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学习发展报告学前教育专项白皮书发布
“小度”“小爱”能当AI老师吗
“小度小度,为什么……?”眼下,当互联网大佬打造的智能体终端进入家庭乃至校园应用场景,越来越多的小朋友习惯于“小度、小度”“小爱同学”等AI对话口令,甚至把它们当成“无所不知”“有问必答”的数字老师。
昨天在沪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学习发展报告(学前教育)》表明,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学龄前儿童,已然成长于被数字技术包围的社会环境与教育环境中,与便捷、充沛的环境资源共同作用于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是隐形的数字安全风险。
国际上,“欧盟儿童在线”就提出内容风险、接触风险和行为风险的分类模式。经合组织(OECD)也提出风险类型研究成果,认为儿童在互联网时代可能遭遇技术风险,其中除了内容风险和接触风险,还有消费风险,如线上商场、过度消费、电信诈骗,以及信息隐私与安全风险。
当前,儿童网络风险的干预和保护得到较广范围的重视,国内外大量相关政策文件,从各个维度试图保障数据安全、算法安全、伦理安全。但作为连续发布10年的权威年度报告,《2024年中国互联网学习发展报告》形成学前教育专项白皮书则认为,相对而言,对于“幼儿主体性”危机的探讨,还不够成熟。所谓“幼儿主体性”,就是当幼儿在与数字技术互动的过程中,往往被动地接受信息,修正自身认知,从而缺失了自由操作、自然体验、自主建构的机会。久而久之,幼儿便在数字技术的浸润下,忘却了自己作为“幼儿是有能力的学习者”,从而产生“幼儿主体性”危机。
解读中,作为项目组执行主编,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学前教育学院副院长何慧华认为,《中国互联网学习发展报告(学前教育)》将“幼儿主体性”作为年度特征词之一,回应了数字技术浸润下的“幼儿主体性”需求,凸显成果科学性和前瞻性。报告发现,教师所构建的互联网学习环境丰富多元,但存在城乡差异与过度依赖量化评价的特征。同时,技术应用虽拓展了幼儿的学习场景,但存在隐私风险与被动学习问题,因此“幼儿主体性”的危机与机遇并存。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徐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