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高等教育正成为激活乡村内生动能的关键引擎。兰州文理学院旅游学院立足西部文旅资源禀赋,以课程链对接产业链、人才链服务振兴链为核心理念,通过构建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课程群,探索出一条教育赋能、产教共生、双向奔赴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新路径。
课程筑基:锻造乡村振兴“金课群”
紧扣建设西部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战略目标,学院以国家级一流专业旅游管理为支点,打造“一核四柱”课程体系——以《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创新》为核心,构建规划、运营、营销、文化四大支撑模块,形成理论教学、社会实践、数字资源“三位一体”的金课矩阵。
教学团队深挖陇原大地特色资源,开发《乡村旅游产品设计与业态创新》等8门特色课程,其中1门入选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同时,出版《乡村旅游开发与运营管理》等教材2部,开发《乡村旅游操盘手》慕课资源20节,形成“课堂+田野+云端”立体化教学资源库。
课程群建设成果直接转化为产业服务能力,学院师生联合编制的《甘肃省“十四五”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被纳入省级战略,开发的23门培训课程成为甘肃省文旅厅官方推荐资源,组建的省级乡村旅游讲师团,累计服务全省乡村旅游从业者超2万人次。
产教共生:构建协同育人“生态圈”
如何破解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两张皮的难题?学院以“两个贯通”给出答案——
一是贯通课堂与田野——以“合作+自主”双轮驱动,建成1个主体型和3个拓展型教学实践基地,与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兰州市榆中县小康营乡浪街村共建“移动课堂”,实施旺季驻点实训与淡季专题研习相结合的弹性教学机制,近三年累计派出326名学生开展沉浸式实践。
二是贯通师生与行业——组建“课程教师、实践老师、行业导师”构成的综合师资教学团队,行业导师深度参与课程设计、毕业答辩等环节,企业真实项目覆盖85%专业方向课程。
这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培养模式成效明显,学生学科竞赛省级以上获奖数量三年增长120%,毕业生在甘就业率达64%,成为甘肃乡村旅游发展的新生代主力军。
振兴赋能:构建产教融合“服务链”
学院将课堂延伸至乡村振兴主战场,以“真题真做、实岗实战”为原则,构建起“项目孵化-成果转化-产业反哺”的闭环服务体系。三年来,师生团队交出亮眼成绩单:
项目制教学结硕果。对接榆中浪街村、东乡唐蕃云舍等实践基地需求,学生团队完成的《浪街村乡村研学路线设计》《唐蕃云舍沉浸式体验营销宣传》等38份作品被直接采纳,带动合作基地客流量增长超30%。2022届学生设计的乡村土特产品品牌及包装,助力合作农户年销售额突破100万元。
以研促学强本领。教师带领学生完成的14个市州乡村旅游示范村、样板村评估报告获地方政府采纳,师生联合开发的《甘肃乡村民宿数据平台》在9家甲级民宿投入应用,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实战经验,反哺了乡村旅游特色课程群。
教研赋能树标杆。在甘肃定西九居谷地质文化村,师生历时8个月打造的“地质+农耕”研学体系,推动该村入选全国首批地质文化村;指导的白银西峡口获批国家级地质文化村、永靖小茨村获批国家级地学研学路线。三年来,这样的“教学成果转化样本”已培育出8个,其中2家民宿跻身国家甲级,3个村庄成为省级乡村旅游样板。
兰州文理学院的探索证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需要打破“教室围墙”,构建“产业链-教育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体系。这种以课程群建设为牵引、以产教融合为抓手、以服务实效为检验的改革模式,不仅重塑了文旅教育形态,更探索出高校深度参与乡村振兴的甘肃方案。未来,随着《乡村旅游课程群2.0》建设的启动,学院将持续为西部乡村振兴培养更多“懂农业、爱农村、善经营”的文旅英才。
(来源:兰州文理学院 文/何瑛)
上一篇: 重庆举办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双选会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