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聚焦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探索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提升科技支撑力,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焕发新质生产力,跑好科技创新策源的“最先一公里”
作为以理工医为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在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有着独特优势。近年来,学校着力打造“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贯通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孵化出一批“0到1”的“硬科技”企业,致力打造世界级科创湾区,逐步发展成为上海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
在科技成果转化的领域,“大零号湾”区域勇于率先尝试,积极承担多项成果转化试点任务。经过两年的试验,该区域已经成功打造了一系列可复制且值得推广的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和模式,为全国范围内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参考。
此外,上海交通大学建设了“一公里孵化器”,推动设立了10亿元规模的上海交大-大零号湾科技创新基金,围绕海洋装备、芯片、机器人、新能源等前沿领域和未来技术方向,积极探索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高能级溢出的创新策源模式。
创新模式与体系,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科技成果转化是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也是衡量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准。上海交通大学始终致力于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首先,建立高效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体系。成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领导小组,完善工作运行机制,确保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高效推进。多个技术转移机构协同工作,共同构建了内外结合、分工协作、组织有序的技术转移机构管理和服务体系。
其次,注重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服务和支持。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专员团队,提供“一对一”的成果转化方案定制服务,给予科研工作者全方位、全过程的协助和支持。同时,依托“一门式”系统,持续简化办事流程,优化管理模式,提高转化效率,确保赋权成果的国资控制、财务规范以及操作的高效便捷。
此外,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创新。通过推出“完成人实施”等创业新模式,完善贯通“最后一公里”的政策支持体系,进一步破除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束缚,积极引导科研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更加紧密结合,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让更多科研成果“落地生金”,为支撑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创造更大的价值。
深化产学研融合,贯通科技创新生态链的“最近一公里”
上海交大致力打造体系化研究的“集中区”、原始创新探索的“自由区”、产学研用开放合作的“融合区”的“三区”科学研究。起步于“三区”科研创新,再以科技赋权改革支持科研工作者创业,以学校基金助力创业成果融资,贯通“从0到1再到100”的科技创新生态链。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与企业携手合作,打破边界,构建起目标统一、人员互通、任务共担、成果共享的合作机制。除了需要连接起从“0到1”到“1到100”的创新链条,高校还应加深与创业企业的合作,发挥“双主体”效应,共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同时,高校要主动加强与区域经济社会以及行业、产业需求的对接,通过共同建立校企联合研发平台、创立产学研前沿探索基金等措施,探索“企业出题、高校答题”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聚焦重点行业和新兴产业升级发展中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助力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
此外,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高校应紧密结合产业升级的实际场景与需求,充分发挥科学研究领域的创新优势与多学科交叉融合特色,构建高校与行业领军企业协同培养人才的新范式,引导学生参与实际科研问题解决,培育“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的拔尖创新人才。
(作者:李厚锐,系上海交通大学党政办副主任、研究员 )
上一篇:紫云英高效机收装备成功研发
下一篇:成年动物大脑仍有生成新神经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