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熊,在漫长岁月中专注心态提升,如果同样迷茫,来这里唠唠嗑吧!
01
假设土木是这样的情况,你会接受吗?
如果让高三的同学来选,他们可能不了解这个专业,但是有一点是真实的:一个专业、一个领域的工作者最有发言权,不管他们的话是否掺杂个人情感,参考价值肯定是很大的。
为什么会想到今天这个假设主题呢?因为恰好看到了人民日报发送的一篇:674分上福建的福耀科技大学,却被网友说“脑子进水”。
据高考生说,他的目标是浙大,分数差了几分之后和父母多方了解便报考了王树国校长的这所大学。这所大学是本科招生第一年,但录取分数线已经比肩名校了,而且今年全国只招生50名。
关于这所大学的介绍,大家可以简要看下面:
据悉,福耀科技大学是由福耀集团董事局主席曹德旺发起,河仁慈善基金会与福州市人民政府合作举办的民办公助、非营利、公益性全日制普通高校,办学层次为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校长王树国介绍,该校是本硕博8年制培养,打通了本科、硕士和博士之间的壁垒。
这个厉害之处就是最后一句话,本硕博连读,如果后面能够推而广之,无疑是学科培养上的一大创新举措。
这种模式还挺厉害的,一般来说,本科 4 年 ,硕士 3 年,博士 4~5年,如果硕博连读变成 2+4 需要 6 年,总共 4+6=10 年,现在少了 2 年。相当于18+8=26,26 岁就能博士毕业。
想到本硕博毕业才26岁,看着我都心动了。如果再来个包分配,进一步促进想报的冲动。但是以我这种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说,我不会选择土木的本硕博了,可能我会选择制造业相关的本硕博,出来之后往高端制造业、智能制造业发展。
不投土木的原因大家心知肚明,毕竟行业处在调整中,除非有一种情况:工资不打折,不准裁员。而且工作氛围适中,离家不远,那还可以考虑一下。
那么从土木本硕博毕业之后的就业就有了以下几个优势:薪资尚可、离家近、个人年轻。
这样列完之后会发现,与“钱多、事少、离家近、前景广”相比,还是差点意思。薪资不会像以前那么高了,但养活家庭是足够的,而前景也不像以前那么广了,个人年龄虽是优势,却也抵消不了整体行业的现状。
虽然吐槽归吐槽,但是话说回来,现在兜底的大工程还是吃香的,尤其能干5~8年甚至干到退休的那种。
02
回归主题,为什么网友会“看不起”这种学校呢?
可能是因为学生分更高,按网友的理解,可以报一个名校。
但是对于“名校出身,名校光环就是一切”的这种看法,我不敢苟同。
1、学校不会包分配
并不会因为你是顶级大学学生就包你赢,哪怕刚开始就业去了大厂,后续发展更多还是看行业,看公司,看个人。
比如顶级土木院校的学生,他们也很担心未来的职业发展。前几天看到老鱼发的某土木top级院校公开的就业去向统计,该届土木硕士毕业生全部转行。
反而我倒是觉得王树国校长这里感觉更像是包分配。因为他们招生少,老师对学生培养更加用心,听说一个学生会安排好几个老师带,那毕业之后 无论是继续搞学术还是做应用就业,起码推荐的资源会很多。
2、一口气读完本硕博的优势
一口气读完,节省时间还能最大化发挥专业研究都价值,本科和硕士毕业不需要考虑就业问题,直接读博士,省事放心。
3、毕业年龄的优势
26岁出来无论做什么都不算晚,或者现在博士有人才引进计划,有的三四线城市常年接收,只要你肯来就业,岗位随时提供。
就算最不济,还能考个公吧。这里也说笑了,考公是那么低门槛、那么轻松准入的吗?🥲
03
后续的土木发展可以参考这种方式吗?
其实我觉得倒是可以参考一下,不然未来连愿意学的都没有了。
纯靠调剂的专业,大家不会认真学的,而且后续可能会越发地远离土木,毕竟当年我是调剂的,还生着你的气呢。
想让土木可持续发展,高校方面不妨可以做出一些改变。而解决好学生的就业以及未来发展问题是重中之重。如果让大家看到的是一个没有前景、死气沉沉、氛围还差、全网谩骂的一个专业,那么可能出现的结果就只有一种:
人才不会过剩,而是未来会缺少这样的人。不能让一些老土木人一直干下去吧?
下一篇:国之重器为教具 工程一线做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