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更加务实有效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其中提到,推进高学历群体转变婚育观念,鼓励高校把恋爱、婚姻、生育选择纳入教育内容。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为高学历群体提供婚姻、家庭和生育方面的咨询和帮助。
PART.01
官方明确!将婚恋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
去年,《中国人口报》公众号发布了《高校要发挥婚恋教育主阵地作用》一文,引起广泛讨论。文章提到,从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特点来说,引导其树立正确婚恋观,关键在于做好学校婚恋教育。但当前婚恋教育在学校场域明显缺失。调查研究发现:82%的大学生反映其所在的学校没有开设婚恋课;仅有2.51%的大学生上过婚恋课;65.99%的大学生希望所在高校开设婚恋课。
文章还表示,高校是大学生系统接受科学知识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大学生谈恋爱的一个重要场所,所以高校要充分发挥婚恋教育的桥头堡和主阵地的作用,通过开设婚恋教育课程的方式,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婚恋教育的责任。
实际上,近年来针对高校婚恋教育等,官方已多次发文。如2017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将婚恋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强化青年对情感生活的尊重意识、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青年树立文明、健康、理性的婚恋观。
深圳2020年发布的《深圳青年发展规划(2020—2025年)》也提到将婚恋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
2024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在强调“大力倡导积极的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的同时,首次明确提出“加强人口国情国策教育,将相关内容融入中小学、本专科教育”。
河北省政府2024年5月发布的《对河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第1423号建议的答复》在关于“加强婚姻教育”提到,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将家庭社会学、家庭关系学、家庭教育学、家庭心理学等课程纳入社会学等专业的专业课程,将婚恋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强化青年对情感生活的尊重意识、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青年树立文明、健康、理性的婚恋观。
婚育观近年来也越发受到关注。今年1月,四川省政协委员伍亮吉分享了他参会带来的提案——建议在四川省大专院校开设“恋爱家庭生育观”相关课程。伍亮吉表示:“根据大专院校相关调研数据,56.9%的学生表示无恋爱意愿,51%的学生表示无结婚计划。82%的大学生反映其所在学校未开设婚恋课程;仅2.51%的学生接受过婚恋教育;65.99%的学生期望高校开设此类课程。”
伍亮吉建议,首先需要将婚恋教育课程纳入大学选修课程体系,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相关课程,通过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学习与思考,提升其正确理解婚恋及处理恋爱关系的能力,为未来的恋爱与婚姻生活打下坚实基础。课程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灵活运用非传统形式进行婚恋教育。
中国改革报发布的《加强大学生积极婚育观教育的价值意蕴》一文中,作者张庆强提到,要教育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他们的婚育观念和行为对社会养老、劳动力供应、人口结构等方面的巨大影响,引导他们主动响应国家倡导的积极婚恋观、生育观,落实适龄婚育,将会增加结婚率、提高生育率,有利于缓解老龄化带来的人口结构失衡问题,保障社会劳动力的持续供给,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健发展。
PART.02
相关课程,讲什么?
婚恋、生育等相关教育并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教人恋爱或停留在生理层面的表面知识。国内高校开设的相关课程需要有更深层次的探索。
武汉大学有一堂爆火的“恋爱心理学”课程,其开课老师是武汉大学喻丰教授。“应该通过情感教育,强化青年对情感生活的诚信意识、尊重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喻丰看来,这些意识最终会形成青年人面对爱情、婚姻时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首先是理性的。根据心理学理论,爱情是由激情到亲密、由亲密到承诺的过程。恋爱意味着两人的亲密关系向前发展,需要相互理解、相互磨合,并共同承担由此产生的道德责任。这种价值观还应是文明的,反对操弄对方自尊和感情、产生极强的不平等、男女对立等恋爱关系。
北京大学有一门全校通选课“人类的性、生育与健康”。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姚锦仙自2007年以来坚持讲好这门课。在三代教师的不断努力、学生需求的日益增加以及社会观念的不断进步中,这门课的课程内容从性与生育的基本知识逐渐扩展,加入了人类进化与健康方面的内容,从怎样正确看待两性生理现象,到如何尊重他人、保护自己以及更好地处理两性关系,不仅帮助很多学生弥补了性知识的空白,还引导他们树立了正确的健康观、婚恋观和生命观。一些学生甚至写信到校长信箱,希望把这门课程列入必修课的名单。
而国外也有不少大学开设相关课程。比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注重引导学生去谈恋爱,专门开设了恋爱课,请相关婚姻专家开设与恋爱、性相关的课程,培养学生“爱的能力”。还有学校开设“恋爱公开课”教会大学生如何与异性交流、沟通,如何处理异性关系,大受欢迎与好评。
温州医科大学心理学博士梅思佳曾表示,“恋爱课”并非教学生如何谈恋爱,而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婚育观,了解并坦然接受自己的需求,学习如何处理亲密关系,提升爱的能力。
当然,婚恋、婚育相关教育不是靠课堂上的三言两语或者课下的咨询服务能够完全实现,更多地需要学校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给予多点关注和关怀,有针对性地开展支持工作。高校要培养合格的服务于社会的人才,也离不开对学生人格的潜移默化塑造。
来源:麦可思研究整理自光明社教育家、中国人口报、温州晚报、四川日报、中国改革报、各省政府网站、人民网、各校网站(公众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