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日报)
转自:河北日报
以“三赋能”机制锻造跨学科融合型师资队伍
——衡水市第十三中学激潜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的核心力量。2023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明确要求“强化跨学科综合教学”并“提升教师和教研员专业化水平”。面对新使命,中小学教师必须超越单一学科视野,主动构建跨学科融合教学能力。基于此,衡水市第十三中学以“解放生命,激爆潜能”的“激潜教育”理念为引领,在实践中构建了思想、业务、机制“三赋能”模式,着力破解师资队伍建设难题,为建设高素质融合型教师队伍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
顶层设计 高位推进
将教师队伍锻造成为一支卓越的团队
制定战略规划。学校党委深刻认识到跨学科融合教学对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意义,将锻造跨学科融合型师资队伍确定为学校发展的核心战略,出台《衡水十三中关于深化“激潜教育”构建跨学科融合型教师队伍的实施意见》,明确“思想赋能、业务赋能、机制赋能”的实施路径,旨在通过打破学科壁垒,激发教师潜能,凝聚育人合力,提升立德树人工作水平。
高位部署落实。将“三赋能”师资队伍建设模式纳入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年度党政工作核心任务,与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同部署、同落实;融入“三全育人”工作体系,推动教师能力素养向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聚焦。
加强组织保障。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跨学科师资队伍建设领导小组”,积极构建“党委统领、部门协同、学科组运作、教师主体参与”的运行机制,形成自上而下强力推动与自下而上主动探索相结合的联动格局,充分整合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和力量,营造了全员共建“融合型团队”的良好生态。
示范带动引领。学校领导班子和学科带头人率先垂范,主动参与跨学科教研活动和项目设计,带头学习前沿教育理论和跨学科知识,特别是在理解和应用党和国家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要求上坚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以“关键少数”的躬身实践,带动“三赋能”模式在全校范围内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搭建平台 创新载体
支撑专业成长成为一种最美探索
创立“跨学科协同教研中心”。作为教师开展融合教研的主阵地,该中心定期组织“引领·融合·创新”主题研训,推行“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务实教研策略,采用“集体备课—课堂观察—反思研讨—优化迭代”的教研流程,为教师提供常态化、制度化的跨学科交流平台。
打造“激潜教育”大讲堂。学校党委书记带头开讲,以《跨学科融合:激爆学生潜能的路径探索》为题作首场报告,激励各学科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踊跃登台。围绕“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程融合”“数字技术赋能跨学科教学”“项目化学习的实践与反思”等主题,已举办系列专题讲座和报告,成为提升教师融合能力的重要平台。
引入高端专家资源。学校积极与高校、教科研机构及知名教育企业合作,引入“未来教育家”“名师引领计划”等高端培训项目,搭建“线上线下结合、校内校外贯通”的学习平台,为教师提供接触前沿理念、掌握先进方法、开阔教育视野的机会,使其在紧跟教育变革步伐中更新知识结构、增强育人本领。
汇编“融合实践成果”。学校定期辑录《“三赋能”模式下跨学科教学实践案例集》,为教师搭建成果展示、经验分享的平台。自模式推行以来,已汇编典型案例数十个,集中反映了教师在突破学科边界、创新教学方式、提升融合素养方面的积极探索与显著成效,展现了他们坚守育人初心、勇担时代使命的精神风貌。
搞活形式 深化研训
推动教学创新成为一种最美风尚
组织“跨学科主题教研沙龙”。沙龙活动定期举行,校领导分头深入各教研组,与教师们围绕特定主题(如“碳中和校园探究”“家乡文化遗产保护”等),共同研讨跨学科教学方案设计。大家畅所欲言,分享见解,特别注重联系教学实际和学生生活,把个人的学科知识、教学困惑和解决思路摆进去,碰撞思维火花,启迪教学智慧,形成了“一组一特色、一科一亮点”的融合教研生态。
举办“跨学科教学能力比武”。学校每年组织开展跨学科教学设计和说课比赛,鼓励教师以团队形式参赛,围绕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设计融合式教学方案。通过竞赛锤炼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现场展示能力,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涌现出一批跨学科教学的种子教师和优秀团队。
