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在当今社会,思潮多元化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现象。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各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在社会中交织碰撞,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文化生态。高校作为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思政教育在这一背景下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与担当。如何应对社会思潮多元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高校思政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高校思政教育必须直面社会思潮多元化的现实。多元思潮的涌现,既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也带来了挑战。一方面,多元化的思想交流有助于拓宽视野,激发创新思维;另一方面,信息过载和价值观冲突也容易导致思想混乱,尤其是对尚未完全形成独立判断能力的大学生而言,更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不能回避这一现实,而应主动应对,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理性看待多元思潮,增强辨别能力。
其次,思政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多元思潮的背景下,单纯的知识灌输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思政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思潮的根源、逻辑和影响,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例如,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辩证思考,增强对错误思潮的免疫力。
再次,高校思政教育应强化文化自信的培育。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增强,部分学生可能盲目崇拜外来文化,忽视本土文化的价值。思政教育应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文化自信并非排斥外来文化,而是在开放交流中实现文化的创新与发展。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能够在多元思潮中保持清醒,坚定文化自信。
此外,思政教育还应注重实践导向。理论教育固然重要,但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高校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增强社会责任感。例如,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农村,了解基层社会的实际情况,既能拓宽视野,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