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专业更灵活,学生成长选择更自主
创始人
2025-03-02 21:02:15
0

原标题:转专业更灵活,学生成长选择更自主

随着2024年全国高考落下帷幕、招录环节逐步展开,填志愿如何“选学校”“报专业”成为考生、家长关注的话题。报了一个专业,是否意味着它必然会伴随大学四年甚至影响终身?万一“不喜欢”“不好学”怎么办?近日,多所高校在2024年本科招生政策发布会上介绍,有关“转专业”方面的政策灵活度更高,限制减少。

记者注意到,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就提出“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为此,近年来已有部分学校试点“转专业放宽”。这项改革给高校育人格局带来哪些新变化,折射出哪些新趋势?学生若考虑转变专业发展方向,应注意什么?

转专业“新政”助力学生学其所长、学其所爱

“对于从小热爱自然、喜欢动植物的我而言,园艺专业是学校涉农专业中最喜欢的专业,能转到这里我非常开心。在课程中学习蔬果花卉相关知识,增添了生活乐趣,提升了学习动力,我对未来的职业充满期待!”中国农业大学宁同学开心地说。她此前就读于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经过一年的学习,发现自己并不擅长学习高阶的数理基础课以及艰深的理工类专业课,在学业方面缺乏自信;同时,通过学院开设的专业认知课,她也认识到通信工程就业方向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得益于该校转专业政策改革,她在大二秋季学期如愿以偿转至园艺学院园艺专业。

“中国农大自2011年开始实行‘无门槛’‘多次转’的转专业政策,目的就是希望每位学生都能找到匹配自己兴趣和特长的专业,真正学其所长、学其所爱,实现个性化发展。”该校本科生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校内所有专业都面向学生开放,转专业不设任何报名条件限制,除国家规定或录取时有明确约定的学生外,学生入学后自第二个学期开始便可提交转专业申请。

“每个学期末学校发布通知,接收学生转专业报名。下个学期前两周内,相关专业与学生完成双向选择。每个学生拥有不止一次机会,即便转专业成功后,也可以继续申请再转专业。”该负责人介绍。

并非所有想转专业的学生都像小宁这般幸运。记者调研发现,不少学校不仅有学业成绩的硬性要求,在实际过程中,还会面临跨学院名额限制、是否应先修相应课程等多重“门槛”。而在2024高招季各校发布的转专业“新政”中,这些“条条框框”一定程度上有所松动。

武汉大学从2024级学生开始,推行“院内自由转,转出不限制”,充分尊重学生兴趣和意愿,原则上不设置限制条件,学院不限制、学校不控制转出人数,且将申请时间延长到大三结束前;上海交通大学大一到大三学生均可提出转专业申请,每次可选择两个志愿,不限制学积分排名,不限制挂科门数;同济大学学生进校后拥有7次选择专业的机会,也有中外合作办学转出、医科转入、文科转理工等自由。

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卢晓中表示,把更大的选择自主权交给学生,可以激发学生潜能,鼓励引导学生探索未来的“无限可能”。“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究竟适不适合?学生自己最清楚。在高考后报志愿、选专业的时候,学生的意愿、家长或教师的指导或多或少有一定盲目性。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开始慢慢了解自己的兴趣、强项在哪里。学校通过放宽限制,支持学生自主决定是否转专业,更能体现‘以生为本’理念。”卢晓中说。

防止“一拥而转”,引导与帮助需跟上

转专业“新政”实施后,是否会对学生造成引导效应——报考时优先选择院校,进校再考虑专业?是否会造成一所学校内“热门专业”更热,“冷门专业”更冷的情况?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这的确会成为不同高校间招生竞争的一个因素。“当一些高校转专业相对宽松,另一些学校限制较多,学生填报志愿时可能会优先挑选前者,对高校而言也形成一定压力。”

“从近年来的实践看,中国农大的转专业政策并未造成‘冷热失调’的情况。因为我们敞开转专业之门的初衷,是引导学生找到心仪专业而非‘热门’专业。”该校本科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注重加强专业认知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优势与发展前景;同时开展“一对一”学业指导,帮助学生优化学业生涯规划。“学校不断优化专业布局,实施大类培养与交叉融合培养,充分考虑国家战略需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发展前景等要素,新增很多交叉融合的新兴专业,停招若干发展滞后的传统专业;根据历年来转专业实际情况,学校还对招生计划进行优化调整。”

