的自然生活”,即可得2分。
(2)答出“积极与村民交往交流”或“融入村民”,即可得2分。
(3)答出“劳动”或“田野实践”或“用自然农法的耕作方式”,即可得2分。
[4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9.
①内容上:逼仄的城市生活促使“我”产生回归自然生活的想法;
②结构上:“我”的城市生活呼应前文“我”对城市的印象,增加文章的整体感;
③手法上:城市生活与自然生活形成对比,突出回归自然的意义。
④主题上:表达了我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强化文章敬畏自然的主旨,。
评分细则
(1)答出回归自然的原因,即可得2分。答出城市生活的特点或者城市的感受,如“压抑”“拥挤”“喧嚣”“厌倦”等意思,即可得1分;答出“想回到农村生活”,即可得1分。
(2)答出结构上呼应前文,引出后文,并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即可得2分。若笼统答结构作用,只给1分。
(3)结合文本内容答出“对比”的具体表现和“对比”的作用,即可得2分;若只答对比不加分析只得1分。
(4)答出具体主旨“回归自然的乐趣”“向往自然”等,即可得2分。
[6分,每点2分,上述4点,答对三点即可得6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10.BDG 正确断句为:今驱民而归之农,使天下各食其力,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可以富安天下。
11.A A项,“吾得兄事之”中的“兄”意为像对待兄长一样,也是名词作状语;B项,“被发行吟泽畔”中的“被”是通假字,同“披”,意为披散;C项,两句中的“而”均为连词,表示承接关系,意为就,然后;D项,“地诚硗矣”中的“诚”意为确实(理解成如果亦可),是副词(或连词),“陵见其至诚”中的“诚”意为真诚,是形容词。
12.B “王夫之认为这样会加大官府与百姓间的贫富差距”有误,由材料二“奸富者益富,朴贫者益贫”可知,加大的是奸诈的富人和朴实的贫民间的贫富差距。
13.
(1)现在放弃农事而开山采铜的人日益众多,(他们)放下农具,而去烧火炼铜铸钱。
评分细则
(1)弃捐:放弃,抛弃,荒废。1分。
(2)蕃:多。1分。
(3)释:放下,舍弃。1分。(“耒耨”直接照抄或者翻译成“农具”都可以)
(4)冶熔炊炭。大意分1分,句意通顺合理即可。
(2)如果能够调派最贤能的郡守、县令作为边疆的官吏,放宽对他们的法律要求,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评分细则
(1)守令之最贤者:定语后置。1分。 (2)宽:放宽,放松。1分。
(3)俾:使,让,令。1分。
(4)第一个分句除定语后置外,大意1分,重点放在“若”和“移”上。
14.
①迁徙百姓到边境从事农业生产; ②为边塞百姓创造安居条件;
③督促官吏优待迁徙来的百姓; ④考察迁徙之地的居住环境是否合适。
评分细则
(1)答出任意一点得2分,答出任意两点得4分,答出任意三点得5分。意思对即可。答具体内容亦可给分。
(2)翻译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不给分。 (3)照抄原文不给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C “世间宠辱皆尝遍”是诗人感叹自己这一生荣宠和衰辱都体会到了,结合下一句“身外声名岂足量”和尾联,诗人的人生态度是宠辱不惊、声名不计,表现了一种淡泊、通透的人生观,所以“悲叹”的说法有误。
16.
