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龙江日报)
转自:黑龙江日报
□彭磊
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校学生正确价值观以及品质素养的重要路径。伴随教育的深化改革以及教育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数字思政”的生成与实践是趋势也是必然。
加大基础建设,健全“数字思政”数字环境。“数字思政”的实施本质上就是依托先进的数字技术、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开展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调开放、共享的教育环境,力求打破传统教育形式的局限。因此,高校应加强对数字环境的建设,一方面,要加大对先进数字技术的引进力度,包括大数据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等,通过数字技术的引进与应用,打造场景化、可操作、体验性强的思政教育环境。另一方面,利用数字技术,深度挖掘与整合教育资源,完善教育服务功能,全方位改进与革新教学考核,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现实生活,以教育服务学生成长和发展。
实施技术推进,完善“数字思政”系统平台。首先,高校要深度挖掘与分析教育场景需求,以此为核心对系统平台的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实现数据、算法、算力以及应用平台等多角度、多层面深度融合,提升系统平台的功能性与服务性。其次,高校要对校内的各教育平台进行有机整合,包括思政教育平台、职业发展平台、学科教育平台等,打破传统校内各教育平台、管理单位间的“数据孤岛”,确保校内数据资源在时间上、空间上以及场景上实现全链路融会贯通。最后,高校要加强校园智能网络建设,实现智能网络在校内全面覆盖,完善相关的智能设施设备建设,为“数字思政”的实施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积极转变思路,创新“数字思政”教育形式。创新教育形式是全面贯彻数字思政的关键路径,一方面,高校要科学应用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开发和创建集视频、图文、动画等于一体的教育形式,改变传统单一的讲授式教育形式,使思政教育更加生动、形象、有趣。另一方面,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线上教育工具,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形式,拓宽教育空间,打造多元化的教育场景,让思政教育能够真正实现与学生的生活融合,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关联,提升教育的实效。此外,高校还应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利用数字技术分析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开展个性化教育和服务。
采用双向驱动,优化“数字思政”运转模式。一方面,教育者要进一步加强对导向型绩效指标的建设与完善,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字思政”实施成果评估体系,基于成果评估持续优化和完善“数字思政”实施方案,构建“设计-实施-评估-优化”的闭环运转体系。另一方面,教育者要充分分析受教育者的需求,主动设计与受教育者需求相符的“数字思政”教育场景,采用虚实融合的创新原则,驱动“数字思政”的智能化升级。通过教育者的主动供给以及受教育者的需求分析,构建双向发力、双向驱动、科学互补的“数字思政”运转模式。
推进组织协同,打造“数字思政”工作队伍。在工作队伍建设方面,首先,高校要组织开展数字化教学培训活动,加强对教师的数字技术实践指导,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路径,提供丰富的培训资源,使师资队伍能够掌握数字技术,并能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灵活运用数字技术优化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其次,高校要鼓励教师通过团队合作以及个人创新等方式进行数字化思政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不断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创新思政教育形式,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及教育水平。最后,高校要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师激励机制,对“数字思政”实施中表现突出以及做出巨大创新成果的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表彰,能够有效激发教师在“数字思政”实施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教师的创新创造潜能。
“数字思政”是技术与教育融合下的必然产物,也是高校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数字思政”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技术的全方位、多层次融合,完善“数字思政”系统平台、优化“数字思政”运转模式、打造复合型的工作队伍,为“数字思政”高质量实施提供保障。
(作者单位:空军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