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小王只考上了一所双非本科——某省属高校的地质学专业。身边人一听“地质”,就会问:“这是不是挖矿的?”当时他自己也不知道。
本科四年,他很努力。别人打游戏谈恋爱,他在图书馆学习,实验室记岩性,回宿舍熬夜补英语。
2014年第一次考研,差了3分;咬牙再战一年,2015年终于考上一所211的地质工程硕士。
导师是搞地质的大牛,团队几十号人,项目多得做不完。小王踏实肯干,很快被留下硕博连读。博士6年,他跟着导师跑遍西南山区,滑坡、泥石流现场没少去。
白天扛仪器,晚上写代码、改论文,头发一把一把掉。好在成果没白出——发了七八篇SCI,还参与了几个国家级项目。
2021年博士毕业,他以为好日子来了。结果投了一圈211、985高校,简历石沉大海。
有次面试,对方委婉说:“你成果不错,但本科……不是双一流,我们今年卡得严。”他心里咯噔一下:10年苦读,本科出身还是没法改变。
没办法,先做博后吧。两年时间,他拼了命:拿下博士后基金、省基金,2023年居然把国家青年基金也拿下了!
合作导师都说:“小王,你完全能留校。”可最后,还是因为“本科学校太弱+没海外经历”,被刷了下来。
2023年,他回老家,进了当地一所双非高校。待遇看着不错:年薪50多万,安家费60万。可合同白纸黑字写着:4年内必须拿下国家面上基金,否则走人。
现在他33岁,单身,住在学校分的旧宿舍里。每天6点起床,改基金本子、带学生、上课、写论文,凌晨还在回审稿邮件。
照镜子,发际线快退到头顶,鬓角也白了。朋友劝他:“别光搞科研了,该成家了。”他苦笑:“连饭碗都还没端稳,哪敢拖累别人?”
过年回家,老爹问他:“你现在是教授了吧?”他说:“特聘教授,但实际还是讲师。”老爹沉默半天,嘟囔一句:“以为博士毕业能出人头地,现在咋这么难?”
他没答话。第二天一早,又坐回书桌前,对着电脑改基金申请书。窗外天还黑着,楼下车都没响,只有键盘咔嗒咔嗒响。
他知道,自己可能一辈子都进不了名校,评不上大教授。可那些在泥地里布的监测点、在实验室熬的通宵、在论文里写下的每一个数据,都是实打实的。
他不是天才,就是个普通地质娃,靠着一股傻劲往前爬。
路还长,坡还陡。但只要还能爬,就不算输。——日子难,但没垮;没结婚,但没躺平;头发少,但心还没老。
未来咋样?不知道。
但该干的活,还得干。该写的本子,还得改。
毕竟,地质人嘛,习惯了在石头缝里找路。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