跻身超大城市行列 杭州展现人才“磁力”
创始人
2024-04-29 15:20:52
0

原标题:跻身超大城市行列  杭州展现人才“磁力”

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美誉。近期,杭州城区总人口突破1000万,成为全国第十个超大城市。

古今融合、风景秀丽是杭州,宜居宜业、开放活力亦是杭州。

连续17年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以数字赋能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越来越多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座“互联网之城”。

打开大门聚集人

“对于初到杭州的年轻人来说,免费入住7天,这样的驿站服务安心又舒心。”22岁的安徽安庆小伙吴义发上个月入住了杭州的青荷驿站。杭州多个城区推出青荷驿站“免费住7天”福利,面向来杭参加求职面试、创新创业赛事等活动的非杭户籍且无房的新市民和青年群体,提供住宿和就业创业服务。

“为什么那么多人选择来到杭州?”杭州市委宣传部社会文明协调处处长朱一斌表示,宽松便捷的落户政策、“真金白银”的人才补贴和包容开放的城市氛围,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杭州,优良的文化软环境对于人口的吸引、稳定作用巨大。

从哈佛大学创新实验室中的挑灯攻关,到西子湖畔成立企业研究脑机接口技术,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韩璧丞一直带领团队走在科技创新和应用拓展的道路上。“考察了不少地方,感觉杭州对创新人才的容纳度很高。”在位于杭州市余杭区人工智能小镇的办公室里,韩璧丞介绍了来杭创业的缘由。

围绕现实需求,杭州近年来先后制定“人才新政27条”“人才发展若干意见22条”“人才国际化意见”等政策,推出人才分类认定等举措,着力打造人才“蓄水池”。

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区委书记刘颖透露,近年来余杭创新主体和创新人才加速集聚,人才总量突破40万人,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一项统计数据显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870万人相比,2023年末杭州全市常住人口为1252.2万人,短短10余年增加了382.2万人。

共治共享留住人

人口增长、交通拥堵、资源紧张……城市在集聚更多人口的同时,也面临“大城市病”的困扰。如何让城市更智慧、更宜居?

2016年,杭州城市大脑应运而生。这一着力打造的特大城市数字治理系统解决方案现已进入2.0建设的新阶段。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表示,通过城市大脑,城市管理者可以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作出科学决策,提高城市治理效能。

江南春日,走进杭州市儿童医院,不时可以看到车身色彩明亮的公交车“出没”。这条按照班次“开进”医院的公交专线串联起附近地铁站,使儿童患者和家属出行更为便捷。杭州市儿童医院副院长刘莉莉说,公交车外观设计童趣十足,“治病是一方面,让孩子能够精神放松也很重要。”

聚焦地铁出行“最后一公里”,杭州2023年以来借助城市大脑对全市261个地铁站周边公交资源等进行数据分析,智能识别换乘需求,优化地铁接驳线路203条,实施公交进医院等“六进”线路225条。

汇聚的不仅仅是数据,更有来自老百姓的民意。

“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杭州市民意互动研究中心主任林乃炼说,杭州打造集广播、电视、网络、报刊于一体的“1+X”民意互动平台,推动党委、政府与群众的良性沟通互动。

3月初,杭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水设施河道中心公开向全社会发出邀请,为城市河道打造生态景点献计献策。“我们从中选择合理化建议,经专家论证后再选河道做试点。”该中心主任蔡国强说。

真切体现超大城市的温度,需要着力培育与之匹配的城市管理能力。杭州在城市治理领域下足“绣花功夫”,熨平发展遇到的“疙疙瘩瘩”,创造宜居、宜业的大小环境。

超过4800公里城市绿道连接城乡发展、建成开通城市快速路总里程达500公里、地下管廊完工112.8公里、地下空间开发量约1.3亿平方米……基础建设迈向纵深,公共服务更趋完善,为这座创新活力之城营造新的发展空间。

打造高地成就人

机械臂上下飞舞,50多条数字生产线随遥控切换,杭州西奥电梯“未来工厂”里,一名工程师“带领”一群机器人工作,推动制造效率、产品品质双重提升。

数字经济与制造业“双引擎”深度融合,因“网”而兴、加“数”前行的杭州正迎来全方位、历史性变化。

自“数字浙江”提出以来,20余年间数字经济在杭州异军突起,从龙头企业到隐形冠军,从数字经济软硬件到后台产业,智慧产业链“树大根深”。据不完全统计,杭州目前拥有百余家平台企业,已形成以海康威视、新华三等为龙头,上市公司和独角兽企业为中坚,“双创”为支撑的雁形平台企业群。

