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如何走好下一步
创始人
2024-04-21 12:01:40
0

原标题:人工智能,如何走好下一步

   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爆火,引发了人工智能领域新一轮的科技竞赛。眼下,人工智能不仅能辅助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还能实现自动驾驶、打造“无人农场”和“黑灯工厂”,成为解锁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钥匙。

   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如何?未来趋势怎样?在日前举行的第十三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暨2023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上,多位专家就此话题展开探讨。

  大模型、具身智能引领新浪潮

   人工智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让生产生活提质增效,为千行百业插上智慧“翅膀”。

   在工业领域,“AI+工业互联网”帮助企业开展智能制造、数字采购、数字营销、智能运维;在农业领域,“无人农场”让农业生产实现播种、除草、喷淋、收割的全过程自动化;在医疗领域,“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辅助瘫痪人士进行康复治疗……

   国产大模型发展迅速,鹏城实验室开辟了分布式协同计算“蓝海”,研制并训练完成“鹏城·脑海”系列通用AI大模型底座。获得本次“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近些年带领团队致力于“中国算力网”的研发和建设,为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和国产大模型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底座支撑。

   “我国单个芯片方面的能力跟国外相比仍有差距。但我们通过芯片、通信、组网技术三个方面的突破,也可以实现万亿级的算力,共同推动我国大模型集群的发展。”清华大学教授孙富春说。

   不少与会专家认为,具身智能将成为人工智能的下一个浪潮。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与现实环境交互的形态。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刘挺认为,具身智能的独特意义在于为实体机器人安上“大脑”,让“机器”真正变成“机器人”。

   2035年,世界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540亿美元。刘挺介绍,人形机器人很有发展潜力,可以在服务场景、工业与物流场景以及军事特种工作等领域代替人工。此外,通用机器人将是大模型落地应用的重要载体。“大模型为通用机器人提供强大的能力,人工智能可以将运算、感知、认知、决策、创造等各类智能集成应用在机器人平台上。”

  警惕数据瓶颈与算力浪费

   数据、算力与算法是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依赖的三个核心要素。大模型的发展则建立在庞大数据和超高算力的基础之上。数据瓶颈与算力浪费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如果把大数据比喻为矿产资源,那么其还有多少可以‘挖掘’的新知识有待分析考量。”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分析。

   在高文看来,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个问题——高质量中文语料不足。“数据和算力是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两条腿,二者缺一不可。我国人工智能在高质量数据方面相对薄弱。放眼世界,中文语料在所有数据中占比较小。虽然中国的数据总量很大,数据资源也丰富,但数据市场的规模化产业化尚待培育。”要想打通目前存在的数据壁垒,政府要发挥好指引作用,为数据的安全性、可用性提供制度保障。

   目前,大模型的参数已经达到万亿级别。郑庆华指出,这类大模型存在过度消耗数据和算力的问题。“没有深度学习时,算力对电力的依赖每20个月翻一番;大模型时代,算力对电力的依赖,每年都要翻10到100倍。可见,算力对电力的消耗呈几何指数增长。”

   由此可见,大模型不仅要消耗大量算力、依赖大量数据,还要投入大量资本。目前来看,这个领域还没有明确的营利模式,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待进一步分析和考量。郑庆华说:“我们不仅需要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还需要建立起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智能发展生态。”

  让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

   大模型和具身智能引领下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在发展进程中如何应对机遇与挑战?

   专家们认为,当前,正处于第二代人工智能向第三代人工智能过渡的阶段。人工智能首先解决计算智能,再发展感知智能,进而实现认知智能,这三者并不是阶段性的,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

   时下热门的大模型并不是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唯一路径。郑庆华指出,借鉴人脑记忆模型、创建机器记忆模型就是其中一种新途径、新思路。大模型依托大数据、大算力和强算法,存在过度消耗数据和算力、灾难性遗忘等固有缺陷。“如果我们能够深度借鉴脑科学中记忆的表征、激活、检索、编码、回放等机制,有望破解当前深度学习与大模型的固有缺陷。”

