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4月14日电 (记者孙竞)12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5年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会议围绕《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高质量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安排部署学会2025年重点任务。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林蕙青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学会要在教育部党组的坚强领导下,重点抓好以下工作:强化理论武装,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加强新型高端智库建设,努力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研究中心;促进国际交流合作,成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高等教育中心的重要支点;打造政产学研用品牌活动,搭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高水平协同平台;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打造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一流学术社团。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周天华、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周大旺、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吴刚、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杨丹围绕司局重点工作作报告。
周天华表示,要持续优化专业布局结构,扎实推进人才培养核心要素改革,深入实施创新教育改革,开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2.0建设行动、国家战略急需人才超常规培养行动、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创新行动、高等教育“出海”行动,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周大旺表示,要实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高强度长周期稳定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依托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与国家大学科技园重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纵深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构建科研硬件开放共享生态,从而切实改善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生态。
吴刚介绍,将深入推进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研制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自主科学确定“双一流”标准,加快完善以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为抓手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杨丹介绍,将系统推进人才、科研和全球治理三方面工作:抓好出国留学、来华留学、合作办学、海外办学、涉外拔尖人才培养等工作,加快培养和聚集全球人才;以重大平台、重大计划、重大项目为抓手,持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主动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依托由我国主导的旗舰合作项目,持续扩大全球教育的中国贡献。
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以《人工智能何以赋能教育创新》为题作专题报告。他指出,要发挥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正向赋能作用,坚持科技向善,保持教育内在规律、立德树人初心等方面“不变”,而在方法、手段、内容、载体、模式、管理、评价等方面创新“求变”。
会上还公布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关于表彰2024年度优秀分支机构和优秀学会工作者的决定》,对实验室管理工作分会等11家优秀分支机构、邓昌富等11名优秀学会工作者予以表彰。
下一篇:扛起毕业生就业工作主体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