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明慧
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强调“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探索“五育”并举推进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路径,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德育筑基:
夯实积极心理品质的价值根基
在价值多元化的数字时代,“德育”通过构建精神坐标系增强大学生心理定力。积极的价值观在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显著提升个体幸福感。以德育心,能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道德品质和积极的价值观念,赋予他们面对心理逆境和困难时的坚定信念和积极应对能力,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价值基础。
高校应积极创新德育实践形式,充分利用思政课堂、主题党日活动、主题班会、志愿服务等多种载体。例如结合“红色文化”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传承先辈英勇无畏的精神;通过“道德讲堂”邀请楷模分享成长历程,汲取优秀榜样的力量。这些创新实践不仅促进了德育与积极心理素养培养的深度融合,更引导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德育为魂,助力大学生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和坚定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智育革新:
构建积极心理品质的认知体系
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时代,“智育”通过构建创新思维体系增强大学生心理弹性。大学生认知水平、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增强其心理韧性。以智育心,通过深化大学生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及实践方法的理解,培养积极心理学的思维方式,提升适应能力及创造力,帮助学生在面对困难挑战时保持乐观态度,在逆境中展现强大的心理韧性,培育其成长型思维体系。
高校应在尊重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构建“理论+实践”的智育培养体系。在理论层面,开设“积极心理学”“幸福公开课”等课程,系统讲授积极心理学理论和思维方法;在实践层面,组织“正念训练工作坊”“积极情绪体验营”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方法,创造更多的“心流体验”。以智育启迪,助力大学生成为具有灵活思维能力和无限心理潜能的未来栋梁。
体育强心:
筑牢积极心理品质的生理保障
在压力日益繁重的社会环境下,“体育”通过强化大学生身体基本素质以增强心理灵活性。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坚韧心理品质的培养具有直接促进作用。以体强心,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够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效缓解心理压力、改善消极情绪、增加积极体验。体育活动的团队合作性质既有利于大学生培养社交技能,也能够磨练其毅力及抗挫折能力,从而培养其坚定的意志品质。
高校应将体育锻炼作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重要抓手,根据不同学生身体素质、兴趣特点和心理需求,开发形式多样、丰富有趣的体育项目,如“趣味心理运动会”“校园定向越野”“阳光晨跑”等,锻炼意志品质与抗压能力;开展“运动减压培训”“团体素质拓展”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成败,培养积极心态和坚定信念。以体育为媒,助力大学生成为拥有豁达人生态度和坚韧意志品格的时代先锋。
美育疗愈:
滋养积极心理品质的情感源泉
在精神需求日益增长的时代,“美育”通过滋养情感的源泉增强大学生心理的感知力。以美润心,通过审美教学或艺术活动,培养大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创造情感表达渠道,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温润美好心灵。多项研究表明,艺术创作有助于放松我们的神经系统,能够显著缓解焦虑、抑郁的情绪。
高校应营造“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开设艺术鉴赏、文学创作等美学相关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审美知识及观念;将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开展“艺术疗愈工作坊”,通过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帮助学生释放情绪、缓解压力;组织“校园文化节”“校园游园会”等特色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艺术,感受美好;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经典,开展“传统美学体验营”,体验东方美学智慧,培养文化自信和审美情趣。以美育为径,助力大学生成为具有高尚审美情操和丰富情感体验的时代新人。
劳育赋能:
锤炼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根基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劳育”通过锤炼劳动技能增强大学生心理的延迟满足能力。以劳健心,通过引导大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取向。学生不仅能在劳动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及社会责任感,体验协作互助的友爱精神,更会因为劳动成果的创造提升自信与自尊水平,获得自我效能感。重复性的劳动创造也能提高学生的专注力,这种“心理肌肉”的锻造是抵御即时满足诱惑的重要屏障。
高校应鼓励大学生多参与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活动。结合专业学习,让学生感受专业知识与劳动价值间的转化;组织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其关爱他人的积极心态,享受助人的快乐体验。以劳育为基,助力大学生成为具备实干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栋梁之材。
展望未来,高校应进一步深化“五育”融合,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为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坚实力量。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本文系南京工业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心理育人视域下对大学生‘躺平’现象的疏解路径探析”〈SZ2025031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