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评点苏诗》卷二在句旁抹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这表示他不懂苏轼那句,以为它像司空图所写:“亦犹小星将坠,则芒焰骤作,且有声曳其后。”宋人诗文里常把“闹”字用来形容无“声”的景色,不必少见多怪。宋祁的词句和苏轼的诗句都是“通感”或“感觉挪移”的例子。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正像拉丁语以及现代西语常说的“黑暗的嗓音”“皎白的嗓音”,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培根的想象力比较丰富,他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荡漾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方,而且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这算得哲学家对通感的巧妙解释。
(摘编自钱锺书《通感》)
材料二:
阅读《荷塘月色》,我们感受到诗情画意。朱自清先生以诗人的心去感受荷塘月色,不但游目骋怀地观察,而且严辨淄渑地品味,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
作者所写的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层次里复有层次,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这样的描写,离不开作者娴熟而有个性的艺术技巧。有鲜明的比喻,有明显的对比,有强烈的衬托,有生动的拟人。但更令人赞赏的是,由于作者对描写对象有极其深刻的体会,因此突破一般经验而产生一种奇特而新颖的手法,即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这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处理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
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仅以对蝉声这一细节的描写就足以说明问题。由于有些读者提出异议,以为月夜不应有蝉鸣,因此他请教了好些人,最后还是亲自体察,“又有两回亲听到月夜的蝉声”,才打消了本想修改的念头,因此他深深地体会到“观察之难”,以为不能“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关于“月下蝉声”》)。整篇《荷塘月色》均体现了作者这种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他不但对荷塘作整体的揣摩,而且作局部的审视,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时而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时而摹写花叶,时而描绘岸柳,时而淡勾云彩,时而轻描树影,层层铺陈,步步开拓,细腻地展现了荷塘月色令人“惊异”之美。朱自清还认为“花和光固然有诗,花和光以外还有诗”“山水田园固然有诗……仅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诗与感觉》)。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要以敏锐的感觉去发现这些“诗”。从《荷塘月色》里不难发现,作者正是这样努力去发掘蕴含在大自然里的这些“诗”,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月夜荷塘的声、光、色、味,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
除了描写技巧有独到之处外,语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如他自己所主张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欧化的口语”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优美的艺术境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语言来实现的,所以凡杰出作家无不重视语言的锻炼。《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是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
《荷塘月色》之无限动人,还在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不仅使作品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摘编自刘泰隆《荷香月色诗情画意——读<荷塘月色>》)
材料三:
1927年7月,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朱自清想回扬州,他的两个孩子在扬州他的父亲那里。但他与父亲的关系由于种种原因闹得很僵,他怕回去之后难以和父亲和解,犹豫不决。这样的心情表露在《荷塘月色》中,就是开头的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这证明朱自清在漫步荷塘时感到的自由,在性质上是一种伦理的“自由”,是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向往自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这样的解释,如果不是更加贴近朱先生的本意,至少也是比较深刻地揭示了心理和艺术的奥秘。朱自清自己曾说:“只有参加革命或者反革命,才能解决自己的惶惶然”“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生活的中和主义”“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着我生活”“还是别提超然为好”“最终的选择还是‘暂时逃避’”“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这些表明朱自清因为考虑到老婆孩子的责任问题,而不能绝对地作政治的抉择。
(摘编自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渔与纪昀对“闹”字的质疑,表明古人对“通感”这一艺术手法普遍缺乏认知和欣赏能力。
B. 钱锺书引用培根关于音乐声调与水面光芒的论述,意在强调通感是哲学家对自然奥秘的独特发现。
C. 刘泰隆认为,《荷塘月色》中“通感”的运用,是为迎合现代散文的创新潮流而使用奇特新颖的技巧。
D. 孙绍振对“心里颇不宁静”的解读,引入伦理视角,为理解其追求的“自由”性质提供了新维度。
2. 下列语句中,最能体现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论述的“通感”特征的一项是( )
A. 桃金娘静立,月桂梢头高昂,你可知道那地方?(歌德《迷娘》)
B.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塘月色》)
C. 雨过树头云气湿,风来花底鸟声香。(贾唯孝《登螺峰亭四顾》)
D.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3.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自清为证实“月夜蝉声”的真实性进行亲身体察,体现了他创作中求真务实的“缜密审察精神”。
B. 刘泰隆强调朱自清以敏锐感觉发掘自然中的“诗”,这与朱自清关于“诗与感觉”的观点高度契合。
C. 《荷塘月色》“顺口”“顺耳”“顺眼”的特点,是朱自清“新而不失自然”语言主张的成功实践。
D. 孙绍振认为朱自清在荷塘感受到的“自由”本质上是伦理性的,是对当时社会现实不满的直接反映。
4. 材料二是从哪几个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请简要概括。
5. 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都引用了朱自清的观点,这样的引用各有哪些好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妈妈
王愿坚
我问:“刚才那个女同志是谁?”
