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省瑞昌市第一中学一则师生群聊信息显示,一教师对该校22209班三名高分学生高考志愿填报其他高校,却未选择报考北大、清华表示不满,并称“将以失望解散此群”。
对此,该学校通报称:涉事教师作检讨,向学生及家长道歉。3名学生已按照自己的意愿填报志愿。此外,学校要求老师强化考试招生正面宣传引导,充分尊重学生意愿,不得以任何方式干预学生的志愿填报。
志愿填报选什么样的学校和专业,与学生未来的学业、职业发展乃至人生命运息息相关,老师和家长可以提建议,但决定权还是在学生自己手里。这是学生的正当权益,不能被剥夺。任何打着为学生好的旗号,对学生志愿填报进行粗暴干涉、情感绑架的行为,都不是理性公正的选择。
这位老师对“清北”执念这么深,除了希望自己教出来的学生能进入中国最高学府的朴素愿望外,恐怕也少不了“唯清北论”的逻辑、考核和教育环境的影响。在现实中,不少地方对高中都有“清北率”“清北指标”等考核,不少学校也对“清北苗子”倾注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年山东一民办高中就明确学生考进清华重奖50万元。
如果老师的待遇奖励和学校的切实利益,都和考上清北的学生数量相挂钩,那就是典型的把教育当政绩,折射出的是教育功利化的生态。在“唯清北论”的导向下,相比于完成指标,学生的专业兴趣、职业规划乃至未来发展,自然就靠边站。被剥夺的何止是这些“清北苗子”的志愿选择权,其所造成的教育资源失衡问题,对普通学生也不公平。
学生自愿填报清华北大,当然值得鼓励,但如果学校以追求“清北率”为办学目标,这就背离了教育宗旨。如果听凭这种思维和模式流淌,高考追求“清北率”,招聘员工追求“清北率”,这对中国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真的有利吗?
早在2022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就明确,不得给年级、班级、教师下达升学指标,不将升学率与教师评优评先及职称晋升挂钩。坚决克服单纯以考试成绩或升学率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倾向。但相关政策要真正落实到位,可谓任重道远。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人,而不是上名校的机器。若能明白这一点,那位班主任不仅不会解散群聊,还会为学生按照自己心意做出选择而鼓掌欢呼。
上一篇:职业技术学院,只招本科生?
下一篇:多维支撑乡村小班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