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教育强国建设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人民网教育频道联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共同开展策划,推出“建设教育强国”系列访谈栏目,邀请高等教育领域专家学者畅谈思考体会、凝聚发展共识。
“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是教育强国建设的‘一号工程’,也是铸就强大思政引领力的基础工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第十次会议举办期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辅导员工作研究分会理事长,山东大学原党委书记郭新立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谈到。
郭新立表示,作为龙头的高等教育,肩负着特殊重要的责任与使命。高校要以深入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为主线,切实推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坚定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课题。
强师筑基,锻造思政工作的主力军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作为塑造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核心力量,其专业素养直接关系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质量成色,决定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任务使命的践行成效。其中,辅导员队伍肩负着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三重职责,更是学生成长路上的知心人和引路人。”郭新立表示。
郭新立介绍,近年来,辅导员工作研究分会聚焦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发展,积极打造高校辅导员队伍能力提升大数据赋能平台、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骨干训练营等平台载体,有力推动了全国辅导员队伍更好地履职成长。
“下一步,分会将坚持学术牵引、项目驱动、品牌提质、资源增效、智库聚力,持续助力高素质队伍建设,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提供保障支撑。”郭新立告诉人民网记者。
数智赋能,构建智慧育人的新生态
人工智能浪潮为高等教育带来范式变革的重要机遇,同时也对传统育人模式提出全新挑战。郭新立表示,当代大学生作为“数字原住民”,其思维特征、行为方式和发展需求都深度浸润技术元素,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特征。
“面对这一态势,高等教育应当积极构建智能驱动的育人新范式,打造技术赋能的资源新形态,建立人机协同的育人新机制,切实将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转化为有穿透力和感召力的教育资源。”郭新立说。
他进一步谈到,高等教育要加快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在数智环境中的价值判断力和人文情怀,以技术为翼,以育人为本,使人工智能真正成为涵养家国情怀、塑造健全人格的有效助力。
聚势谋远,开创协同育人的新局面
“面向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高等教育战线要以系统观念推进协同育人。其中,校内协同重在机制创新,校际协同突出资源共享,社会协同着力开放共赢。要凝聚深入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答好教育强国建设核心课题的磅礴合力。”郭新立表示。
郭新立表示,高教学会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成立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凝聚力最强、影响力最广的全国性学术社团组织,更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战略部署,将高质量实施“一号工程”作为各项事业的牵引力和着力点,团结带领各分支机构,在强化思想引领、深化学术研究、促进协同发展、提升服务能力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上一篇:二十面体准晶体中发现反铁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