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独乐”到“众乐”
创始人
2025-07-11 00:02:21
0

在经济快速发展与收入不断增长的当下,人们对生活的掌控感和幸福感并未如预期那般提升,反而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心理压力、陷入心理困扰甚至罹患心理疾病。尤其对教师群体而言,原本从事着“世界上最幸福的职业”,但近年来却面临身心俱疲、关系困境、责任过载、职业焦虑等多重挑战。我们的一项涵盖全国29个省份370余所学校的调查显示,竞争压力与社交疏离显著降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其中高级教师和班主任的焦虑抑郁指数更高,生活满意度与幸福感更低。

造成这一“发展—压力”悖论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过于强调“做自己”(个人主义),而忽视了“在一起”(社会性)及其背后的文化力量。文化是影响个体心理、行为的重要变量,也是个体发展和心理健康的重要资源。随着社会与文化的快速变迁,新生文化的不成熟、封建糟粕的残留与个人主义思潮叠加,共同构成当代心理压力的复合源。而那些经过历史沉淀的优秀文化都是行为适应的成果,如同“行为免疫系统”,可以有效缓解环境、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只是在社会快速转型中被边缘化。

过去几十年,全球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人主义的影响。从20世纪60年代的自尊运动到认知行为疗法,再到近20年特别热门的成长思维浪潮,虽然出发点良好,但都将“个人幸福”当作最高目标,强调“我”最重要、“我的选择”最自由、“我的感觉”最优先。然而,纽约大学教授乔纳森·海特在《娇惯的心灵》一书中提出,极端的个人主义教育容易造成脆弱人设和感觉至上,并鼓动人们为了个人私利和主观感觉去斗争,其结果不仅不能提升幸福感,而且带来了更多的焦虑和抑郁。

为了突破这一困境,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和反思个人主义的文化内涵及其利弊,进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去寻找更多的积极文化资源。

首先,要反思利益至上、感觉至上的功利个人主义。尽管个人主义被广泛提及,但这一术语在历史发展和使用过程中却包含着复杂多面甚至自相矛盾的成分,既有启蒙运动以来所宣扬的独立人格、进取精神等理性的个人主义,也有利益至上、感觉至上等功利的个人主义,甚至还有伴随美国独立、西进运动、网络流行而产生的分离主义、机会主义、自恋自大等激进的个人主义成分。当今时代的许多社会问题、心理压力都与功利个人主义的盛行有关,其“挑动欲望、制造失败”,追求很多不切实际且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不仅不会提升幸福感,而且会带来焦虑、抑郁、孤独、创伤等心理健康问题。

其次,重视集体主义的进化适应价值。人天生是“群居动物”,再独立的“我”也是在与别人的关系中长成的。基因—文化协同进化理论认为,人类个体行为是遗传基础与文化传统共同作用的结果,携带压力应对脆弱基因(如调节兴奋性神经递质五羟色胺转运子的短臂基因)的群体会发展出集体主义文化,有助于缓冲该群体的生理弱点、减少其暴露于压力环境的健康风险。研究发现,75.20%的中国人携带的是五羟色胺短臂基因,而只有44.53%的美国人携带该基因。此外,另一种与独立自我相关的基因(如调节兴奋性神经递质DRD4受体的7R/2R基因),也较少见于东亚人(包括中国人)。这些基因特点很好地解释了中国人(包括其他东亚人)为何持有如此强健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即便在经济上高度城市化、政治制度深受欧美影响的韩国、日本也不例外,他们仍然在生活方式、意识形态与文化实践中保留了集体主义的底色。当然,并非所有冠以“集体主义”的价值观都是积极的,像“死要面子”“盲目攀比”“论资排辈”这些打着集体名号的糟粕,常常与心理压力、合作效率低下有关,需要警惕。

最后,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文化资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中国人会以互依、和谐的方式来理解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积极文化不仅是古代文人墨客的人生指南,也在历史沉淀中成为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力量。

一是重视亲情友情。家庭作为中国文化的基石,像铠甲一样帮我们抵挡外界的风霜雨雪(比如失业打击、流言蜚语),给我们安全感和勇气。一个知己、知心的朋友是人生路上的牵挂和慰藉,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曾经温暖了无数远行游子的心。

二是与自然对话,得内心安宁。中国古代哲学、诗词中包含着丰富的天人感应思想。心理学研究发现,像李白一样与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可以显著减少恐惧、愤怒等负面情绪,并增加积极的独处体验(如和谐、平和)。因此,周末去公园走走,感受一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比闷头刷手机解压多了。

此外,阴阳结合的辩证思维以及天道酬勤、善恶有报的世道正义观也与幸福感、心理复原等正相关;植根于乡土中国的邻里关系,基于中国实践的群众路线、组织生活、结对帮扶等形式,不仅是取得革命胜利、建设成就的宝贵经验,也是解决现实困难、缓解各种压力的集体力量。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培养人格独立、积极进取、和谐互依的健全自我,还要建设团结活泼、传承历史、引领时代的文化环境。

(作者吴胜涛系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副教授,赵昱鲲系香港中文大学社科学院高级讲师,彭凯平系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教授)

《中国教师报》2025年07月09日第8版

作者:吴胜涛 赵昱鲲 彭凯平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克职院1385位学生通过高级工... “以前高级工证得工作10年才能考,现在在校通过考核,一毕业就可以拿到手,这样我找工作会更容易,工资收...
强化党建引领,努力把组织优势转... 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牢牢抓住党建引领这个“牛鼻子”。重庆化工职业学院沿着“13628”发展...
云南省202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 云南省202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将于9月13日举行。请参加考试的各位考生严格遵守考试纪律...
巴西发起“更多教师计划”改革国... 师资短缺长期以来制约巴西公共基础教育发展。今年1月,巴西教育部发起了“更多教师计划”,综合改革国家教...
“警”彩护航开学季!勐海交警上... 新学期开学首日,勐海县公安局交管大队抓住开学契机,组织警力深入辖区多所学校开展“开学第一课”交通安全...
沈阳沈河区公务员考试培训机构有... 《沈阳沈河区公务员考试培训机构有哪些?全方位解析助你备考》 考公免费咨询电话:4009810787 ...
海南省共有各级各类教师15.4...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9月5日,“加快推动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系列专题新闻发布会(第三十二场)...
河北曲周:科技小院忙“三夏” 5月26日,河北省曲周县刘庄科技小院的学生在试验田内工作。时下,华北平原麦浪滚滚,一派丰收在即的景象...
AI赋能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人才... 运用AI赋能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培养更多新质生产力人才的必然趋势。 重庆城市管理...
李子坤:用一束微光照亮援疆教坛 2023年2月,河北教师李子坤怀揣着教书育人、奉献边疆的梦想,从古城保定出发,踏上了援疆之路。如今,...
优质灵动的教室空间怎样打造 一间布置科学、充满温度与创意的教室,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然...
幼小衔接怎么做?师生家长一起看 新学期的大门已经打开,从幼儿园到小学,不仅是一次校园环境的改变,更是一次心灵的蜕变与成长的飞跃。幼小...
世纪天鸿新版“小鸿助教”重磅发... 9月5日,世纪天鸿推出教育科技领域重磅产品“小鸿助教”最新版本,凭借AI个性化出题、个人知识库与AI...
“清单式”帮扶让就业服务不断线 “清单式”帮扶是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再完善的重要起点 高校毕业生就业近年来是社会高度关注的重点议题。最近...
做好师资调配,科学应对人口波动 近期,江西、湖南、安徽等地以学科调剂、进城选调、跨系统安置等方式推行教师转岗分流,应对生源锐减导致的...
广东省名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