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不能重技巧轻素养——从古筝教学说起
创始人
2025-08-20 09:01:13
0

原标题:艺术教育不能重技巧轻素养

开学季即将到来,每到这个时候,古筝教室里的新生摸底课上总有相似的怅然:有人能炫技般弹出艺考高难度曲目,却弹不好《渔舟唱晚》这样的初级曲目;熟悉D调音阶,却在转调练习中频频卡壳;面对乐谱上的节奏变化,需要老师逐拍示范;按滑音是否准确,他们难以辨别。当“速成艺考”的学生带着薄弱的基本功走进大学,开学季的课堂,成了“质检场”,而美育本该有的育人本质,正被“捷径思维”悄悄侵蚀。

艺术教育培养懂得用艺术表达自我、理解世界的人

古筝演奏中,“转调”是基础技能,如同语言学习中的语法规则。但在艺考突击培训里,这成了可以绕开的“盲区”。有学生坦言:“老师,我只要弹好考试那首D调曲子就行,转调这辈子可能都用不上。”很多艺考培训让学生对着考试曲目反复打磨指法,而不重视基础乐理、视唱练耳。最终不过是把学生训练成“指尖机器”——手指形成了肌肉记忆,大脑却不懂旋律为何起伏。

进入高校后,问题迅速暴露:弹《高山流水》时,技法看似娴熟,却奏不出山水相依的意境;让他们视奏一首简单新曲,部分学生指尖却僵在琴弦上,像突然忘了母语的人。

更值得警惕的是,不少学生选择艺术专业,直言是因为“文化课太差,艺考分数低好过”。这种把艺术当“退路”的心态,不仅拉低了高等教育的专业培养质量,更埋下了可怕的隐患——这些学生中不少将成为艺术教师,若他们自身带着“重技巧轻素养”的“捷径思维”,未来的美育课堂只会更功利、更浮躁。

艺术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学会专注,在理解作品时懂得共情,在表达中找到自我。正如音乐教育家所言:“艺术教育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培养懂得用艺术表达自我、理解世界的人。”

艺术的精进没有真正的捷径

艺考功利化的蔓延,是多重社会认知偏差共同挖下的“陷阱”。在家长的计算器里,艺术是“低分上名校”的划算投资;在部分高中的升学率报表上,艺考生人数是亮眼的“办学成果展示”;而培训机构则靠着“速成神话”,把艺术学习的严肃性碾成了可以售卖的“焦虑解药”。这些因素叠加,让部分艺术教育偏离了“以美育人”轨道。

但艺术的精进没有真正的捷径。古筝的“摇指”技巧,需要每天数小时对着琴弦练习,直到指尖能控制每根弦的音色均匀如呼吸;欲奏出《梅花三弄》泛音中的“凌寒”之境,当解魏晋风骨之韧。齐白石曾告诫弟子:“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对技法的超越,对精神的传承。短期突击能模仿技法的“形”,却触不到艺术的“魂”。

最让我心痛的,是功利化对某些学生的伤害。去年,一位学生母亲拿出厚厚的考级证书,叹气说:“为了这些,孩子练琴练到哭,现在上了大学,古筝蒙着布放在角落,再也没碰过。”我们本应让艺术成为孩子一生的精神滋养,却让它变成了一段痛苦的记忆。

回归美育初心,需要全社会重建认知:艺术不是升学的“敲门砖”,而是人格的“净化器”;学习艺术不是为了走捷径,而是在识谱时学会严谨,在练琴时懂得坚持,在表达时找到自信。

对艺术的热爱,比任何证书都珍贵

改变艺术教育的功利化倾向,需多方合力进行系统性重塑。

高校要守住专业教育的底线,师范院校更要扛牢“育人者先受教”的责任。2024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艺术类高考招生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强化音乐基础素养考核”,全国多所高校近年深化基础学科改革,将乐理、视唱练耳等课程列为器乐专业必修课,考核结果与学分直接挂钩,这种“筑基”思路值得推广。作为师范院校教师,我们在课程中特别加入“教学模拟”环节:让学生以“小老师”身份,用通俗语言给同学讲解转调原理,在指导他人练基本功的过程中,他们逐渐明白“自己没吃透的知识,永远教不会别人”。我还摸索出“每日十分钟碎片训练法”:让学生课下跟钢琴或者借助其他工具练音阶听辨并录音回听,这种时时练基础的习惯,比突击训练更扎实。

