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用支离破碎线索“拼”出缺失的历史
创始人
2024-04-29 15:41:08
0

原标题:王伟:用支离破碎线索“拼”出缺失的历史

王伟(左二)在指导学生观察石器。受访者供图

  在距地面约77米的吹风洞里,同事递给王伟一颗类似象牙的东西。他仔细打量:这莫不是十几载寻而不得的宝贝?“天呐,它不是步氏巨猿的牙齿吗?”王伟脱口而出。

  这一幕常在这位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脑中闪现。

  从这颗步氏巨猿牙齿化石开始,王伟和同事们陆续挖出许多化石,为探索早期人类起源打开了一扇窗。相关研究成果于今年1月刊发在《自然》杂志上。

  王伟主要从事东亚早期人类起源与演化、现代人起源与扩散、中国南方第四纪大型哺乳动物演化与绝灭的研究。

  王伟的研究领域有些“冷门”,他的发现多被冠以“填补空白”。比如,他在《细胞》杂志上刊发的研究成果,填补了两地接壤区域人类古基因组研究的空白。

  “人类起源的故事并不完整。”王伟对科技日报记者说,“古书上没有的记载,需要我们去补全。用支离破碎的线索‘拼’出人类历史,这让人十分着迷。”

  解开地球上最大猿类灭绝之谜

  采访王伟并不容易,因为他一年中有1/3的时间都在野外。4月初,在会议间隙,记者才见到王伟,听他聊起最近引起学界轰动的步氏巨猿。

  身高3米、体重500斤的步氏巨猿曾是地球上最大猿类。距今200万年左右,它们漫步在从重庆巫山至海南岛之间的大片区域。后来,这位人类“远亲”突然灭绝了。

  步氏巨猿何时灭绝,为何灭绝?这些问题困扰着古人类学家。

  今年1月,刊发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给出了答案。作为该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王伟讲起了成果背后的故事。

  “远古时期的广西曾是‘巨猿窝子’。”王伟介绍,从体型上看,步氏巨猿与“金刚”类似。它的牙齿大小近似象牙,外形接近人类牙齿。步氏巨猿分布集中,他和同事仅用一个下午便在洞穴里挖出90多颗巨猿牙齿化石。

  保存遗传物质的蛋白质,是从一枚步氏巨猿牙齿化石中提取出来的。因为化石中古蛋白质比古脱氧核糖核酸(DNA)更易保存,所以科学家将从化石中提取古蛋白质的方法用到更多绝灭物种研究中。

  “我们把山川、洞穴当成实验室,享受野外科考时光。”王伟说,他和团队成员用6年时间,借助现代化平台和高科技仪器,填补了缺失的部分远古史:步氏巨猿约在1200万年前从猩猩家族中分离出来,并独立演化。之后,步氏巨猿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食物减少,导致其走向灭绝。

  抹掉“西方先进、东方落后”分割线

  手斧是一块上薄下厚、上尖下钝,外形类似“瓜子”的石头。在旧石器时代,它可被用于砍伐、狩猎。

  王伟对手斧的研究源于一个偏见。

  20世纪40年代,哈佛大学人类学家莫维斯到东南亚考察后画了一条“莫维斯线”,将旧石器时代早期一分为二:线的左边是西方先进的“手斧文化圈”,右边是中国等以制造砍砸器为特征的“文化滞后的边缘地区”。

  “那时,西方手斧前后左右对称,带有数字思维,比东方单刃手斧更先进。”王伟说,“难道中国没有双刃手斧?”

  为找到证据,时任广西自然博物馆馆长王伟主导了一次考古大发现。

  百色盆地是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的新生代盆地。这里的砖红壤层保留了大量打制石器。经过十几年找寻,百色手斧在这里被发现。

  2000年,相关研究报告发表在《科学》杂志上。这些80万年前的手斧,精巧程度远胜欧洲同时期石器。

  十几年付出终得回报。

  古人类学是研究早期人类起源与发展的一门科学。如果从进入中国地质大学地层学与古生物学(含古人类学)专业学习算起,王伟已在这个领域深耕40年。

  “现有资料少,人类起源研究比较难。”王伟说,“找到古人类化石的概率只有百万分之一,但我们从不放弃。”

  王伟不服输的科研态度,源于自身性格,也受前辈影响。

  耄耋之年依旧在高山峡谷进行科考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殷鸿福是王伟的恩师。“越是艰苦的,越是国家需要的专业,我越要报”“锚定一个国家需要的方向,不断掘进……”殷鸿福的话深深影响了王伟。

  希望更多年轻力量投身“冷门”领域

  “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些问题被称为人生哲学三问。它们也是王伟要通过研究解答的古人类学问题。挑战在于,古人类学中的“我们”,需要王伟“穿越”十万甚至百万年去找寻。

