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 璜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显著特征,是契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形态。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从坚持科技创新导向、构建新质生产力人才培育支撑体系、实现数字化深度赋能等维度,推动新质生产力人才培育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双向互动,可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进而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
坚持科技创新导向
学科布局是高校服务国家科技战略需求的关键基石。高校需围绕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战略需求,坚持科技创新导向,构建动态适配的学科专业体系。
全面审视既有学科体系,系统优化学科布局。积极推动传统学科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催生智能制造等学科方向,使其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设立相关学科专业,积极探索跨学科融合新路径,构建更为科学、合理且契合时代需求的学科体系,为新质生产力人才培育筑牢坚实的学科根基。例如,清华大学成立的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即整合了心理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资源,在脑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协调,组建跨学科、跨学院的科研团队。例如,中国科学院大学针对能源存储与转换领域的关键问题,组织能源、材料、环境等多学科研究人员开展协同研究,成功研发出高性能新型储能材料与技术,为解决能源存储难题提供新方案。
重视科研项目选题,推出高质量科研成果。鼓励科研人员深入企业、行业一线调研,洞察生产实践中的痛点与难点,据此确定研究方向和课题,开展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研究。加强科研过程管理,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科研项目按预定计划和质量标准推进。完善科研项目评审机制,从市场应用角度对科研项目进行评估和指导,提升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和可转化性。
建立多元化收益分配方式,坚持长期产权激励与现金奖励相结合。对于本校因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企业,可给予科研人员一定比例的股权或期权,使其共享科技创新发展红利;依据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情况,定期向科研人员发放分红,给予其成果转化经济回报,激发科研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构建新质生产力人才培育支撑体系
“四链融合”构成新质生产力人才培育支撑体系的底层逻辑,为新质生产力人才培育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双向互动注入强劲动力。
人才链在“四链融合”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是新质生产力人才培育的主体力量。高校应针对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实施差异化策略,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本科阶段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基础培养的融合,拓宽学生知识面,为跨学科学习和研究筑牢根基;研究生阶段聚焦专业深度和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投身前沿科研项目,为创新链、产业链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创新链是“四链融合”的动力。高校通过设立科研基金、搭建科研平台等举措,激励教师和学生开展前沿科学研究,产出创新成果。例如,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开展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交叉领域研究,探索大脑认知原理与人工智能算法的融合,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为该领域发展筑牢理论基础。
产业链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基础。高校应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产业学院等,强化校企合作,助力新质生产力人才培育在产业实践中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比如,江苏大学与吉利汽车共建汽车产业学院,依据企业人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工程师参与教学,学生参与企业实际项目,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资金链是新质生产力人才培育的坚实保障。政府可设立产业扶持基金,引导资金投向新兴产业,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为产业人才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企业作为经营主体,可与高校合作开展科研项目,提供科研经费和设备支持,全方位助力人才培养。比如,华为公司与多所高校合作开展5G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科研项目,并在高校设立华为奖学金,激励学生投身相关领域的学习和研究。
实现数字化深度赋能
打造智能化教学平台和学习环境。借助机器学习算法,深度剖析学生学习进度、答题准确率、在线学习时长等数据,并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路径与内容推荐;引入物联网技术营造智能化教学环境,实现教学设备互联互通、教学场景快速切换与智能化管理;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并分析海量教学数据,全面洞察学生学习行为和需求趋势,通过优化课程内容讲解顺序、调整教学方法来精准调整教学策略,推动新时代人才培养方案更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
建立云端实验室和协同研究网络。云端实验室基于云计算、虚拟化和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搭建,将传统实验室功能数字化、云端化。科研人员通过网络接入,即可远程操控实验设备、进行实验操作并获取实验数据,提升实验资源利用效率。协同研究网络通过搭建在线协作平台,紧密连接不同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科研人员,形成跨机构、跨领域的科研合作共同体,实时共享研究成果、交流科研思路,为解决复杂的科研问题提供更多思路和方法。
优化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科研人员完成一项研究成果后,可将相关数据、论文、实验记录等信息上传到区块链,确保成果原创性和归属权,增强科研透明度和公正性,以诚信科研助力新质生产力稳健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国考来了!肥西招录13名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