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东莞市东城的一间小学教室,孩子们正神情专注地听老师讲课。课堂氛围像涌动的潮水,老师的教学语言经过精心锤炼,时而娓娓道来,绘声绘色的描述让学生如临其境;时而满怀激情,抑扬顿挫的语调变化牢牢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这位老师正是深耕思政教育领域二十余载的胡嵘苹。
初心如磐,从“爱的教育”启航
胡嵘苹始终难忘初为人师时讲授的那节主题课程《父母的爱》。课前,她精心策划,邀请家长们为孩子写下饱含深情的信件。课堂上,当孩子们打开抽屉,发现满载爱意的信时,读信的声音渐渐哽咽,泪水夺眶而出。放学时分,孩子们如欢快的小鸟般扑进父母怀中,大声呼喊着“爸爸妈妈,我好爱你”。那一刻,胡嵘苹真切地触摸到了教育最本真、最纯粹的力量:“思政教育绝非空洞的说教,而是要引导孩子学会去爱、去表达、去关心。”
“那一幕深深烙印在我心中,让我坚定了踏上思政教师之路的决心。”从教二十余年来,她始终将那一刻视为信念的火种,秉持着先教会孩子爱父母,再引导他们爱社会、爱国家的理念,将点点滴滴的小爱汇聚成磅礴的家国情怀。在她看来,小学思政课的使命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为孩子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她为自己立下格言:“以心有大我之爱,育心有大我之人。”
课堂传递“暖心温度”,厚植家国情怀
“思政课不能是冰冷的灌输,而要有温度、有诗意。”胡嵘苹独辟蹊径,开创了“情意课堂”,巧妙地将语文的诗情画意、音乐的灵动韵律融入思政教学,实现了“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在胡嵘苹的精品课程中,有洋溢着家庭温情的《父母多爱我》,有充满童真童趣的《画画我自己》,有饱含家国情怀的《中国有了共产党》,还有彰显社会关怀的《童眼看脱贫 点亮中国梦》。这些课程采用故事讲述、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孩子们的心灵受到触动,情感产生共鸣。
胡嵘苹善于将课堂打造成一个“有温度的空间”,巧妙地将身边的点滴小事与课本中的经典故事相连接。在讲述烈士赵一曼的故事时,她声情并茂、至情至真地朗读,孩子们当场落泪;在《拉拉手交朋友》的课堂上,她精心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游戏互动环节,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学会悦人悦己,感受同学之间真挚的情谊。
“课堂因情意而绽放光彩,学生因情意而得到滋养。当情感真正在课堂中流淌,素养便会如春雨般悄然浸润孩子们的心田。”胡嵘苹感慨地说。
倘若说“情意课堂”为思政教育注入了温暖的人文关怀,那么“科创思政”则让它更加紧密地贴合新时代的飞速发展脉搏。
东莞,这座以“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为鲜明特色的城市,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胡嵘苹敏锐地捕捉到孩子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同时意识到价值观教育在这一领域的相对滞后。于是,她大胆提出将思政教育与科学教育深度融合,让孩子们在探索与创造的奇妙旅程中,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深深植入心中。
在《科技力量大》的课程中,胡嵘苹巧妙运用“时光门”这一创意元素,带领孩子们穿越时空,领略屈原《天问》中对宇宙的深邃思考、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蕴含的智慧光芒,再到袁隆平“禾下乘凉梦”所展现的伟大情怀。通过这一系列体验,孩子们深刻感受到科学家们的探索精神和崇高追求,从而厚植科技报国的远大志向。她还借助AI技术,让孩子们与林则徐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亲身感受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和凛然的爱国主义情怀。
胡嵘苹坚信,新科技的发展将孕育出新的道德观念、伦理准则和素养要求。而教育者的使命,就是以人的情感为纽带,驾驭新科技,让其在课堂上发挥积极的助力作用。
授人以渔,以“挑剔、折腾、痴迷”诠释担当
作为东莞市东城思政教研员,胡嵘苹肩负着培养青年教师的重任。她以严谨的态度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带领团队一课一课地精心打磨。同事们笑称她“挑剔、折腾、痴迷”,而这恰恰是她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的真实写照。
挑剔,源于她对每一节课质量的极致追求。她带领团队反复修改教案、精心演练每一个教学环节,力求做到尽善尽美;折腾,体现在她不顾身体的不适,在刚刚动完手术第五天,就毅然踏上赴贵州、新疆、张家界送教的路途,只为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传递到更远的地方;痴迷,则是因为她对课堂充满无尽的热爱,花费整整一个礼拜的时间,精心打磨出43页的详实内容。
“我先以身作则,他们才会积极跟上。”胡嵘苹坚定地说,“育学生,也要育老师。”在她的悉心指导下,46位教师成长为省市骨干教师,她所带领的教学团队更是荣获“全国优秀教研团队”的殊荣。
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胡嵘苹始终不忘自我提升。“唯有不断学习,紧跟时代步伐,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她紧跟新教育的潮流,不断探索创新,以“躬耕田野”的精神为目标,致力于打造“理想课堂”。她认为,能够荣获最美教师的称号,离不开持续不断的学习与进步。“我不认为这些荣誉仅仅属于我个人,它是我们整个东莞教育团队的集体荣耀。”她说。(白炅、实习生王开阳)
下一篇:学习语|强教必先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