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淀区智学苑小区广场,五年级学生正拿着卡片,手把手教一位奶奶玩“健康骰子大作战”。
旁边,还有学生用“彩虹饮食法”教居民搭配膳食:“红色番茄配绿色青菜,再加点瘦肉,营养才均衡!”阜外医院的医生也笑着补充建议,围观的居民里三层外三层……
AI 时代,守护孩子对生命的共情、对他人的温暖、对生活的热爱这些“软实力”,成了教育绕不开的课题。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西二旗分校在这一方面做得十分到位。
眼下,在“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教联体”协同育人格局下,这所有温度的学校正打破校园围墙,把情感培养、能力提升融进社区的角角落落。
在这儿,学校打造了“五暖社区”的框架,非常巧妙地联动家校社医多方力量,让教育不再是校园里的独角戏。
具体如何?让我们一探究竟——
01
教育入社区
五暖框架织就情感支持网
为了让教育真正扎根社区,学校围绕孩子成长的全场景,搭起了 “暖心”“暖融”“暖援”“暖育”“暖文”五大社区,形成教育进社区的系统体系。
暖心社区的核心功能聚焦学生身心健康守护。据了解,学校定期开展心理辅导,为教师与家长组织专业培训,提供一对一心理咨询服务。就像学校曾举办的心理嘉年华活动,爸妈穿上人偶服给孩子拥抱解压,现场还设桌游摊位帮孩子调节情绪,满是治愈感。AI心理平台会根据学生日常反馈推送个性化心理知识;健康方面,学校开展年级、校级“三减三健”主题活动,持续发挥健康旗舰班的辐射作用,比如,鼓励学生挑战“一周不吃糖”“一周少盐”等小目标,评选出坚持最好的班级授予“健康旗舰班”称号,带动全校养成健康习惯。
暖融社区以社区为纽带,打通家校沟通的“最后一公里”。时常开展家长沙龙,分享实用的沟通技巧,比如如何听懂孩子的“反向表达”,当孩子说“不想写作业”时,可能是在期待一句“今天是不是累了”的关心。值得关注的是,学校还设置“父母成长阅读角”,让育娃经验共享。
暖援、暖育、暖文社区,从不同维度为孩子的情感成长助力。暖援社区组织学生走进星空小镇、云上探访珠穆朗玛峰中科院研究站;暖育社区推进“1+N”少先队项目团队架构,鼓励队员自编自导自演校园情景广播剧,将品德教育融入生动剧情;作为海淀区首批国际理解先进校,暖文社区还开展与法国友好校的联动活动,学生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培养了跨文化交流中的包容与尊重。
这五大社区相互联动,形成一张完整的情感支持网络。当孩子在自主管理上遇到困难,暖心社区的心理老师、暖融社区的家长、暖援社区的实践导师会共同介入,为孩子提供扎实的帮助,真正实现“每个孩子都被看见、被理解”。
02
活动玩出花
社区里的教育藏着鲜活成长力
精神卫生日嘉年华、智学堂、太空种子、为劳动者拍照……依托“五暖社区”,学校搞了不少有意思的活动,有温度、有细节、有特色!
就比如在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学校联合阜外医院办了场特别的活动。从筹备开始,学校出思路定方向,医院提供专业医疗支持,社区帮忙协调场地,家长全力配合,学生自己写脚本、做教具,每一环都满是联动。
活动当天,学生们化身全能小讲师,阜外医院的专家守在一旁打配合,让知识的传递既有温情,又有权威保障。
“骰子大作战”前,小讲师李梓轩手持卡片细致讲解规则,手把手指导老人参与,在协作中拉近邻里距离,“暖邻”之情悄然升温。
“舌尖上的营养”区,学生讲师团结合阜外医院提供的营养手册,用“彩虹饮食法”教居民搭配膳食:“红色番茄配绿色青菜,再加点瘦肉,营养才均衡!”专家不时补充点评,让“暖学”“暖情”落地生根。
“心理大挑战”中,赵宇辰用“破窗效应”类比情绪管理,阜外医院专家随即接上:“及时调节小情绪,就像维护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器官小百科”里,戴着手绘器官头饰的学生边演示边讲解,专家则纠正运动姿势,将“暖身”“暖心”理念具象化。
“体能比拼”“情绪管理”环节,学生裁判精准指导、分享减压妙招,居民们写下烦恼投入“魔法箱”,在欢笑中解锁健康生活方式。
可以说,这场活动打破了场景壁垒,完美诠释了“家校社医”协同育人的内涵。
活动反馈也十分棒,参与的王奶奶赞不绝口,“听孩子讲课,看专家答疑,还认识了邻居,这样的活动太实在!”
