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就是读生活,让教室充满生活气息就是让读书落地生根。班级的生活气息在哪里?在生物角、图书角、展示区,在或整或零的阅读时光里,在课堂上、家长会上……
见证成长的生物角。学科知识来源于生活,我特别强调让所读之书看得见、摸得着、做得来。于是,我们班的生物角随时种些与学科学习息息相关的植物:比如肾蕨、大蒜、多肉、香菜、大白菜,还曾种过黄瓜,可谓种类繁多。我们也养小鱼,还曾养过二龄蚕,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孩子们都记得那段到处找桑叶洗净晾干的养蚕时光。
科学课上认识了孢子植物,在阅读相关知识之后,生物角的肾蕨可以搬上讲台进行一一对应观察;道德与法治课学了“变废为宝”,孩子们读到“生活中如何做到废物利用”时,便把目光投到种着大白菜的一次性食品塑料盒上;语文课上跟叶圣陶先生学习了连续细致观察爬山虎的成长过程,跟法布尔研究了蟋蟀的住宅,班里就进行大蒜、大白菜种植和小鱼养殖。眼看着一颗颗种子发芽长叶,记录它们一天天的变化,让阅读与写作看得见、摸得着。
生物角成了课堂阅读学习的延伸,还无意中打造了温馨舒适的班级环境,在实际观察中激发孩子阅读其他书籍的兴趣。阅读、实践、反思,再阅读、再实践、再反思,形成了阅读的良性循环。
有点“寂寞”的图书角。阅读少不了图书角,虽然我们是乡村小学,图书资源不如城里学校富足,但是这并不影响孩子的阅读生活,班里现有书籍都是经过教师、家长和孩子精心挑选的。一套书三五本,每个孩子轮流传着读一遍,阅读量就成了三五十本。全班共读同样的书,交流起来也更方便、更高效。一套书读完后便定期更换下一套,所以停留在图书角的书不是很多,因为大多数书都在孩子手中流动。
五彩斑斓的阅读成果展示区。阅读是思维的碰撞,读到产生共鸣的地方总想找好友聊聊,找个出口展示一下。于是,孩子们把阅读心得制作成手抄报、好书推荐卡、精美的书签在教室展示,或者到教室外的走廊展示,让更多孩子看到。还有孩子把阅读心得写成读后感投到校报《乐芽儿》上,或者投到更高一级的刊物上。发表过的作品,我都会打印出来展示在教室墙上,孩子们课间喝水、看窗外风景时可以随时阅读。看着身边同学陆续发表作品,也让孩子觉得发表一篇文章并不难,身边的事都可以写,降低了心理上的难度。形成阅读作品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参与,让思维反复碰撞交流,石本无华,相击而生火花,继而逐步走向深度阅读。
或整或零的阅读时光。每周三下午课后服务时间是学校统一的阅读时间。一般情况下会提前一周布置展示主题,比如今年我们班阅读了苏联作家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于是发起了一个智力竞赛,评选“班级智多星”。此外,还可以通过读书交流会分享阅读中遇到的困惑、方法、策略等。学了“现代诗”单元,我们举办了诗歌朗诵会,分小组展示,学生的参与率很高,再择优在班级内展示,让孩子知道优秀的标准,榜样的力量反过来激励孩子走向深度阅读。
除了整块时间,“零”碎时间包括早午看护时间,因为没有学习任务,自由阅读心境更佳。或在等待上课的课前几分钟,都可以读上一页。
课堂上做好班级阅读指导。硬件环境打造好了,软件也得跟上,有协助能力的大人该上场了。
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需求,每学期开学前我要做好图书推介:比如四年级上册
上一篇:中国人才回流的势头正在增强
下一篇:转需!教育部发了这个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