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提升中文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数字素养和职业能力,高质量建好中文专业。”3月31日,在教育部以“介绍推进语言文字信息化发展情况”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康震表示,要在加强数字中文建设新背景下,高质量建好中文专业。
近日,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网信办共同印发了《关于加强数字中文建设 推进语言文字信息化发展的意见》,对加快推进以信息化促进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以数字化赋能语言文字更好服务现代化建设等作出了全面部署。康震表示,春节以来,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DeepSeek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热议。正如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部长通道”上所说,DeepSeek让人们看到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机遇。
康震介绍,北京师范大学目前正在按照《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部署,以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为导向,统筹推进学科布局、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高质量建好中文专业。
“首先,着力推进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康震说,今年,北京师范大学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人才发展需要,推进文学院与人工智能学院、国际中文教育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合作,推出了“汉语言文学+人工智能”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今年将启动招生。学校还将继续支持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深度交叉融合,促进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和新的科学研究范式,打造学科融合的新优势。
其次,北京师范大学着力推进科研机构纵深建设。康震表示,目前,学校依托中国语言文学和语言学等“双一流”学科,建设“中国文字整理与规范研究中心”“汉字汉语研究与社会应用实验室”等多个教育部和国家语委的科研平台,将学术研究与经济社会需求结合,促进研究成果的广泛应用。下一步,学校还将建设完善的科研平台体系,强化有组织科研,锻造卓越师资团队。
康震介绍,北京师范大学要着力推进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从去年开始,北京师范大学积极实施“人工智能+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专项“1228计划”,要在3—5年的时间里,促进10个专业人才培养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打造20个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重点团队,推动20本数字化教材建设,建设80门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的智慧课程。“未来,北京师范大学将抓好新文科建设,优化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加大科教融汇力度,深化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加快培养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复合型人才。”康震说。
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朱建华表示,他们也在积极应对数字时代的新形势新要求,创新中文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朱建华说,要重新定位中文人才培养目标。以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为关键措施,重构中文专业人才能力构成。“重视创新能力培养,造就有人文情怀、数字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他说。
构建学科专业新生态同样重要。和康震想法相似,朱建华也强调要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以社会实际需求为导向,试点推进数字赋能中文专业建设,推动中文专业与计算机、心理学等学科专业交叉融合。
朱建华表示,在教学上,要创新模式,利用大语言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构建人机协同教学范式,提供智能辅导。在课程上,要重构体系。广东省研究制定涉及交叉学科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支持增设“语言文字+人工智能”核心课程,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升级实践教学模块,紧密围绕高峰学科和新兴产业,聚焦前沿热点打造人工智能实践课程,鼓励培养学生运用人工智能工具学习的能力。
“我们探索产学研用一体化育人体系新模式。特别是组织创新团队攻关大语言模型等前沿技术‘制高点’,建设量大质优的关键领域语料‘新基建’,产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中文建设标志性成果。”朱建华强调。(记者 张盖伦)
上一篇:成年动物大脑仍有生成新神经元能力
下一篇: 甘肃建立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