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战略驱动下新时代高校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创始人
2025-08-20 08:33:46
0

原标题:教育强国战略驱动下新时代高校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202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要求“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打造战略引领力量”。

在教育强国战略驱动下,新时代高校肩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承载千年历史、蕴含哲学、艺术、习俗等丰富内涵的集体智慧结晶,深刻塑造着中华民族的性格与思维方式。传统并非尘封的历史,而是活在当下、迈向未来的文化力量,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坚实根基。高校需立足这一认知,推动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延续与拓展,为文化传承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

一、新时代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原则

(一)“魂脉”和“根脉”相融:高校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需秉持统一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植于五千年文明积淀的历史厚壤,孕育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与精神标识。它犹如奔流不息的长河,既承载着“民惟邦本”的政治智慧、“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等思想“魂脉”也延续着书法篆刻、传统戏曲、节庆礼仪等技艺“根脉”,二者共同构成了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

新时代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主阵地,需以统一性原则为引领,将中华美育精神融入教育全过程:通过古典文学、传统音乐等课程体系建设,引导学生把握“魂脉”的思想内核;依托非遗传承工坊、古诗词歌曲吟唱、民俗体验活动等实践载体,让学生触摸“根脉”的技艺温度,从而在认知与体验的融合中深化文化认同。

(二)“守正”和“创新”并肩:高校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需突出创新性

新时代高校传承传统文化并非简单“复古”,而是要深入挖掘其独特东方韵味,激活传统文化的内生动力与时代生命力,实现与当代文化活力的有机耦合。当前中国亟须科技前沿的开拓者实现原始创新,而创新的根基在于坚定的信念新时代学生当以敢为人先的魄力努力探索,用实干为祖国增色添辉。让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方能真正彰显其跨越千年的魅力。

新时代高校需打破单一学科壁垒,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传统文化教育从知识传授向精神浸润、从技艺模仿向创新转化跃升,着力培育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与解决复杂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以创承脉”的教育实践,让传统文化真正扎根现代生活、服务时代发展,成为青年成长的精神滋养与创新创作的灵感源泉,进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三)“民族”和“世界”共生:高校传统文化传承需彰显包容性

中华文明向来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涵养包容性,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兼收并蓄,汇聚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中华文化,构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这种特质在当代高校文化传承之中也应凸显其时代价值。

新时代高校作为文明互鉴的桥梁,要将包容性意识融入教育生态:首先,可依托“一带一路”文化交流项目,推动传统技艺与海外高校联合创作;其次,在课程体系中设置“跨文化比较研究”模块,引导学生从历史交融案例中,理解中华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智慧。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以数字技术为媒介,让民族文化符号在全球语境中获得新的叙事可能,最终实现从“文化输出”到“文明对话”的飞跃。

二、新时代高校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路径

新时代高校作为传播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高地,应通过引导学生汲取历史智慧、探索创新性传承路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系统性支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走深走实,具体可从以下途径着力。

(一)思政铸魂: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内容

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深植文化根脉和恪守精神本体,恰如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所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这一智慧阐明,只有扎根传统,才能吸收营养内涵。“教育者先受教育,铸魂者先铸其魂”。教师在传授传统文化过程中以“立德修身”精神为主线,充分践行教育家精神,努力从“经师”向“人师”跨越。

为此,高校应系统构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群,进一步夯实高校人才培养的文化根基,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同时,鼓励师生开展传统文化实践项目,辅以如文化节、文化沙龙、文化讲座等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担任兼职教师,教授传统技艺,推动传统文化教学从“单向传授”向“活态传承”的范式升级,以期更好地支撑高校育人目标,实现传统智慧与新时代教育的深度融合。

(二)跨界融合:拓宽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多元渠道

聚焦产业需求、市场需求,加强高校与龙头企业深度合作,校企共建课程,推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融合;与文创企业、文旅机构共建传统文化产业基地,深度挖掘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超越时空的生命力,将传统文化与文旅相融合;打造非遗工坊,搭建高校科研、学生创意对接平台,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彩,将有形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融合。通过塑造产教融合新形态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三)数智赋能:搭建国际文化对话平台

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与深层次的国际文化学术对话平台。在海外孔子学院开设传统文化双语课程,鼓励学生用多语种创作中华传统文化短视频:通过举办国际文化展会、艺术周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与各国青年的创作交流中,既展现音乐、戏曲、绘画等传统艺术的当代演绎,又吸收世界文化精华,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视野;研发数字平台,利用全景技术360度实景展示历史文化场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线上传播,从而提升高校国际影响力,为建设文化强国、教育强国做出贡献。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让具有传承价值的文化更具传播价值是高校义不容辞的使命。传统文化并非尘封于历史,今天的文化是传统的延续和拓展;传统也并非已经消逝,而是活在当下并迈向未来的一股强劲的文化力量。(作者:史芳芳 张冉 杨锋涛 单位:南昌大学艺术学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大学迎新季丨上大学的意义不能止... 时代在变,大学生的成长轨迹也随之改变。当下的大一新生,与28年前同为大一新生的我,差异显著。   1...
“开学第一课”的意义丨新民快评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秋季新学期“开学第一课”,具...
【教育时评】上好“开学第一课”... 上好“开学第一课”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王石川 核心观点: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成绩差只配住得差?此言差矣!|... 白木 最近开学,一些送孩子报到的家长被糟糕的学生宿舍条件弄得道心破碎。 据大象新闻近日报道,广西北海...
全市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 市教...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从2025年秋季学...
全国首所,“新大学”,正式成立... 9月1日,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揭牌仪式举行。这标志着陕西首所全日制公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正式成立。同时...
好的家庭教育,离不开这7句话!... 01 陪伴在先,教育在后 生活中,不少父母往往把时间安排得很满,却没有留给孩子的专属时间。 其实,陪...
姚润英:扎根边疆三十余年 用爱... 9月2日,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第一中学的初中物理课堂上,物理老师姚润英提出了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让...
汉江师范学院本科生在国际知名期...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程墨 通讯员 石琰鑫)近日,汉江师范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传来喜...
一场跨越时空的课堂问答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中工网) 9月1日,“红色”成为不少学校迎接新学期的主色调。 今年是中国人民...
中学三年,遇见的英语“引路人” ■ 马霁雯 王柯懿 夏彦潇 韩逸星 初识:启蒙之光 记得刚踏入中学校门时,英语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座遥...
实施“免费”政策后幼儿园质量如... 国新办8月7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政策有关情况。很多家长都关心实施“免...
黑龙江全力推进“校园餐”专项整...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曹曦)近日,黑龙江省教育厅组织召开全省“校园餐”突出问题专项整治...
学会以下几点,帮孩子轻松迈出小... 孩子进入小学,是成长中的重要一步。对许多家庭来说,如何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是个现实问题。其实,只要方法...
通知 | 图书馆关于2025级... 图书馆关于2025级 新生入馆教育的通知 2025年新生入馆教育 2025级新同学: 热烈欢迎大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