家长们则表示十分惊喜:“孩子真的成长了,从课本到讲台,表达力和责任感都强了!”
除了联动多方的健康活动,学校和社区一起打造的“智学堂”,也是家校社融合的比较典型的案例。
孩子们有了和北大教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还拥有了一个多元又值得敬畏的社会课堂。智学堂的老师们全心付出,为孩子和社区居民授课。
值得关注的是,学校以智学堂为起点,还打造了旗米课堂、大咖课程、院士有约等系列活动,更主动招募家长、社区、政府、社会力量成为教育合伙人,一起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这种开放办学的方式,把学校、家庭、社区的力量拧成了一股绳,凝聚成实实在在的教育合力。
学校还通过家校班主任讲座,为家长分享育儿实用技巧,进一步拉近家校距离。
同样有特色的还有学校联合微博发起的“太空种子计划”。学生得和家长或同学组队,每组至少3人,一起制定7到21天的集体成长目标,都是小事,比如每天一起做饭,睡前整理书包等。
领到太空种子后,学生要在劳动课上学种植知识,然后精心照料种子,还要完成双重记录,一边用绘画或文字记下种子的生长变化,一边写下自己的成长故事。
有孩子说,看着种子从发芽到结果,自己也慢慢学会了担当,连对生命的共情力都变强了,这正是学校所说的“以生命陪伴生命”,让孩子在自主体验中实现道德与情感的双重成长。
后来,太空种子计划也在社区火了起来,学生们种出来的蔬菜成熟后,会送给社区的独居老人。
在社区志愿行动中,孩子们也用实际行动传递温暖。地铁站里,学生们化身追“锋”旗帜少年,时刻准备着为有问题的乘客提供帮助。五一劳动节的时候,孩子们还开展了致敬劳动者的互动活动,走近不同岗位的劳动者,为他们拍摄有故事感的照片。
03
校社双向贴贴!
人情味拉满
在“教联体”协同育人的背景下,学校的教育进社区,不止滋养了孩子,也让社区变了样。
对孩子来说,这些社区实践真的让他们自己获得了成长,学会了很多支撑自己内核的一些东西。在遇到问题,或是面对未来选择和生活的时候能够有自己的想法。比如当小讲师锻炼了表达力,做志愿学会了担当。这些AI替代不了的“软实力”,成了他们成长里的闪光点。
社区也因为这些活动更有温度了。心理嘉年华上的互动、家长沙龙里的交流、志愿行动中的互助,让邻里不再是点头之交。健康知识、文化活动的融入,也让社区更有活力。
同时,“教联体”让家校社医真正拧成了一股绳。学校出教育点子,社区搭实践平台,家庭积极参与,医院提供专业支持,四方联动让教育效果实实在在落了地。在这个过程中也整合了多方力量,让社区、专家成为了校外教育资源库。
用学校负责人的话说:“这里的教育正发生着深刻而温暖的改变,不是因为我们做了什么特别的事,而是因为我们把每一件普通的事都做得特别用心。”
未来,随着“五暖”理念与多方联动的持续发力,这所学校的教育进社区实践,想必将成为滋养孩子“不可替代力”的重要土壤。
编辑 | 京教君
内容来源 |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西二旗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