基础教育要打破“重表演、重比赛、轻普及”的误区。2023年教育部《全国义务教育艺术学习质量监测报告》显示,艺术课程开足开齐的学校,学生参与“艺考速成”的比例显著低于同类学校。这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当每个孩子都能在音乐课上唱准旋律、表达心情,艺术就不会被当成“退路”,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艺考评价体系改革要成为“指挥棒”。江苏、浙江已率先响应教育部改革要求:江苏省2025年音乐统考中,乐理笔试与视奏占比从15%提升至 30%;浙江省新增“音乐听辨与分析”板块,考查调式、和声等综合能力。这种改革直指“瘸腿训练”的弊端。

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用“园丁心态”等待成长。艺术学习像种树,根系在地下扎得越深,地上的枝叶越能经风耐雨。我曾有个学生,入学时连基本手型都控制不稳,急得哭着说“可能不适合学琴”。我们从识谱开始补,三年后,她不仅能流畅弹奏《茉莉芬芳》,更在省级教学技能比赛中获奖。她说:“以前总想快点学会曲子,现在才明白,慢慢练、慢慢悟,才能弹出自己的味道。”这种对艺术的热爱,比任何证书都珍贵。

在人工智能已能精准复刻古筝指法、流畅演奏乐曲的今天,我们培养学生,更应跳出“技术复刻”窠臼。学生需要的,是在技法练习中沉淀对生活的观察、对情感的感知,让指尖的按滑不仅是音准的控制,更是喜怒哀乐的传递。唯有如此,当他们拨动琴弦时,流淌的才是带有生命温度的旋律,这正是人类艺术与机器演奏最本质的区别,也是美育在智能时代不可替代的价值所在。

(作者:郎娟娟,系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大学迎新季丨上大学的意义不能止... 时代在变,大学生的成长轨迹也随之改变。当下的大一新生,与28年前同为大一新生的我,差异显著。   1...
“开学第一课”的意义丨新民快评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秋季新学期“开学第一课”,具...
【教育时评】上好“开学第一课”... 上好“开学第一课”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王石川 核心观点: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成绩差只配住得差?此言差矣!|... 白木 最近开学,一些送孩子报到的家长被糟糕的学生宿舍条件弄得道心破碎。 据大象新闻近日报道,广西北海...
全市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 市教...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从2025年秋季学...
全国首所,“新大学”,正式成立... 9月1日,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揭牌仪式举行。这标志着陕西首所全日制公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正式成立。同时...
好的家庭教育,离不开这7句话!... 01 陪伴在先,教育在后 生活中,不少父母往往把时间安排得很满,却没有留给孩子的专属时间。 其实,陪...
姚润英:扎根边疆三十余年 用爱... 9月2日,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第一中学的初中物理课堂上,物理老师姚润英提出了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让...
汉江师范学院本科生在国际知名期...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程墨 通讯员 石琰鑫)近日,汉江师范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传来喜...
一场跨越时空的课堂问答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中工网) 9月1日,“红色”成为不少学校迎接新学期的主色调。 今年是中国人民...
中学三年,遇见的英语“引路人” ■ 马霁雯 王柯懿 夏彦潇 韩逸星 初识:启蒙之光 记得刚踏入中学校门时,英语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座遥...
实施“免费”政策后幼儿园质量如... 国新办8月7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政策有关情况。很多家长都关心实施“免...
黑龙江全力推进“校园餐”专项整...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曹曦)近日,黑龙江省教育厅组织召开全省“校园餐”突出问题专项整治...
学会以下几点,帮孩子轻松迈出小... 孩子进入小学,是成长中的重要一步。对许多家庭来说,如何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是个现实问题。其实,只要方法...
通知 | 图书馆关于2025级... 图书馆关于2025级 新生入馆教育的通知 2025年新生入馆教育 2025级新同学: 热烈欢迎大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