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年:愿将此身长许国
创始人
2025-03-04 06:43:42
0

吉林大学朝阳校区地质宫的507室,一张照片吸引着众多参观者的目光。照片中,黄大年微笑着,身后是“地壳一号”万米钻机。正是这台钻机,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万米大陆科学钻探技术的国家。

7年前,这座纪念馆还是黄大年的办公室,照片中的人夜以继日地在这里工作,地质宫不灭的灯光成了校园的一道风景。

9月13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曾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吉林大学新兴交叉学科学部首任学部长的黄大年被追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

科技报国践行者

日月如梭。转眼间,黄大年已离开了7个春秋。

2009年的冬天,当时已是国际知名战略科学家的黄大年,放弃了英国的优厚待遇,怀着一腔爱国热情回到祖国,在其母校吉林大学任教。

回国以后,黄大年和同事们突破了一项又一项技术,航空重力梯度仪就是其中之一。

航空重力梯度技术是基于固定翼飞机、直升机或无人机等搭载平台的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形象地说,就是在飞机、舰船、卫星等移动平台上安装“千里眼”,能看穿地下每一个角落,洞穿地层深处的“秘密”,使勘探深度从浅地表延伸到地球深部几千米,能够应用到矿产资源、能源和海洋等探测领域。但这项技术一直被西方国家垄断,并长期对我国技术封锁。

“时间紧、任务重,只争朝夕。”他带领科研团队辛勤奉献、顽强攻关,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深地资源探测和国防安全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回国7年间,黄大年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出差。为了不浪费宝贵的白天,他总是订午夜航班;有一次,他在飞机上发病、晕倒,手中却死死抱紧自己的电脑。

2022年,航空重力梯度仪研制项目顺利通过评审,标志着我国成为第二个掌握航空重力梯度仪核心技术的国家。此外,黄大年主导的其他重大项目也频出硕果,重载荷无人机、空地井立体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立志为国找矿产

吉林大学地学部前身是长春地质学院。70年前,李四光在“今天人民要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的理念下,建设了新中国第一个地质专科学校,数十年来培养了一批批地质学子,为国家建设和中国地质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

1977年,19岁的黄大年走进了决定他人生命运的庄严考场。那时,为祖国寻找矿产和能源,已经成为黄大年崇高的职业理想,优异的成绩也让他顺利圆梦地质宫。

4年的学习时光,黄大年惜时如金,路灯下、走廊里,经常会看到黄大年读书的身影。毕业分别时,他在一位同学的留言簿上写下了自己践行一生的誓言——“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如今,黄大年的学生已站在讲台上,像他一样教书育人。尽管过去了7年时光,吉林大学地探学院教授马国庆依然记得在黄老师办公室针对一个小问题讨论了一下午,以及带学生实习、南湖畔散步的场景。

“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我始终记得老师的要求,以国家需求、实际问题为导向,坚持做行业需要的真学问,培养更多有情怀、有能力、有追求的人,把黄老师的精神持续传承弘扬下去。”马国庆说。

巡天、探地、潜海,这是地球物理学辽阔而高深的领域,是黄大年曾经坚守的战场,也是青年科学家接续奋斗的天地。

黄大年生前常常对学生们讲:“你们一定要出去,出去了一定要回来;你们一定要出息,出息了一定要报国。”

如今,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杰出校友、海外归国人才追随黄大年的脚步。“出得去、回得来、用得上”的优秀学子不断涌现。

精神之火永不熄

时代发展,浩荡向前。

地质宫507室长明的灯光灭了,但精神之火永不熄灭。黄大年的事业还在接力延续,从黄大年到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传承是最好的弘扬。刘财教授团队、于吉红院士团队和孙正聿教授团队先后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在各自的工作中践行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崇高使命。

刘财教授团队接过黄大年的接力棒,坚持不懈钻研攻关,打破了西方国家对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的垄断,联合跨行业和部门的10多家单位共同研发了航空重力梯度仪及数据处理软件系统、电磁数据处理解释系统和海洋电磁数据处理与三维反演解释系统;研发了重载荷无人机航磁测量技术及数据处理解释方法;解决了大量资源勘查、地质工程项目技术难题。

如今,黄大年的故事和他的科技报国精神,已经从东北大地传向天南海北,点亮了无数学子、师生们的科技报国之心,也激励着全国各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书育人之志。

“黄大年教授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他至诚报国的决心和行动,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吉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卢革宇说,“我们从黄大年教授的动人事迹中汲取奋进力量,努力教书育人、攻关电子信息领域‘卡脖子’难题,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爱国热忱的专业领域人才,以实际行动践行教育者的使命。”(记者 杨 仑)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西南大学将举行建校120周年系... 人民网北京4月18日电 (记者孙竞)今天,西南大学正式发布120周年校庆公告(第一号)。2026年4...
点亮小听众的科学梦想 原标题:点亮小听众的科学梦想   4月15日至16日,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昆明...
我国首个林草行业大模型研发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智慧林草创新团队近日以DeepSeek大模型为底座,成功研发出我...
粤西核电运维产业学院成立 原标题:粤西核电运维产业学院成立记者4月15日获悉,粤西核电运维产业学院日前在广东阳江技师学院挂牌成...
葛道凯:扎根中国大地 全面汇聚... 2025年是教育强国建设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人民网教育频道联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共同开展策划,推出...
赵险峰:高校要坚持特色发展、各... “教育强国,‘强’的使命任务在高等教育。高校如何做到自强卓越?在我看来,一定要坚持特色发展、各展所强...
教育部:将加快建设国家数字大学 人民网北京4月16日电 (记者李依环)教育部今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 原标题: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开赛16日,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在湖南省长沙...
人工智能:如何握好这把“双刃剑... 原标题:人工智能:如何握好这把“双刃剑” 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世界。但它如一把“双刃剑”,既带来巨大机...
积极推进全民国家安全教育高质量... 原标题:积极推进全民国家安全教育高质量发展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
百余名博士扎根老城区   “感受到了满满诚意!”毕业于厦门大学的博士潘思同,搬进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提供的人才房,看着宽敞明...
“小胖墩”为何越来越多   “我家孩子才9岁,这半年体重增加了20斤”“孩子胖了,非常不喜欢动”……近期,首都儿科研究所成立...
把科技人才“送”到企业创新一...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企业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更多创新型科技...
以人工智能服务教育变革   本报北京4月16日电 (记者丁雅诵)记者从教育部获悉:为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发展新优势,全...
为青年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环境   青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
大连理工大学:塑造扎根基础学科... 原标题:大连理工大学:塑造扎根基础学科的名师近日,大连理工大学开展了“数艺交融,创想未来”系列活动。...
小麦基因组完整图谱绘制成功 原标题:小麦基因组完整图谱绘制成功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潍坊现代农业山东省实验室、小麦育种全国重点...
湖南:政策“雨露”浇灌大学生创... 原标题:湖南:政策“雨露”浇灌大学生创业梦想“当全国首支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总规模达5.05亿元的...
吉首大学:“四大行动”促学生全... 原标题:“四大行动”促学生全面发展“原来,制作一斤绿茶竟要56000多颗芽头,茶农要在枝头上采摘56...
人勤春来早 科特派助农忙 原标题:人勤春来早 科特派助农忙“我们刚从洛川调研回来,在那里的苹果树干上发现了一种新病害。”4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