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潜”,融进祖国的江海
创始人
2025-03-06 12:02:43
0

原标题:“深潜”,融进祖国的江海

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消息传出,举国哀痛,网友们纷纷留言痛悼:“巨星陨落,山河同悲”“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记者曾多次采访黄旭华院士,从面对面的讲述中,体悟他为国家核潜艇事业奉献一切的奋斗人生,感受那些无声潜行、深藏功名的无悔岁月。

2月7日,当记者再次来到位于武汉的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采访时,2019 年 9 月 18 日如约走进黄旭华院士办公室的情形闪回脑海。那时,满头银发的黄旭华身着米黄色短袖,笑容可掬地招呼记者落座。

办公桌上,一艘金黄锃亮的潜艇模型格外抢眼。棕色的书柜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书法作品苍劲有力。虽已90多岁高龄,但黄旭华院士记忆力惊人,讲起话来条理十分清晰。随着他的讲述,一幅人生画卷徐徐展开。

黄旭华出生于1926年,求学之路极其坎坷,但自小就在战火淬炼中立下远大志向。

小学毕业后,因全面抗战爆发,黄旭华曾半年多未能上学。得知县城中学搬迁到山区,他和二哥走了4天山路,脚都磨出了血泡。后来,几经波折,他才考上桂林中学。

桂林作为当时大后方的重要城市,深受日军轰炸之苦。每次防空警报一响,人们就得躲进防空洞。黄旭华回忆说,警报一天不解除,就要在山洞躲一天,挨一天饿。跑出山洞,有时在路边的树上看到悬挂着的残肢断臂,一派惨不忍睹的景象,心中充满怒火。

“我原来是想跟长辈一样去学医的,后来感到国家太弱了,弱国就要挨打,就要被侵略、被宰割。我要科学救国,不让中国人家破人亡,到处流浪,像我一样,有家回不去。”黄旭华先后考上了当时的中央大学航空系和国立交通大学船舶系。他毅然选择了船舶专业,大学期间,还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黄旭华院士的99年人生,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1958年,一个电话改变了黄旭华的命运。他连行李都没带,只背了一个小背包,就从上海到了北京。去了才知道,国家要搞核潜艇,他成为最早参与研制的29人之一。

当时国家科学技术薄弱,科研手段和试验设备不是空白就是待建或正建,但他们等不起。没有计算机,就用算盘和计算尺。为了一个数据,经常要动员一批人,夜以继日苦干若干天。为了确保计算结果准确,往往还分两组同时进行,如果结果不一样,就得从头再来,直到相同为止……

就是在这种艰苦条件下,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当“黑色巨鲸”奔向大海之际,在场的人无不热血沸腾,黄旭华更是喜极而泣。自此,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我们有了护卫国土的“水下移动长城”。

黄旭华院士的99年人生,是勇毅深潜、不懈奋斗的一生。

1988年,黄旭华已过了花甲之年。当年4月,我国首次开展核潜艇深潜试验。黄旭华作为总设计师亲自上艇坐镇,参与极限深潜试验。钢板承受巨大水压,发出“咔咔”响声。要知道,在极限深度,一块扑克牌大小的钢板承受的压力达1吨多,超过100米的艇体,任何一块钢板不合格、一条焊缝有问题、一个阀门封闭不足都可能导致艇毁人亡。

“当潜艇完成极限深潜试验,起浮到安全深度时,全艇参试人员沸腾了。握手的握手,拥抱的拥抱,有的人都激动得哭了。”黄旭华讲起当时的情景依旧难掩激动,他以“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的豪迈气概和无畏担当,开创了世界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参加极限深潜试验的先例,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

黄旭华院士的99年人生,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以身许国,无怨无悔。

1956年年底,黄旭华趁着到广州出差,请假回老家看望父母弟妹。临走前,母亲摸着他的头轻轻地说:“你从小离家,在外颠沛流离求学,吃尽苦头,那时战乱,交通中断,你回不了家;如今解放了,社会安定,交通恢复,可父母也老了,你要常回家看看。”黄旭华噙着眼泪满口答应。

但黄旭华食言了。自从1958年参与核潜艇项目后,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没有回过一次家。