开展“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周”。每学期设定专门周期,集中开展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活动。各学科教师协同指导学生围绕驱动性问题,开展深度探究、动手实践和成果创造。通过项目展示、成果汇报、微论坛等系列活动,积极营造“在做中学、在创中悟”的融合教育环境,吸引广大师生踊跃参与,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创新风景线。
打造“数字教研新引擎”。积极用好用活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及各类优质数字资源,组织开展基于平台的跨学科协同备课、在线研讨和案例分享活动,使数字平台成为“三赋能”的加速器;开展“融合教学之星”“优秀教研团队”评选活动,大力营造敢于突破、乐于协作、善于创新的氛围,引导全体教师将跨学科专业发展视为职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和一种自觉追求。
创新模式 提升效能
赋能素养提升成为一种最美涵育
打造“教研+”融合生态。学校充分利用“激潜教育”实践积淀,以“教研+”赋能教师团队建设,多个跨学科教学团队在市级、省级教学能力比赛中获奖;以“教研+”孵化“科创社”“人文社”等学生社团,引领学生在跨学科探究中激发创新潜能,提升综合素养。
构筑“微教研”共享空间。学校以智慧校园建设为支撑,积极搭建数字化教研平台,构建“互联网+教研”模式,推动跨学科研讨从实体空间向虚拟空间延伸,并借助学校微信公众号、教研群等,推出“跨学科案例速递”“我的融合教学故事”“资源推荐”等系列活动,使教师随时随地可参与一场教研的互动。
强化“融合教研”价值导向。积极倡导以解决真实问题、提升核心素养为主,以知识拓展、方法借鉴为辅的教研理念,引导教师在明确自身专业优势和跨学科增长点的前提下,主动进行主题式学习和研究,在碎片化信息时代,注重筛选、整合、内化那些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指导价值的观点与方法,并将其与独立思考和教学实践深度融合,从而不断强化教师思维的广度和洞察的深度。
推进“教研创融合”赋能发展。学校坚持将推进“三赋能”模式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有机结合,以跨学科教研成果为教育教学创新赋能。例如,学习借鉴项目化学习(PBL)理论,积极探索和推进基于真实情境的跨学科主题教学,打造形成了“学科基础+主题融合”的课程实施新样态;基于对核心素养和STEAM教育理念的学习思考,成功开发并实施了一系列校本融合课程,创建了“人工智能启蒙”“生态与环境”等跨学科学习空间,有效推进了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与未来社会需求的对接。
凝聚改革共识 擦亮激潜品牌
为学校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三赋能”促进了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和能力的整体跃升。校党委以“三赋能”模式为载体,不断激发教师内生动力和专业创造力。制定“骨干引领、全员参与、分层发展”的教师成长策略,谋划“跨学科教研共同体”建设,构建“教学—教研—培训”一体化发展模式和“素养导向、融合创新”的育人模式,打造形成了普通高中激发师生潜能的“十三中样本”,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攀升,社会美誉度不断提高。
“三赋能”营造了潜心育人、勇于探索的浓厚教科研氛围。“三赋能”模式凝聚了发展共识,擦亮了“激潜教育”品牌。广大教师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己任,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取得丰硕成果。教师在省级及以上教学能力大赛、优质课评比中获奖300余项;开发具有跨学科特色的校本课程13门;在核心期刊或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0余篇,立项教育部及省级课题4项。
“三赋能”涵养了学生综合素养与创新精神的优良学风。广大学子得益于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滋养,突破单一认知框架,追求全面而个性的发展,以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乐学善思,勇于实践,精神面貌和综合能力焕然一新。近年来,学生在各类科技创新、人文素养、艺术体育等综合性竞赛中表现突出,累计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200余个,同时涌现出一批具备创新潜质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学生代表。(白祥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