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要全面取消绩点了!
昨天,有网友在小红书发文讨论北大的绩点改革。据不同网友发文显示,7月25日,北京大学在校内网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本科学业评价工作的通知》,内容包括:从2025级学生起,在各类含有学业评价的工作中不再使用绩点;课程考核成绩可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进行评定和记载(等级制成绩不换算成绩点);不再设置指导性课程成绩优秀率指标……
此外,为了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开展跨学科学习、修读挑战性较强的课程,该通知还提到:学生可在公共基础课程(部分)和专业课程包以外的课程内选择1门课,以“合格制(P/NP)”方式记载成绩。(成绩合格即可取得该门课程学分)
显然,这些措施显著扩大了学业容错空间,让一两分的差距不再成为学生的“生死线”。
何为绩点?
多所985,“挥刀”向绩点
绩点(GPA),即平均学分绩点,是源自西方的学业评价体系,简单说就是将课程成绩换算为标准化数值,作为评奖评优、保研留学的核心指标。较常见的为5分制或4分制,不同学校计算方式略有差异,学分不同的课程在GPA中的权重也有所不同。
事实上,北大的“去绩点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数年试点与探索。
2022年,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率先推出《等级制成绩评定方式试用方案》,成为首个“吃螃蟹”的院系。该院老师坦言:“一门课程,如果能考到85分以上,我们认为从知识掌握上已经足够好了,没有必要再花很大的精力达到95分以上。”
2025年初,北京大学发布《2023—2024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中提到,学生中存在片面追求GPA的倾向,拟进一步改革完善学业评价机制,为学生创造更包容的成长环境。
2月,北大官微发表文章《推动“去绩点化”改革,他获得北大教学成就奖》,介绍了获得北大教学成就奖的王世强教授推动“去绩点化”改革的历程。其中提到:三年时间过去,去绩点改革推进后的变化开始有了群体性显现。学生们普遍反馈在卷绩点、卷记忆性学习上花费的时间减少,不再“被捆绑在成绩的战车上”,更多的精力释放出来,也能早早投在科研工作或兴趣所在。
北大的改革并非孤例。早在2015年,清华大学就率先以12档等级制取代GPA评价,强调多元评价体系,直指“GPA导向的学业成就观”问题;2019年清华进一步完善制度,减少分数对学生的捆绑。近年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985高校也陆续调整评价体系,或取消绩点排名,或推行“等级制+综合评价”模式。这些改革共同指向一个目标:打破“唯绩点论”,让教育回归本质。
“卷绩点”的背后:
绩点的“硬通货”属性
“一门课考85分已足够好,没必要再花巨力冲95分”——生科院老师的这句话,道破了“卷绩点”的荒诞。但为何学生仍对绩点趋之若鹜?
根源在于绩点的“硬通货”属性。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曾在分析文章中指出,国内顶尖高校本科毕业生深造率普遍超过60%,北大、清华更是高达80%左右。而无论是推免保研还是出国深造,绩点都是核心标尺。
于是,在激烈的竞争中,“刷绩点”成了常态:有人为刷新小数点后两位分数重修课程,有人专攻“给分高、难度低”的“水课”,有人考前疯狂刷题却忽视知识本质。
就在前几天,南方周末刊发了一篇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文章,作者的困境颇具代表性:3.8/4.0的平均绩点在班里仅排中上水平;专业课成绩常常以一分之差被挡在“优秀”门外;期末考后的焦虑感蔓延至整个暑假,深夜无眠,在浩如烟海的为绩点发愁的帖子里找到同样为绩点烦恼的知己互诉心声……
改革之外:
破除功利化心魔,让教育回归本质
那么,取消绩点就能终结“内卷”吗?恐怕也没那么简单。
陈志文直言,“卷绩点”是应试教育在大学的延续:“你用绩点评价,我就卷绩点;你用其他标准,我就卷其他。”事实上,一些学生卷不动绩点,就卷公益活动、卷科研等其他尺子。就像中考加试体育后体育应试化一样,等级制推行后,学生们仍会找到新的“卷点”。
“这背后的核心是功利化。因此,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于不断完善学业评价制度,但彻底解决,更有赖于去功利化。”陈志文说。
说到底,绩点改革只是第一步。 若要真正终结“内卷”,更需破除教育中的功利化心魔,让教育回归本质——从“唯分数论”到“重成长论”,从“筛选人才”到“培养人才”,让评价成为“推动成长的动力”而非“冰冷的筛选工具”。
当社会不再将指标和分数等同于优秀,当学生能为兴趣和热爱而非功利化的目的探索和学习,大学才能真正成为创新人才的沃土。这或许道阻且长,但北大的改革,已然指明了方向。
作者:黄卓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