   如何让人工智能赋能我国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相比“互联网+”,“人工智能+”所涵盖的面更宽,展现出更强的赋能效果。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乔俊飞认为,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的过程中,人工智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要想实现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的新型工业化,让新质生产力发挥更大作用,绕不开人工智能技术。”

   “下一步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要讲理念、讲方式、讲途径,更要付诸实实在在的行动。从企业到高校、从人才培养到科学研究,方方面面都要有人工智能意识、提出明确的举措。”郑庆华说,要把人工智能赋能作为推动创新发展、开辟新域新制的一种重要手段。例如,教育领域可以用人工智能赋能传统学科,改进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让传统学科“老树吐新芽”。

   (记者 王美莹)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西北工业大学与西安工业大学签署... 人民网北京5月22日电 (记者李昉)为进一步探索“双一流”建设高校与省属高校对口帮扶机制,近日,西北...
全面推进数智技术赋能教育变革 原标题:【光明论坛】全面推进数智技术赋能教育变革通过水下机器人作业虚仿实践平台,船舶工程专业的学生可...
武汉大学举办於可训小说创作研...   本报电(记者张鹏禹)近日,“於可训小说创作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举办。活动由武汉大学文学院主办,武汉...
氯硅烷精馏提纯工艺点“石”成“... 原标题:氯硅烷精馏提纯工艺点“石”成“金”记者日前从天津大学获悉,该校化工学院科研团队将矿石中的硅元...
新职业涌现 新赛道开辟(四...   搭配服装、布置场景,旅游的乐趣和明媚的心情,在清脆的快门声中被相机记录下来,化作朋友圈的九宫格…...
林业院校校长齐聚北林大 共话林... 人民网北京5月19日电 日前,以“践行教育强国战略 林业教育的创新与突破”为主题的第六届全国林业院校...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人民网北京5月21日电 日前,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研讨会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举行。来自北...
最新观测数据揭示银河系古老天体... 原标题:最新观测数据揭示银河系古老天体“秘密”  近日,清华大学李菂团队联合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等...
新型基因编辑工具精准嵌入完整基... 原标题:新型基因编辑工具精准嵌入完整基因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博德研究所刘如谦团队联合哥伦比...
全球首例人类膀胱移植手术成功 原标题:全球首例人类膀胱移植手术成功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健康中心和南加州大学凯克医学院的外科医...
人形机器人能否走进千家万户 原标题:人形机器人能否走进千家万户 从泰山上执行垃圾清运任务的“机器狗”,到春晚舞台上扭秧歌的人形机...
科学家成功解析全球雪豹遗传结构 原标题:科学家成功解析全球雪豹遗传结构  记者5月19日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胡义波...
大连理工大学:年轻双手传承古老... 原标题:大连理工大学:年轻双手传承古老技艺“满族刺绣实用性很强,在日常生活用品和服饰上随处可见,其中...
探秘细胞再生,“生物界孙悟空”... 原标题:探秘细胞再生,“生物界孙悟空”飞入太空前段时间成功发射的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有一些“神秘乘客”...
首届“中社杯”全国大学生社会服... 人民网北京5月20日电 (记者李依环)16日-18日,首届“中社杯”全国大学生社会服务实践技能大赛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 人民网北京5月19日电 (记者孙竞)近日,教育部组织中国人民大学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
第二届首都高质量健康老龄化国际... 人民网北京5月19日电 (记者郝孟佳)18日,第二届首都高质量健康老龄化国际会议在京召开。本届会议以...
中国政法大学召开高素质纪检监察... 人民网北京5月19日电 (记者孙竞)18日,高素质纪检监察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专家研讨会在中国政法大学召...
我学者提出全新DNA存储系统 原标题:我学者提出全新DNA存储系统记者19日从天津大学获悉,该校应用数学中心的吴华明教授团队在DN...
一种小分子可精准阻断细胞凋亡 原标题:一种小分子可精准阻断细胞凋亡  澳大利亚沃尔特和伊丽莎·霍尔医学研究所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小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