同志说:“同志们都管她叫老妈妈。算咱这个医院的副队长,又是政委、看护员、炊事员、采购员……反正这洞里的事她一手包干。人倒是个好人,就是年岁大了,腿脚不灵,嘴又啰唆……”听着听着,我不知不觉又睡着了。
天放亮的时候,外面的联络员传过回消息:“外面到处是敌人,在找伤员。”一听这情况,洞里顿时乱了起来。旁边的老刘第一个放大嗓门儿喊着:“唉!这下子可完了,完了……”我也急得不知怎么是好。
正在这时,老妈妈忽然霍地站了起来,走到老刘跟前,厉声地说:“老刘呀,什么完了,完了!你想想,你说这话能对得住长征路上的那些同志不?……”她从腰里摸出一件什么东西,用力抖了抖,里面铮铮作响,“这是特委留下的钱,我可以偷着下山买米给你们做饭吃;钱花光了,我就是下山讨饭,也不能让你们饿着……”
她说完话,洞里鸦雀无声。
山上的松涛呼啸着,风,把早晨的浓雾一团团地刮进洞里来。
休息了一会儿,老妈妈欠起身,低声叫道:“主力上下来的张同志,你能到外面来吗?”洞外,是一块光坪。太阳已经露脸了。从弥漫的大雾里看去,像个通红的大火球。
她搀着我向一棵大树走,忽然自言自语地说:“大妈,有开水吗?我可要开的。”听到这句话,我不由得一怔。迎着朝阳,我眯着眼睛仔细地打量起了她。苍老的脸上,刻着一条条深深的皱纹,门牙也残缺不全,在她的左眼下,有一个黄豆大的疤痕……噢,想起来了。三年前秋天,我奉命到潮汕地区去和一个新成立的组织接头。这是我们约定好的联络暗语。她就是我的联络人。她比三年前老多了,看上去约有六十岁的样子,嘴角上添了皱纹,鬓角也花白了。
她把我扶到树下一块石头上坐好,收敛了笑容,说:“老张,这里就咱两个在党,得把这担子担起来。”我们把事情商量好了,又回到洞里。大概因为我是主力上来的,又是个干部,大家都同意我暂时负责。我拿过那支驳壳枪来擦着。这工夫,老妈妈早已趁着雾大、不会暴露目标的时候,点上了火,烧了开水;她把开水舀出来一些,冲了盐水;又把米下到锅里。然后,端着一茶缸盐水,挨个给伤员擦洗、包扎伤口。她这一切做得那么仔细,那么沉着,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护士似的。这种镇定的情绪感染着洞里的所有人,大家都安定下来了,人们脸上又露出了笑容。
老妈妈把事情弄完了以后,抄起一根竹杖,对我说:“我去了。”
时间真难熬啊,太阳已经落了,还不见老妈妈回来。我出去眺望了好几次,除了遍山荒草、大树、怪石,什么也看不到。更难的是粮食没有了,同志们都在忍着饿呢!
黄昏时分,我决定顺着山路去找找看。我沿着小路往下爬才约莫半里路,实在爬不动了。我靠着一棵大树,四下瞭望了一下,远远地看见路旁草丛里好像有一个人影在蠕动,我警惕地掏出了枪,问了声:“谁?”一个微弱的声音回答:“是我。”我走上去一看,正是老妈妈。只见她脸上、手上满是血迹,两肘两膝上的衣服也破了。她趴在地上,头前放着一个包包,她用手和头顶着那个包包,正吃力地往山上爬。我连忙跑上去,激动地叫了声:“妈妈!”她见我来了,咧开干燥的嘴唇笑了笑。我用一只手拎着东西,她扶着我,就上了山。
她一进洞口,就忘记了劳累,挤在人堆里,看看这个,瞧瞧那个,像多久不见的亲人一样。她摸着年龄最小的和竹子的手,抱歉地说:“孩子,饿坏了吧;上了几岁年纪,走道不利索,真是……来,”说着,解开了包包。这个包包简直是个杂货摊,里面有约莫十来斤的一小袋米,有打糕,有窝窝、红薯、干红薯丝子,有一块豆腐,有一个小南瓜,还有几卷各种颜色的布——大概是给我们包伤口用的。她把可吃的东西按人们的伤情轻重分了分。
同志们饿了一天,现在每人都拿着一样东西吃起来。大家有说有笑,洞里的空气顿时活跃了。
正吃着,忽然和竹子喊了声:“老妈妈哪里去了?”
