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是幼儿成长的关键环节,但幼儿园与小学截然不同的生活学习环境、学习内容、交往方式,让幼儿向小学生活的过渡如同攀爬陡坡。近年来,北京市将幼小衔接作为教育综合改革、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切口,从多部门协同共治到双向衔接再到全程超前伴随式家长培训,以系统化、科学化的创新实践探索幼小衔接的“缓坡”之道。
协同共治,教育行政、教研、督导部门合力构建衔接机制。2021年,北京市教委印发《北京市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攻坚行动实施方案》(简称《攻坚方案》),对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小学入学适应教育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并委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幼小衔接攻坚行动项目组。项目组于2022年发布《北京市小学入学适应教育阶段学科教学指导意见》,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谋划、教研部门双向联动、督导部门规范引领,形成政策落地闭环。
教研部门打破单向衔接模式,联合教研成为常态。如东城区编制《东城区幼小衔接指导手册》,鼓励试点园与小学结对先行,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门头沟区围绕课程与教学融合创新,在小学与幼儿园开展同课异构和联合教研;密云区学前研修员与小学数学、语文、科学等学科研修员建立“一对一”手拉手关系,共同探寻幼小衔接教学方式“最优解”。
督导部门多向发力严把质量,既查问题又给方案。将幼儿园避免“小学化”倾向、小学实施“零起点”教学纳入责任督学日常督导检查内容,实行常态化、全覆盖督导。责任督学入校(园)检查中,不仅要“督”底线问题,还要“导”问题解决,如通州区幼儿园责任督学发现园所存在集体教学活动过多、户外游戏与自主游戏时间不足以及低结构游戏材料不足等问题,便组织管理干部、教研员开展问题分析会,指导园所通过调整一日活动安排、补充低结构游戏材料、开展家长开放日等方式解决问题。同时,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督导检查,不允许针对学前儿童开展半日制或全日制培训。
双向衔接,重塑幼小协同教育场景。北京市转变了以往主要让幼儿园向小学靠拢的思维惯性,把改革重心放在小学,达成“小学是关键主体”的共识。小学教师主动走进幼儿园,直观感受准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进而做好一年级与幼儿园的衔接工作。在课程安排方面,北京市各区小学严格贯彻“零起点”教学要求,不增加教学内容、不加快教学进度、不提高教学难度,同时开设入学适应性课程,在环境适应、学习方式适应、社会交往适应等方面帮助幼儿平稳过渡;在教学实施方面,打造让儿童放松的心理环境,安排与幼儿园衔接的生活作息,如设置长短课、课中操,增加午睡、下午餐点等环节;在环境方面,创设与幼儿园衔接的物理环境,教室内增加柔软设施,如地毯、靠垫,创设图书阅读区、益智类游戏区等,根据需要灵活摆放桌椅。
“零起点”不等于“零经验”,幼儿园要重视入学准备教育。北京市将推动学前教育内涵建设作为“十四五”时期重要任务,重点推动幼儿园保育教育活动内容的科学性、稳定性。在一日作息方面,《攻坚方案》明确要求各区指导幼儿园改进和完善大班一日生活作息,适当延长单次集体活动时间,适当减少午睡时间,帮助幼儿更好适应小学作息;在幼儿能力准备方面,坚持贯通三年与循序渐进的原则,将幼儿入学准备教育融于日常保教活动中,并围绕社会交往、规则意识、专注坚持等开展“认识新朋友”“整理那些事儿”“任务大挑战”等主题探究活动,通过阅读、统计测量等活动培养幼儿的基础学习能力。
家园协同,全程超前伴随式培训化解“抢跑”焦虑。家长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引导者,其教育理念与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幼儿的适应过程。家长应转变“抢跑”观念,认识到幼儿的学习兴趣、生活能力和情绪管理比知识储备更重要。2023年10月,北京市上线“京学”家长培训平台,邀请专家、名园长、名师针对常见育儿问题录制视频,为幼儿园家长提供全程伴随式培训。
同时,北京市各区开展区本化探索,如门头沟区构建入学适应与入学准备相融合的暑期亲子入学适应课程资源包,通过了解小学微讲座、示范操作小视频、亲子互动小游戏、“教你一招小妙计”等方式,携手儿童和家长走好入学适应第一步;平谷区制订《家长全程超前伴随式全员培训方案》,深入调研家长最关切的教育困惑和问题,由幼儿园园长、小学校长、学前教研员组建主讲团队,为全区幼儿园小、中、大班家长录制“定制化”培训课程,化解家长焦虑。
(作者分别系北京教育督导评估院学前教育督导评估所助理研究员、丰台区第二中学附属看丹小学副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5年07月16日第4版
作者:程 旭 付咏梅
下一篇:测量圆周率要让学生发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