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衢州日报)
转自:衢州日报
记者 郑理致 通讯员 周玮铭
走在衢州第三中学的校园里,除了能听到琅琅书声,还能看到一些别致的风景,比如树杈间悬挂的造型各异、色彩斑斓的小木屋,这是学生为鸟儿打造的家。它们不是课外兴趣小组的成果,而是该校技术教研组精心设计的常态化课堂。
从充满童趣的鸟窝,到蕴含智慧的智能系统,衢州三中的技术课堂正在用实际行动,打破学科的壁垒,连接知识与生活,联通现在与未来。老师们播下的不仅是技术的种子,更是创新、实践、合作的种子。这些种子,必将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助力他们成长为具备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自信地走向未来社会。
从“纸上谈兵”到“真刀真枪”
“制作鸟窝是高一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中‘模型制作’这一节的主要内容。”10月15日,衢州三中高一技术组老师范晶告诉记者,老师们不希望学生只是停留在课本插图和理论描述上。通过思考,大家觉得可以让学生动手把模型做出来挂到树上,真正成为鸟儿的家,同时让同学们去观察、去验证。有了这个想法,他们决定以“为校园小鸟安家”为项目主题,开启一场跨学科、重实践的项目化学习探索。
在开学前,高一年级技术教研组就进行了多次研讨。
“以往是按部就班从第一章讲起,学生觉得知识点割裂,不明白学这门课有什么用。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把前面的知识点,比如技术的性质、设计的一般过程等,都融合进去。”范晶介绍,为此他们选择了“鸟窝”这个项目,因为它贴近生活、易于操作、成果可见,并能与校园生态环境完美融合。
项目实施过程是一场协同作战。通用技术老师负责核心的技术原理讲解与制作指导;美术老师受邀参与,指导学生思考鸟窝的外观设计与校园环境的和谐统一;学校后勤部门则提供了专业的钻孔、开板等设备支持。这种多部门、多学科的联动,为学生构建了一个真实的问题解决场景。
课堂上,范晶老师和詹林生老师首先引导学生思考设计鸟窝需要考量的一系列因素:入口孔洞的大小如何防止天敌入侵?内部结构如何通风、排水?外表是否需要进行伪装?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领取工具和材料,在参考基础图纸的同时,被鼓励加入自己的创新巧思。
手电钻的嗡鸣声、木锯的沙沙声、热烈的讨论声……构成了技术课堂的新常态。高一(12)班学生黄佳彤所在的小组在鸟窝前设计了独特的“食槽”,并采用了柔和的粉绿配色;张梓涵小组则考虑到校园里松鼠、野猫较多,选择了不起眼的棕色,并设计了可翻盖的屋顶便于清理;余志峰小组则专注于结构的稳固,对每一条缝隙都精益求精。
“以前觉得技术课有点枯燥,现在自己锯木头、打磨、组装,虽然过程辛苦,但看到成品挂上树梢,那种成就感无法形容!”余志峰同学感慨道。他的感受代表了大多数学生的心声。原本存在于书本上的“技术”“设计”“创新”等词汇,通过亲手实践,变成了可知可感的真实体验。
通过这一项目化课程,范晶观察到学生发生的显著变化:“现在问他们什么是技术,他们会指着自己做的鸟窝说‘这就是技术’,他们能理解,技术是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是为了解决特定问题。比如木工技术,其背后的科学原理是物理和数学,但如何运用这些原理造出实物,就是技术的范畴。”
范晶表示,这种理解,远比死记硬背定义要深刻得多。
从木工榫卯的精细到智能物联科技
制作鸟窝,并不是衢州三中技术学科项目化学习的起点。早在去年,技术教研组就开始探索开展项目化学习。
高二年级的技术课,戢丽娟老师将“便携式板凳的制作”作为实践项目。学生们从草图设计开始,充分利用瓦楞纸这类简易材料,结合学校实验室的加工设备,展开头脑风暴。他们不仅要考虑板凳的美观与创意,更要深入探究其承重性、稳定性与便携性。
项目后期,一场别开生面的“板凳制作大赛”上演了:承重测试环节,有的板凳能稳稳承载30多本厚重的教材;拆装比拼环节,学生们比速度、比拆装后结构的完好度;还有的用电子秤精确比较作品的轻量化水平。整个制作过程中,学生们弘扬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每一个细节反复推敲,深刻体会从设计到制作、从测试到优化的完整流程,其间团队协作意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极大锻炼。
到了高三年级,技术课堂则迈向了智能化与系统化的新高度。陈欢欢老师和朱欣瑜老师带领学生在学习“信息系统搭建”的内容时,挑战的是“物联智能农业大棚控制系统模型”的搭建。这个项目深度融合了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学生们需要搭建一个能够实时监测并自动调控大棚内环境的系统模型。系统要能检测空气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及土壤湿度,并能根据预设参数,自动启动通风、加湿、补光等设备。有的学生甚至深入学校的“农业基地”进行实地调研,以确保设计方案更贴合实际需求。
从方案设计、硬件选型与搭建、传感器数据采集、程序编写到全系统联调测试,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分工协作,成功地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模拟农业生产场景。这不仅让他们掌握了前沿的科学技术知识,更培养了其系统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
“从制作一个简单的鸟窝,到搭建一个智能农业系统,我们是在为学生构建一条循序渐进的技术能力阶梯。”教研组的老师们这样总结他们的设计思路,“通用技术侧重于物理世界的构造与实现,信息技术侧重于数据的处理与程序的编写。两者在高端项目中必然是紧密结合的。技术教研组的老师们通过一个个项目,让学生提前感知这种融合的魅力,激发他们对未来科技领域的兴趣。”
从深耕“双新”土壤到播撒创新种子
这些精彩纷呈的项目化学习背后,是一个富有活力与创新精神的教研团队——衢州三中技术教研组的辛勤努力。这个由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个备课组深度融合而成的集体,始终秉持着对技术的热忱和对教育的高度责任感。孜孜深耕“双新”土壤,在学生心田播撒科学创新的种子。
在“新课程、新教材”(“双新”)背景下,教研组高度重视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学习。他们严格落实学校教研室的教学常规,定期组织开展集体备课、专题教研讨论、校外观摩学习等活动。老师们在教研会上畅所欲言,分享各自在项目化教学中的心得与困惑,共同探讨如何更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项目结合,如何设计更能激发学生潜能的评价机制。
“我们是一个协同作战的团队,”教研组一位老师表示,“无论是鸟窝项目还是智能大棚,都不是某一位老师的单打独斗,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共同研究课标、分析学情、开发项目、整合资源,确保每一个项目都能精准服务于教学目标,真正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
正是这种务实求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教研氛围,为项目化学习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老师们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项目的设计师、资源的协调者,与学生共同成长。
从一个充满童趣的鸟窝,到一个蕴含智慧的智能系统,衢州三中的技术课堂正在用实际行动,打破学科的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