他与家人亲友彻底断绝了联系。兄弟姐妹埋怨老三是个“不孝子”;父亲直到去世都没再见到他,也不知道他在做什么;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盼来团圆。他从外地回家,女儿问他:“爸爸,你到家里出差了?”黄旭华对此深感内疚。但他知道,他这辈子没有虚度,此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

后来,知道真相的母亲把孩子们叫到身边,说:“三哥的事,大家要理解、要谅解。”回到老家,黄旭华在父亲墓前长跪不起:“不孝的三儿子来看您啦!儿子不孝,相信您和母亲一样,也能理解我、谅解我!”

记得那次采访结束时,起身看到黄旭华院士办公室的一盆红掌,火红而又翠绿。那炽烈的火红,何尝不是一颗为国深潜、科研报国的赤子之心;那欲滴的翠绿,又何尝不是一位已过鲐背之年的老者始终心系国家的拳拳之心!

眼前,七一九所退休职工刘润林说起黄旭华和大家都爱唱的那首《祖国不会忘记》,不禁又唱了起来:“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融进祖国的江河……”(记者 王建宏 张 锐)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避险好办法,应急在心中”主题... 人民网北京4月3日电 在第30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到来之际,“避险好办法,应急在心中”全国中小学...
莫言戏剧文学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师... 人民网北京4月3日电 近日,“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创造:莫言戏剧文学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来自...
新成果揭示植物病毒“作恶”过程 原标题:新成果揭示植物病毒“作恶”过程春天到了,万物复苏,但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病毒也开始“兴风作浪...
中澳科学家联手探寻中子星“体重... 原标题:中澳科学家联手探寻中子星“体重密码”中子星的直径仅为20多千米,切面相当于北京四环内区域大小...
神经炎症失控原因被揭示 原标题:神经炎症失控原因被揭示记者从清华大学药学院获悉,该院丁胜团队近日首次揭示限制小胶质细胞过度激...
我科学家提出单原子催化剂设计全... 原标题:我科学家提出单原子催化剂设计全新理论模型记者2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路军岭教授团队与...
本科生毕业考核方式应该多样化 原标题:本科生毕业考核方式应该多样化眼下,即将毕业的大学本科生正忙于毕业论文修改答辩。近期,北京邮电...
以前闷在教室里 现在跟着地图走 原标题:以前闷在教室里 现在跟着地图走“以前总闷在教室里,现在跟着云地图走,思政课变得完全不一样了!...
新项目探寻作物“滋味基因密码” 原标题:新项目探寻作物“滋味基因密码”  由湖南农业大学牵头,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中国农...
“花在哪里开,我就去哪里” 原标题:“花在哪里开,我就去哪里”经过连日春雨的滋润,位于赣西北九岭山脉西段的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
新一代超薄光帆具有高反射率 原标题:新一代超薄光帆具有高反射率  通过将超薄、高反射材料与人工智能(AI)优化的纳米级设计相结合...
2025年全国“百城千校万企”... 原标题:2025年全国“百城千校万企”促就业行动启动2025年全国“百城千校万企”促就业行动动员部署...
不让“项目等钱” 确保“学... 浏阳河畔,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东校区项目工地施工正酣。“国家超长期特别国债对一期项目支持5000万元...
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发... 本报北京3月31日电 (记者谷业凯)第十四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日前在北京颁奖。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科学家研制出毫秒级可集成量子... 3月31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团队的李传锋、周宗...
研究生复试招录改革走向多样化 原标题:研究生复试招录改革走向多样化2024年3月,浙江中医药大学应届毕业生邓楠(化名)以425分的...
2025年山西科技工作重点开展... 3月28日,山西省科学技术厅召开2025年科技工作会议。据介绍,2024年,山西省科技系统全面落实省...
遵循科学世界观方法论 扎实推进... 原标题:遵循科学世界观方法论 扎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近期...
抓早抓小抓关键 保护好孩子视力 原标题:抓早抓小抓关键 保护好孩子视力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更是感知外部世界的重要通道。然而,当前中国青...
教育部:有序实现2027和20... 人民网北京3月31日电 (记者郝孟佳)今天,教育部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