①自然环境的宁静与诗人内心的平静相映衬、交融,体现“融合”的特点;
②历经人生荣辱后,不计较功名利禄,展现诗人通透的人生观和心境,体现“通透”之意;
③对淡泊、安宁生活的追求及对庄子思想的参悟,思想境界高远,体现“远”之含义。 [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评分细则
第①点 点明情景交融(1分)分析景的特点(宁静、幽静)和情的特点(平静、释然、平和)(1分)。
第②点“历经人生荣辱后”(1分)“不计较功名利禄”(1分)。对应诗歌第三联分析。
(3)第③点“对庄子思想的参悟”(1分)“对淡泊、安宁生活的追求”(1分)。对应诗歌第四联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1)善假于物也 锲而不舍
(2)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3)示例一: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示例二: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6分,每句1分。若有多字、少字、错字,则该句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18.B本题考查学生掌握语言运用之对偶修辞的能力。
掌握对联的基本要求,并正确运用即可。对联基本要求是词性相对,平仄相协,意义相关。“荒村”对“野店”,“雨露”对“风霜”,“眠”对“起”,“宜”对“要”,“早”对“迟”。上联末字为仄声,下联末字为平声。“早对迟”“起对眠”。“荒村”和“野店”,“雨露”和“风霜”,必须分散于两联中,结合文章语境,句意能结合上下文,上下联在组合的过程中,必须包含“早睡晚起”的语意。
19.
观点一:表达不当。该句主客颠倒,应是“你对这村落很生疏”,才符合表达逻辑。
观点二:运用巧妙。该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村落”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村落与“你”之间的不熟悉感。(观点1分,理由2分。)
20.
①用“你”邀读者走进野店,增强代入感;改“我”则削弱参与感和文章感染力。
②用“你”意味着任何人进野店都能感受其古雅环境与朴实人情,具有普遍性;改“我”则侧重叙述个人观察与感受。
③用“你”引导读者用经验和想象填充野店见闻细节,获得个性化阅读体验;改“我”则缺乏想象空间。
(一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言之成理即可。)
21.甲处:信号满格和网速快并不能画等号;
乙处:网速还是比不上5G的飞速传输。
22.
②名词,身边跟随的人; ③动词,支配、操纵;
④名词,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概数; ⑤副词,反正。
( 词性1分,词义1分,任选两处,共计4分。)
四、作文审题立意分析
这是一道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题,材料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陈述现象。材料先指出“古诗文在学生写作中成为装饰品”这一现象,并列举“必是”“必称”“必引”三个具体表现,接着指出此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同样存在。陈述这一现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对此类现象该如何看待,进而思考古诗文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层,提出问题,即“在当下,我们究竟为什么要学习古诗文”。这一问题指明了写作方向,即文章写作的重点在于学习古诗文的当代意义。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提示学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兼顾以上两层意思,而不能只关注材料提出的问题,忽略材料陈述的现象。由此可知,作文应从两方面入手:第一,表明对材料中现象的态度看法,论述“为什么不能让古诗文成为装饰品”;第二,回答材料中提出的问题,论述“在当下,为什么要学习古诗文”。写作重点在第二个方面,但不能对第一个方面避而不谈,泛泛谈论学习古诗文的意义,那样就缺少了对材料中现象和现实的针对性。
对“古诗文成为装饰品”这一现象该如何看待?根据材料倾向,显然应持否定态度。根据材料列举的三个具体表现可知,部分学生写作中存在模板化套用、不分情境滥用古诗文词句的不良写作风气,显示出部分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浮躁功利态度,只知记背以应付考试,却不肯深入理解其内涵,领略其美感,这无疑令古诗文的学习丧失了意义。联想到社会生活,也不乏借古诗文装点门面的附庸风雅之徒,又或者借古诗文打造文化人“人设”的追名逐利者,凡此种种,皆是学习和运用古诗文的不正之风,忽视内核,只重其表,并不利于古典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学习古诗文真正的意义是什么呢?这一问题可从个人发展和文化传承两大角度进行思考。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讲,古诗文是古人情感和思想的结晶,学习古诗文对人的情感、智慧、审美、品格等内在精神方面的成长皆有积极作用,可从这些方面展开论述。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讲,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其重要载体,学习古诗文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意义重大,必须注重其文化内涵,而非流于形式、止于皮毛。写作时,要注意联系当下社会现实,如社会飞速发展带来人的新的精神困境等,针对现实背景进行论述,作文会更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