我连忙跑出洞来找,只见她老人家正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两手捧着一样东西在吃呢,见我去了,忙把手里的东西掖在衣服底下藏起来。我好奇地抢过来一看,原来是一块草根、菜叶、红薯丝、烂南瓜杂拌的窝窝。我眼眶子一热,一把抱住她:“妈妈,你……”
“别嚷,别嚷,别叫同志们听见。”
我硬把自己手里的一块煮红薯和她换过来。这天夜里,我被老妈妈的行动感动着,久久不能入睡。第二天清晨,老妈妈早早做好了饭,换完了药,又下山了。
一个白天,我把老妈妈下山讨饭的经过和她瞒着大家吃的东西给大家说了说。最爱嚷嚷的老刘也怔怔地沉默了一天,最后才对我说:“老张,我的伤势轻,有什么事只管叫我干,要不,我对不住妈妈呀!”……
日子过得飞快,我已经康复了。黄昏,我收拾停当,就要上路了。走出了好远,回转头来看时,只见老妈妈还站在岭头上向我张望,她那花白的头发,迎着山风,微微地飘动着。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妈妈抖得铮铮作响的钱袋子,既说服了同志们,也为后文成功拿回种类丰富的食物埋下了伏笔。
B. “我”被老妈妈单独喊到外面,在暗语的提示下,又通过辨认她的容貌,认出她是当年的联络人。
C. 老妈妈把可以吃的东西按照伤员的伤情轻重进行了分配,体现出她做事细致、周到的性格特点。
D. 老妈妈吃的是“一块草根、菜叶、红薯丝、烂南瓜杂拌的窝窝”,体现她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写老刘这个人物面对敌人来找伤员时慌乱、悲观、不知所措,目的是与老妈妈这个人物构成对比衬托的关系。
B. 开篇描写山风呼啸,浓雾团团的环境,既烘托了老妈妈的话让众人有所触动,又暗示革命者们生存的环境恶劣。
C. 画横线句子连用多个动词描写老妈妈动作的吃力,暗示了讨饭过程的艰辛与劳累,表现出她对包里东西的珍惜。
D. 小说叙写老妈妈点火、烧开水、冲盐水、擦洗和包扎伤口等一系列行为,主要是为了突出老妈妈身体衰老的特点。
8. 小说末尾画波浪线句子是“她那花白的头发,迎着山风,微微地飘动着”,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9. 小说中为什么没有写老妈妈下山讨饭的情节?请从叙事艺术角度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侯①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材料二:
以富贵有人易,以贫贱有人难。夫晋文公出走,周流天下,穷矣,贫矣,贱矣,而介子推不去,有以有之也。反国有万乘,而介子推去之,无以有之也。介子推不肯受赏,自为诗,悬书公门,而伏于山下。文公闻之曰:“嘻!必之推也。”辟舍变服,令国中曰:“有能得介子推者,爵上卿,田百万。”或遇之山中,负釜盖簦,问焉,曰:“请问介子推安在?”曰:“夫子推苟不欲见而欲隐,吾独焉知之?”遂背而行,终身不见。人心之不同,岂不甚哉!今世之逐利者,蚤朝晏退,焦唇乾嗌,日夜思之,犹未之能得。今得之而务疾逃之,介子推之离俗远矣。
(节选自《豫章黄先生文集·跋东坡画石》,有删改)
材料三:
素履子曰:“忠贞者,天地之秀气,人伦之英灵。凡观历世之书,唯忠实者名挂史笔,万世常存,则亡之忠者不灭亡也。昔周公至忠,事文王武王至成王,成王自襁褓事之,于三世尽忠,金玉莫比其坚,松竹莫比其操。事虽往古,行迹常新,列于典籍之中,常为贤哲之范。太公行王风而治周室,主霸典而灭纣邦。二人夹辅于周,功业垂于万祀。复闻管仲相桓公一匡天下以尊周子房佐刘氏统鸿沟以兴汉。至于召四皓而回惠帝,抱幼主而朝诸侯,亦有卧尸折槛之士,今古所推,实谓忠节。若指鹿为马,以玄为黄,胁弱欺孤,废贤夺义,没为后世责嫌,污辱二仪之中,滥簉三才之内。是知忠贤宜旌之不朽,为今世间杰,来世美谈。《诗》曰:‘淑人君子,其仪不忒。’贤者履之盛矣。”
(节选自《素履子·履忠》,有删改)
【注】①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因为内乱逃亡到国外,一路辛苦流离,饿得奄奄一息时介之推(又称“介子推”)割股救命。内乱平定后,重耳回国即位,即文中所称晋侯。
10. 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复闻A管仲B相桓公C一匡天下D以尊周E子房F佐刘氏G统鸿沟H以兴汉。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唯,唯独,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的“唯”意思不同。
B. 焉,怎么、哪里,与《愚公移山》中“且焉置土石”的“焉”意思和用法都相同。