专业认知指导该如何发挥作用?卢晓中分析:“其一要让学生明大势、知学科。过去的专业概念相对狭窄,长期以来形成了‘领地意识’。如今,学科设置要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要依靠科技创新,依靠复杂性的技术突破。所以,学科是专业的基础,对学生的专业指导要跟学校的学科发展规划联系起来,跟科技革命背景下的产业发展、学科整体发展联系起来。其二是让学生了解自己,不能简单认为‘我有兴趣’就转,要了解专业课程难度、对能力素养的要求等等,让学生有思想准备,为其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和方向引领。”

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菜单”或不再遥远

在卢晓中看来,学生转专业的原因主要有两种类型:发展性动因和问题性动因。“发展性动因是指学习目前的专业并未遇到困难,但根据获得的信息,认为选择另一个专业对自身发展更好。这就需要辅导员、班主任综合研判:学生是否对愿转去的专业有全面了解?如果学生确实对新专业足够了解,学新专业很可能发展得更好,那么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应该充分支持;如果只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则需要积极引导。如果学生转专业属于‘问题性动因’——学习原专业的确存在学习困难、挂科等情形,很难有兴趣与能力继续原专业学习,则应尽量满足其转专业需求。”

记者了解到,随着“专业壁垒”在大类招生、微专业、“多元套餐”等新举措的实施下越来越被淡化,转专业已并非学生转变发展方向的唯一选择。如中国农大联合北京理工大学设置了“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士学位,学生毕业时可拿到由两校联合认证的学位证书;“人工智能+园艺”“人工智能+动物科学”“人工智能+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金融学”双学士学位的开设,能够满足学生在校期间同时主修两个专业的需求。此外,该校还在人工智能、金融、合成生物学、大数据应用等备受关注的领域设置了丰富的辅修专业、微专业项目,让学生可以通过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成长为“1+X”复合型人才。

“转专业限制放宽,的确给了学生更大的自主权。但也要看到,学校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对人力资源市场的了解程度有限,未来应该全面推行规范的学分制和选课制,把学习选择权真正交给学生。”储朝晖表示。

卢晓中期待,未来的高教分类改革不仅要精确到学校,甚至要精确到专业内部。“学生选课时,可自主选择‘学习菜单’,如果希望本科毕业直接就业,可以选择侧重应用的课程模块;如果愿意继续深造,就选择侧重理论的模块。”

(记者 周世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幼小衔接怎么做?师生家长一起看 新学期的大门已经打开,从幼儿园到小学,不仅是一次校园环境的改变,更是一次心灵的蜕变与成长的飞跃。幼小...
世纪天鸿新版“小鸿助教”重磅发... 9月5日,世纪天鸿推出教育科技领域重磅产品“小鸿助教”最新版本,凭借AI个性化出题、个人知识库与AI...
“清单式”帮扶让就业服务不断线 “清单式”帮扶是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再完善的重要起点 高校毕业生就业近年来是社会高度关注的重点议题。最近...
做好师资调配,科学应对人口波动 近期,江西、湖南、安徽等地以学科调剂、进城选调、跨系统安置等方式推行教师转岗分流,应对生源锐减导致的...
广东省名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42亿元!“十四五”时期中央财... 9月5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一年来教师队伍建设进展情况。记者从会上获悉,“十...
复旦、交大教授推荐的「上海心理... 一、心理问题已成青少年与家庭的“隐形压力” 近年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多位心理学与医学教授在公开...
自贡高新区“开学第一课”:赓续... 9月4日,自贡高新区走进绿盛实验学校,精心组织了一场意义深远的“开学第一课”。本次活动作为高新区纪念...
小学一年级语文《选词填空》专项... 选词填空练习1 ,查看大图 选词填空练习2 1、 和 禾 ( )气 ( )苗 ( )田 ( )好 2...
安徽省阜阳市部分学校2025-...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新版英语教材真有那么难?“越用... 才刚开学,就有机构又开始在网上制造新一波焦虑,发布如“高考英语配音员吐槽教材难”“三升四的家长崩了,...
全国多地推行义务教育“阳光分班... 全国多地推行义务教育“阳光分班” 均衡分配学生和师资 新华社北京9月4日电(记者齐琪)记者4日从教...
加强专业自然教育营地建设 (来源:团结报) 转自:团结报 自然教育营地作为素质教育的载体,为培养青少年对环境的关注和责任感、推...
吴中“开学第一课”法治种子播心... 本报讯(通讯员 孟璐珺)新学期伊始,苏州市吴中区司法局在全区范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开学第一课”法治...
把人工智能教育办成愉快的教育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千龙网) 作者:熊璋 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中小学信息科技教材研究) 近...
直接面试!2025下半年绵阳市... 每日推送四川编制、福利、多岗等好工作招聘! 回复【人工】考试答疑 回复【报名】获取每日报名信息汇...
教育部:小学科学与初中科学总课... 9月4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有关情况。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周大旺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