是未来所向,杭州主动顺应“大趋势”;是发展所需,杭州奋力抢抓“大机遇”。

“中国视谷”、物联网小镇、杭州未来科技城、中国(杭州)算力小镇……放眼钱塘江两岸,一个个创新节点释放澎湃活力。

新时代的人才竞争,关键在于人才生态的竞争。

2018年,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飞秒激光项目组负责人杨直及团队把目光投向杭州,成立杭州奥创光子技术有限公司。短短几年间,这家企业已成长为员工超过150人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着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为生产力跃迁蓄满势能。在工业强区萧山,工业互联网平台已覆盖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金属加工等9大细分行业,提供易部署、见效快、成本低的解决方案。

数据显示,2023年,杭州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营收18737.48亿元,同比增长7.9%。(记者 马剑 张璇)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兰州文理学院旅游学院以课程群建...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高等教育正成为激活乡村内生动能的关键引擎。兰州文理学院旅游学院立足西...
重庆举办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双... 本报重庆4月10日电(记者刘新吾)2025年“千校万岗·启航青春”重庆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双选会...
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戏剧文... 据新华社澳门电(记者齐菲、郭雨祺)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戏剧文化节近日在澳门开幕,内地及港澳表演艺术...
为西部发展注入人才活水(评论... 从“东南飞”,到“西北栖”,这是西部地区人才工作结出的硕果,更照见广大青年赤诚的家国情怀今天的西部地...
让中华文化在华裔青少年心中生... 近日,英国剑桥大学沃尔森学院李成智礼堂内,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典在庄重的礼乐声中拉开帷幕。乙巳年黄帝...
教育部部署做好2025年高校... 本报北京4月10日电 (记者丁雅诵)教育部日前印发通知,部署各地各高校加大征兵宣传进校园工作力度,...
侏罗纪化石揭示棘头动物门起源 原标题:侏罗纪化石揭示棘头动物门起源 动物界包含30余个门级分类单元,它们共同构建了动物演化的基本框...
心电采集有了新方式 原标题:心电采集有了新方式只需佩戴一条精致“吊坠”,就可以在日常活动中进行持续的、不受运动限制的心电...
职业教育:从“热起来”到“香起... 原标题:职业教育:从“热起来”到“香起来”还要几步近日,杨艺杰、曹佳豪、赵智俊三位技师学院的教师因在...
“一根纱线”连起五位院士 原标题:“一根纱线”连起五位院士一根细细的纱线,一头连着福建首个规模超万亿元的纺织鞋服产业;另一头牵...
新型纳米凝胶喷雾 提升水蒸发... 原标题:新型纳米凝胶喷雾 提升水蒸发速率近3倍  记者4月7日从海南大学获悉,该校海洋科学与工程学...
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研发成... 原标题: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研发成功 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
电化学新工艺提取铁更清洁 原标题:电化学新工艺提取铁更清洁  美国俄勒冈大学化学家在9日的《ACS能源快报》上发表论文称,他们...
新研究优化硫族热电材料性能 原标题:新研究优化硫族热电材料性能  当下,能源问题日益严峻,探寻高效、环保的能源转换技术,成为迫切...
细胞能量代谢研究有了新工具 原标题:细胞能量代谢研究有了新工具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席鹏教授团队联合河北大学高保祥教授课题组,成功...
负载型催化剂研制取得突破性进展 原标题:负载型催化剂研制取得突破性进展在现代化工中,90%以上的生产过程需要催化剂的参与。催化剂的应...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用AI赋能“... 原标题: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用AI赋能“一站式”学生社区学习疑问、入党入团、参军入伍、勤工助学、简历诊...
中药复方可精准狙击“蜱虫病”病... 原标题:中药复方可精准狙击“蜱虫病”病毒记者8日从天津大学获悉,该校生命科学学院王涛教授团队发现,由...
甘肃建立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服...   据新华社兰州电(记者白丽萍)2024年春招以来,甘肃人社部门就组织百名专业就业创业指导师走进高校...
实现废旧塑料高效分解转化   本报北京电(记者孙亚慧)近日,一支专注于固废处理的科研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性成果,为废旧塑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