C. 凡,凡是,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凡百元首,承天景命”的“凡”字意思相同。
D. 旌,表彰,与《赤壁赋》中“旌旗蔽空,酾酒临江”的“旌”意思和用法都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介之推认为,晋文公成为晋国国君是上天的安排,如果追随他的人误认为这是自己的功劳,则是贪天之功,其本质与盗贼无异。
B. 面对母亲的不解和追问,介之推对自己的选择做出了解释,他认为言辞本是身外之物,若真心隐逸,不求显名,则无需多言。
C. 晋文公为找到介子推,不但别辟住所、改换衣服、下令悬赏,甚至亲自到山中寻访介子推的下落,然而都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
D. 素履子认为,忠贞之人是天地间的灵秀之气,人群中的杰出英才,那些典籍上记载的忠臣事迹,虽然古老,但仍具有典范价值。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2)反国有万乘,而介子推去之,无以有之也。
14. 材料三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证明观点?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朝中措·送刘仲原甫①出守维扬
欧阳修
平山②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注释:①刘仲原甫:指刘敞,庆历进士,是欧阳修的年辈稍晚的朋友。②平山:即平山堂,为欧阳修任扬州知州时所修建,后成为扬州名胜。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遥想起笔,一个“倚”字写出词人知扬州时曾于堂中远望,江南诸山尽收眼底。首句起势巍然,意境开阔。
B. 杨柳本是无情物,但在中国传统诗词里,却与人们的思绪紧密相连。“手种”“别来”看似寻常,实则凄婉感伤。
C. 上片从平山堂景色自然过渡到对往昔岁月的回忆,饱含着词人对平山堂的深厚情感。转入下片抒发人生感慨。
D. 此词风格,与苏东坡的清旷词风十分接近。欧阳修政治逆境中达观豪迈、笑对人生的风范,与苏东坡非常相似。
16. 欧阳修被称为“千古第一伯乐”,本词“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三句,塑造了主人公怎样
形象?结合下片,谈谈词人对友人寄予了何种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鹃鸟是古诗文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如《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和《锦瑟》中的“_______________”,借此表达了悲凉伤感之情。
(2)恋人看重的是深情的寄托,是终生不渝的心,所以,《诗经·静女》中男子认为茅草“________________”,完全是因为“_______________”。
(3)郭橐驼种树成就显著的“秘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既是总括种树经验,也暗示了全文的寓意。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著名逻辑学家、哲学家金岳霖曾说:“逻辑是生活中找寻并满足其愿望的实际工具,没有逻辑,我们的生活将十分沉重。”很多人都认为逻辑学宽广且①枯燥深奥,不容易学习,更不容易运用。但其实逻辑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即便很多人对其没有清楚的概念。
小孩子看电视剧的时候,最喜欢问一个问题:“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在孩子的意识里,世界上只有两种人,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他们并不知道,世界上的人②鱼龙混杂,种类繁多,不能简单地用好与坏来进行区分。同样,对于许多重要的问题,我们也无法用简单的“是”与“否”来回答, A 就犯了虚假两分的逻辑谬误。虚假两分的思维方式,会把一个可能存在多种问题的答案,假设成只有两个可能的答案,而当我们把结论限制在两个以内的时候,我们的视野就会被限制,思维也会遭到严重的束缚。 B 了解虚假两分的逻辑谬误,有助于我们用开放性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特别是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能够及时地提醒自己:还有第三种可能!这样的话,就不会把问题往极端上想,也不会因为一次偶然的失败,就彻底丧失自信,认为人生一片黯淡。从表面上看,遇到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似乎是心态过于悲观,但其实是陷入了虚假两分的逻辑陷阱。稍加分析就知道,这是把人生错误地分为了两个极端,一个是正极端,一个是负极端,没有中间物。
