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科技”,让文化产业新潮涌动
创始人
2024-05-27 00:43:01
0

原标题:【光明论坛】“人文+科技”,让文化产业新潮涌动

 键入一条“色彩丰富的中国龙”文本,极具中式审美的高清视频快速构建;上传一张手机照片,立体变幻的特效视频便可活灵活现;打上相应描述词的标签,一首别具特色的音乐旋律拨动听众心弦……在国内首个音视频多媒体大模型——万兴“天幕”进行内测的场景中,人们看到了AI赋能音视频的创新动力。伴随“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湖南浏阳河畔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内的新业态、新产业、新场景释放出无限生机。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近年来,三湘大地文风日盛,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以湖湘文化为代表的地域特色文化也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同时,湖南文化产业的市场表现抢眼,企业主要经营指标位列全国第一方阵,营业总收入居全国榜首。值得注意的是,湖南文化产业发展透出浓浓的“科技感”和“人文味”。文物藏品数字化、沉浸式展演、线上VR博物馆等,着眼普通百姓的情感体验,最大限度地拉近现实与历史的距离。马栏山已成为数字文化产业的“新地标”,3800多家科技企业和平台企业扎根于此,建平台、研算法、造模型、创产品,串成环环相扣的视频文创产业链。在湖南多地,科技赋能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效果明显,数字技术、虚拟仿真技术广泛应用,助催工艺改进、材料研制、装备更新和平台升级,湘绣、陶瓷、烟花等传统文化产业面貌也焕然一新。

湖南文化产业既“叫好”也“叫座”,关键在于抓住了科技这个“牛鼻子”,将科技进步取得的各种成果,迅速渗透到文化产品生产、传播和消费的全过程,不断催生新业态、新产业和新场景,并体现出“多快好省”的驱动特征。一是“多”。抓住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跃升的机会,持续深化文创数字化场景应用,极大程度丰富了文化资源的线上线下互动方式,不断探索出数字赋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径。二是“快”。依托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突破,大大提升了文创企业内容生产的效率。三是“好”。在VR、AR、元宇宙等技术的加持下,文物典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得愈加“活色生香”,文化产品的感染力和穿透力显著增强。4K电影修复技术在守护珍贵典藏、传承历史文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四是“省”。不断夯实科技基座,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在马栏山一地,就设立了视频超算等十多个研发创新平台,助力企业提升文创能级的同时,大幅度节省了企业的研发支出。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的重要文章《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中指出,新质生产力既需要政府超前规划引导、科学政策支持,也需要市场机制调节、企业等微观主体不断创新,是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共同培育和驱动形成的。科技创新日新月异,造就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同时也对文化体制改革提出更高要求。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从微观层面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到中观层面的企业治理,再到宏观层面的发展模式、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都需要破除思想藩篱和路径依赖,探索建立与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相适宜的新型生产关系,这也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

这就要求实践者在探索中,解析与文化产业相关技术发展相匹配的各种规律特征,关注形势发展变化和产业技术的迭代升级,及时调整前瞻性布局的方向和着力点,加强基础条件和能力建设,强化基础性技术供给;研判文化产业科技要素创新性配置的动向,优化人才、技术、设施、音视频算料、算力等要素配置,识别新型要素的内涵及特征,抢占开发利用的制高点。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大机会,深化文化产业领域的“四链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和专项支持,实现人才链、资金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同频共振,推动文化产业深度转型以及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启动文化产业跨界融合示范工程。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更好结合,把握好培育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的技术逻辑、市场逻辑和治理逻辑,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专业技术人才培育、公共技术平台构建、算力协同、知识产权保护、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着手,营造开放的产业创新生态,实现文化产业科技要素的快速集聚和高效转化。

文化产业兼具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也是与不同文明实现“美美与共”的桥梁和纽带。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充分激发科技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乘数效应,定会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激活文化消费潜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陈强,系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西南大学将举行建校120周年系... 人民网北京4月18日电 (记者孙竞)今天,西南大学正式发布120周年校庆公告(第一号)。2026年4...
点亮小听众的科学梦想 原标题:点亮小听众的科学梦想   4月15日至16日,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昆明...
我国首个林草行业大模型研发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智慧林草创新团队近日以DeepSeek大模型为底座,成功研发出我...
粤西核电运维产业学院成立 原标题:粤西核电运维产业学院成立记者4月15日获悉,粤西核电运维产业学院日前在广东阳江技师学院挂牌成...
葛道凯:扎根中国大地 全面汇聚... 2025年是教育强国建设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人民网教育频道联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共同开展策划,推出...
赵险峰:高校要坚持特色发展、各... “教育强国,‘强’的使命任务在高等教育。高校如何做到自强卓越?在我看来,一定要坚持特色发展、各展所强...
教育部:将加快建设国家数字大学 人民网北京4月16日电 (记者李依环)教育部今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 原标题: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开赛16日,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在湖南省长沙...
人工智能:如何握好这把“双刃剑... 原标题:人工智能:如何握好这把“双刃剑” 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世界。但它如一把“双刃剑”,既带来巨大机...
积极推进全民国家安全教育高质量... 原标题:积极推进全民国家安全教育高质量发展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
百余名博士扎根老城区   “感受到了满满诚意!”毕业于厦门大学的博士潘思同,搬进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提供的人才房,看着宽敞明...
“小胖墩”为何越来越多   “我家孩子才9岁,这半年体重增加了20斤”“孩子胖了,非常不喜欢动”……近期,首都儿科研究所成立...
把科技人才“送”到企业创新一...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企业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更多创新型科技...
以人工智能服务教育变革   本报北京4月16日电 (记者丁雅诵)记者从教育部获悉:为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发展新优势,全...
为青年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环境   青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
大连理工大学:塑造扎根基础学科... 原标题:大连理工大学:塑造扎根基础学科的名师近日,大连理工大学开展了“数艺交融,创想未来”系列活动。...
小麦基因组完整图谱绘制成功 原标题:小麦基因组完整图谱绘制成功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潍坊现代农业山东省实验室、小麦育种全国重点...
湖南:政策“雨露”浇灌大学生创... 原标题:湖南:政策“雨露”浇灌大学生创业梦想“当全国首支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总规模达5.05亿元的...
吉首大学:“四大行动”促学生全... 原标题:“四大行动”促学生全面发展“原来,制作一斤绿茶竟要56000多颗芽头,茶农要在枝头上采摘56...
人勤春来早 科特派助农忙 原标题:人勤春来早 科特派助农忙“我们刚从洛川调研回来,在那里的苹果树干上发现了一种新病害。”4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