  王伟说,做人类起源研究,要有全球视野。千百万年以来,人类起源、迁徙、演化,一直在全球范围内进行。

  在非洲,王伟和同事穿梭于火山之间。火山灰一层层地堆叠,像抽屉一样。他们把“抽屉”逐个拉开,冒着烈日,找寻隐藏其中的关键信息。

  多年海外工作经历,拓展了王伟的视野,让他深切体会到“走出去”的重要性。王伟将学生派到美国、法国,希望他们增长见识,学成为国效力。

  近年来在培养学生上,王伟倾注了大量心血,希望更多年轻力量投身“冷门”领域。

  “我国从事古人类起源研究的领军人才不超过十个。”王伟说,“现在国家重视考古,软硬件配置都非常好,是研究古人类学的黄金时代。希望社会各界多关注古人类学。”

  王伟团队不算大,只有十二三个人,主要由年轻教师、学生等构成。他们跟着王伟,在课堂如饥似渴地学习,在野外孜孜不倦地考察。

  王伟对记者说,他晚上总是做一个梦:在一个偏僻山洞中,他挖出了古人类头骨。骨头里蕴含的信息,实证了百万年人类史。

  梦想能否照进现实?

  王伟说:“发现很难,但再难我们也要坚持做下去。哪怕有百万分之一的希望,都要做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车慧卿)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兰州文理学院旅游学院以课程群建...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高等教育正成为激活乡村内生动能的关键引擎。兰州文理学院旅游学院立足西...
重庆举办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双... 本报重庆4月10日电(记者刘新吾)2025年“千校万岗·启航青春”重庆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双选会...
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戏剧文... 据新华社澳门电(记者齐菲、郭雨祺)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戏剧文化节近日在澳门开幕,内地及港澳表演艺术...
为西部发展注入人才活水(评论... 从“东南飞”,到“西北栖”,这是西部地区人才工作结出的硕果,更照见广大青年赤诚的家国情怀今天的西部地...
让中华文化在华裔青少年心中生... 近日,英国剑桥大学沃尔森学院李成智礼堂内,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典在庄重的礼乐声中拉开帷幕。乙巳年黄帝...
教育部部署做好2025年高校... 本报北京4月10日电 (记者丁雅诵)教育部日前印发通知,部署各地各高校加大征兵宣传进校园工作力度,...
侏罗纪化石揭示棘头动物门起源 原标题:侏罗纪化石揭示棘头动物门起源 动物界包含30余个门级分类单元,它们共同构建了动物演化的基本框...
心电采集有了新方式 原标题:心电采集有了新方式只需佩戴一条精致“吊坠”,就可以在日常活动中进行持续的、不受运动限制的心电...
职业教育:从“热起来”到“香起... 原标题:职业教育:从“热起来”到“香起来”还要几步近日,杨艺杰、曹佳豪、赵智俊三位技师学院的教师因在...
“一根纱线”连起五位院士 原标题:“一根纱线”连起五位院士一根细细的纱线,一头连着福建首个规模超万亿元的纺织鞋服产业;另一头牵...
新型纳米凝胶喷雾 提升水蒸发... 原标题:新型纳米凝胶喷雾 提升水蒸发速率近3倍  记者4月7日从海南大学获悉,该校海洋科学与工程学...
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研发成... 原标题: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研发成功 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
电化学新工艺提取铁更清洁 原标题:电化学新工艺提取铁更清洁  美国俄勒冈大学化学家在9日的《ACS能源快报》上发表论文称,他们...
新研究优化硫族热电材料性能 原标题:新研究优化硫族热电材料性能  当下,能源问题日益严峻,探寻高效、环保的能源转换技术,成为迫切...
细胞能量代谢研究有了新工具 原标题:细胞能量代谢研究有了新工具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席鹏教授团队联合河北大学高保祥教授课题组,成功...
负载型催化剂研制取得突破性进展 原标题:负载型催化剂研制取得突破性进展在现代化工中,90%以上的生产过程需要催化剂的参与。催化剂的应...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用AI赋能“... 原标题: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用AI赋能“一站式”学生社区学习疑问、入党入团、参军入伍、勤工助学、简历诊...
中药复方可精准狙击“蜱虫病”病... 原标题:中药复方可精准狙击“蜱虫病”病毒记者8日从天津大学获悉,该校生命科学学院王涛教授团队发现,由...
甘肃建立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服...   据新华社兰州电(记者白丽萍)2024年春招以来,甘肃人社部门就组织百名专业就业创业指导师走进高校...
实现废旧塑料高效分解转化   本报北京电(记者孙亚慧)近日,一支专注于固废处理的科研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性成果,为废旧塑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