遇到这样的时刻,我们要记得:人生并不是只有两种可能,还有无限种可能,且每种可能皆可实现。当我们意识到了第三种可能性的存在时,我们就从牛角尖里钻出来了, C 能够欣喜地发现,人生之路③不存在绝境,处处都有转机。
18. 下列不属于虚假两分逻辑谬误的一项是( )
A. 我和小王吵了几句,他以后肯定不理我了,我就会失去这个朋友。要么我卑微地主动低头认错,要么就彻底绝交。
B. 一部分人单一地追求“功成名就”“物质富足”的成功,其实身心健康、自我实现、精神富足等也是另一种成功。
C. 在某经济论坛中,一发言人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方式只有两种,不是增加税收,就是减少其他政府支出。”
D. 在观看学校组织的辩论赛时,小周肯定地对他的同桌说:“你不支持正方的观点,那就是赞同反方的观点。”
19. 下列成语中,与文中画横线内容意思最接近的一组是( )
A. 深不可测 林林总总 峰回路转B. 广大精微 林林总总 峰回路转
C. 深不可测 形形色色 柳暗花明D. 广大精微 形形色色 柳暗花明
20. 下列语句与文中加点的“牛角尖”一词所使用的修辞不同的一项是( )
A. 树倒猢狲散B. 热锅上的蚂蚁C. 羊毛出在羊身上D. 巾帼不让须眉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关联词。
22. 小林因父母反对他的艺术志愿而崩溃:“他们根本不懂我!要么听他们的报金融专业,要么彻底撕破脸,我的人生只能二选一了!”请结合材料中:“虚假两分”的相关内容,写一段话劝导小林。要求:情理兼备,条理清晰,不超过110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高三的到来,追梦的学子们铆足干劲冲刺高考。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你发现好友振明出现“精神内耗”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他对自我要求过高,成绩有一点不尽人意便夜里难眠;对不确定的下次考试总是过度地思考、分析,导致他常常感到精神疲惫,甚至出现做事拖延,抗拒学习的情况。如果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他的高三学习和个人成长。
作为他的同学陈强,请你针对他的“精神内耗”的状态,给他写一封信帮他走出困境,更有利于他的学习和未来的成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 D 2. C 3. D
4. ①艺术技巧的运用(尤其强调通感等手法的独特效果)。
②作者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体现在观察、体味、描绘的细致)。
③自然新颖的语言特色(及其达到的“顺口”“顺耳”“顺眼”效果)。
④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营造绘画美与情趣美)。
5. ①能充分证明作者细致观察客观物象才能描写细致的观点。朱自清的观点在材料中起论据的作用,体现其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
②体现朱自清敏锐的感觉和发掘大自然“诗”的自觉追求。
③使读者更贴近朱自清的本意,揭示心理和艺术的奥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 A 7. D
8. ①“花白的头发”表明老妈妈年岁已大,但仍投身革命,关心牵挂革命战士,形象鲜明具体;
②外在的衰老与精神的不朽形成对比,更突出老妈妈坚定、坚韧无畏的革命精神,深化主旨;
③以人物
细节描写收束全文,具有感染力和号召力,既照应开篇,又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9. ①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叙事视角有限,“我”在山上等待,不能见证下山讨饭的经过。
②受叙事对象性格的限制,老妈妈是一个面对苦难坚韧无私的人,不会自我陈述讨饭的经过。
③小说的叙事焦点是“讨饭的结果与意义”,省略“下山讨饭”的情节,可以使文章详略得当,增强了叙事节奏的层次感。
④为小说叙事留下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或老妈妈讨回来的饭食,已经暗示出讨饭的艰辛,不需直接说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 CEG 11. C 12. C
13. (1)在下位的臣子把罪恶当作道义,在上位的君主对奸邪之事加以赏赐,上下互相蒙蔽,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2)(晋文公)返回晋国后拥有万辆兵车,然而介子推却离开了他,(这是因为)没有了让他留下的理由。
14. ①举例论证:列举古代忠臣事迹,证明其为世人所推崇。
②对比论证:对比忠、奸之臣的后世影响,凸显其差异。
③引用论证:引用《诗经》,说明贤德之人的崇高品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 B
16. ①这三句写所送之人刘敞,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文采飞扬、才华横溢、豪迈洒脱的太守形象。词人佩服其博学多才,且“一饮千钟”一句,则添上一股豪气,刻画出其气宇轩昂的特点。
②欧阳修本身也是挥毫万字、才华横溢的前太守,爱才惜才,希望友人有笔墨挥洒的豪情,尽情展露才华。
③同时,借自身的迟暮,历经风雨后的感悟真诚勉励后辈,珍惜光阴、及时行乐,拥有快意人生的洒脱。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杜鹃啼血猿哀鸣 望帝春心托杜鹃
(2)洵美且异 美人之贻
(3)能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焉尔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18. B 19. C 20. D
21. A 否则 B 所以 C 从而
22. 示例:小林,“我的人生只能二选一了!”这种认识犯了虚假两分的逻辑谬误,这样你的视野和思维会被限制和束缚。其实有第三种可能:用作品说服父母,或折中选择设计专业。请别着急,相信你“从牛角尖钻出来”之后,事情一定会有转机。
四、写作(60分)
【答案·例文】
致振明:别让焦虑绊住你向前的脚步
亲爱的振明:
展信佳。
晚自习结束后,看着你又坐在座位上对着试卷发呆,咱们同桌两年,我比谁都清楚你有多想把每件事做到最好。可最近这阵子,我总看见你眼底的红血丝,听见你说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连以前最擅长的数学题,你都开始对着题干犹豫半天不敢下笔。我知道,你又在跟自己“较劲儿”了。
还记得上次月考后,你拿着卷子蹲在操场角落,声音发闷地说“怎么才考这么点分”。其实那次你的排名比上次还往前挪了五位,可你盯着那道错了的选择题,反复念叨“要是再仔细点就好了”。振明,我特别懂你想冲刺理想大学的执念,也佩服你对自己的高要求,我多怕你把“优秀”变成了绑住自己的绳子。高三就像一场长跑,没人能每一步都踩在最完美的节奏上,偶尔的喘息不是偷懒,就像咱们跑八百米时,总要调整呼吸才能冲过终点线啊。
前几天你跟我说,总忍不住想“下次考试会不会更难”“要是考砸了怎么办”,越想越心慌,连翻开课本的力气都没有。其实我也有过这样的日子,后来班主任跟我说:“与其盯着还没到来的考试发愁,不如把今天的错题弄明白。”那天我试着只专注于 “整理一道错题”,没想到做完之后心里踏实多了。振明,未来就像黑板上没写完的解题步骤,咱们没法提前算出每一步的结果,但只要把“当下”这道题的思路理清楚,慢慢就能拼出完整的答案。你总说 “要做好万全准备”,可真正的准备,从来不是把所有担忧都想遍,而是带着一点点不确定,依然敢拿起笔往下写。
还有你说最近总爱拖延,明明计划好要复习英语,却对着手机刷了半小时短视频。别责怪自己“没毅力”,我太清楚那种感受了。当心里装着“必须考到多少分”“必须比别人强”的压力时,连最简单的任务都会变得沉重。不如咱们试试把大目标拆成小碎片?比如今天不要求自己“背完一单元单词”,就只背十个;不想做整套数学卷,就只练一道三角函数题。就像咱们以前一起整理笔记,你总说“积少成多”,现在也该用这个办法帮自己松松劲儿。
今晚放学时,我看见月亮特别圆,像咱们第一次一起在操场看的那轮。那时候咱们还说,要一起考去有海的城市。现在我依然相信,只要你别让焦虑绊住脚步,咱们一定能在想去的地方重逢。下次如果你又失眠,别一个人扛着,我宿舍的灯永远为你留着一盏;如果你不想做题,咱们就去操场跑两圈,把心里的烦躁都甩在风里。
高三这条路,咱们一起走,慢慢来,也没关系。
你的同桌陈强
XX年XX月XX日
下一篇:树立反内卷的企业人才观